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傅山论士风     
大概春秋时期,“士”已经形成为一个社会阶层,管子说:“士农工商者,国之石民也”(《小匡》)。《左传·哀公五年》有“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竞于教”的话,可见当时士虽是民,却跟有官守的大夫比较接近,所以孔子每到一个地区,总要“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卷八》以下凡引《论语》,不再加注)。从此,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稳定了士为四民之首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语》的“信”字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论语》教学有密切关系。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明确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孔子的思想及伟大的人格;二是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在《论语》教学中,应以孔子“诚信”教育思想为教学核心,通过对《论语》“信”的剖析解读,从“信”中领会孔子的思想,从“信”中看孔子的伟大人格,从而完成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3.
说“文献”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关于孔子所言“文献”之义历来说者异趋,莫衷一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解释,是何晏《论语集解》引东汉学术大师郑玄之说,“献,犹贤也.我不以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末年的孔子,而后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重读《论语》,原本没有想到从经济这个角度研究孔子,因为孔子自己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然而,掩卷静思,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事实并非《论语·子罕》所说:“子罕言利。”一部上万余字的《论语》,粗粗算来,其中,“言利”之处多达70余处,字里行间亦可揣摩到孔子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虽不成体系,但从中对孔子的分配观、…  相似文献   

5.
<正> 《论语》是先秦古文献中最接近当时口语的书,研究其中的语序组合形式,对于了解古汉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极有意义和价值.现分别就其几种主要形式概述如下。一、《论语》的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论语》的疑问句,一般用疑问代词来表示,许多还搭配上适当的语气词。这种句子的疑问代词作宾语,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作为一条语法规则,在《论语》中是严格的,只有极少数例外。这些疑问代词有何、谁、孰、焉、奚等。先看“何”字作宾语的情况。《论语》用“何”字组成的疑问句最多。“何”一般是指事物,含义是“什么”;指人  相似文献   

6.
苏州网师园内缀着一副郑板桥撰写的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笔者百思不解;翻遍旅游大全楹、联大观,也无从查考。有位朋友觉察到“曾”、“颜”可能是孔夫子的高足“曾参”、“颜渊”,提醒我去翻阅一下《论语》。果然,上联典出《论语》。《论语·学而》载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相似文献   

7.
<正> 尚贤者,推尚贤才也,亦即唯才是用。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大合唱中,这是一个高亢的音符。《管子》一书是后人关于春秋时期齐国治国实践的总结或理论性探讨。本文拟就其中的尚贤思想作以简要论述。一、《管子》谓“贤”之标准既尚贤,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贤。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用贤的目的不同,其“贤”的标准也不同。《管子》出于致国以霸的目的,认为:“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常,义立之谓贤。”(《管子·宙合》。下引《管子》只注篇名)这个“义”,亦即《牧民》篇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中之“义”,是《管子》治国思想的四项政治纲领之一。关  相似文献   

8.
《论语·先进》第二章记述孔子困于陈蔡之事,但此章“德行”以下部分是否应该与之前部分为同一章,至今并无定论.郑玄《论语注》与皇侃《论语义疏》就存有不同观点,后朱熹认为是一章,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却认为是两章,即从“德行”开始,当另为一章.后一观点虽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与《论语》成书情况不符.笔者立足于《论语》成书过程,通过考察全书中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方式,判断章中材料有不同来源,认为《论语》一书虽成于众手,但体例谨严,一章之内主题、时地、人物集中,非随意杂凑.故《陈蔡章》当为一章.  相似文献   

9.
刘精盛  吴青峰 《学术界》2007,(2):108-111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之“其”历来有指父母和指儿女两种说法,该文认为,“其”指父母,符合原意,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翻译“其”指儿女;《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解为责求,于义为长,而《论语译注》把“求”解释为“要求”,有不准确之嫌;《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之“易”与“奢”对文义近,是“盛”(盛大)的意思,而《论语译注》解为“仪文周到”,既缺乏根据,又不妥当。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论语·先进》“夫子哂之”古今有各种解释: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曲礼》“笑不至矧”,郑玄注:“齿本曰矧,大笑则见”。康有为《论语注》直接释为“大笑”。包咸注:“笑之”。新《辞源》有“微笑、讥笑、”两种解释。杨伯峻《论语词典·哂》释为“微笑”。这四种解释究竟哪一种对,我认为都值得推敲。我认为“夫子哂之”,既不是带褒义的“微笑”,也不是纯属贬义的“讥笑”。而是“微微冷笑一下”,略带贬义指责,又有关怀之意。试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中庸”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先民早有“尚中”观念.孔子前后均有“中+动词”即用“中”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目标和规范的说法.《论语》“中庸”之“中”名为“正道”而实指“礼义”,“庸”指“奉劳不已”,“中庸”实谓“循从礼义奉劳不已”.传统程朱辈“中庸主义”的说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中庸”在《论语》中仅一见:“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篇》,下言篇名均出《论语》)《中庸》中,标明“子曰”的“中庸”共六见.这七见中,孔子均未就其内涵作具体阐释.至宋,大儒程颐解说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朱熹注《论语》解说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就是所谓的“中庸主义”.程朱辈代圣贤所立之言成了儒学定理,传统说法一直认为孔子是中庸主义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学而》(1·8)云:“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是孔子强调君子修德进业的千古名句之一。然而,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之释义,却历来众说纷纭。概而言之,约有三端:其一,理解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朱熹《论语集注》、皇侃《论语义疏》、杨伯峻《论语译注》、赵杏根《论语通译》等皆持此说。)其二,理解为“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唐满先《论语直解》、来可泓《论语直解》、杨润根《发现论语》、钱逊《儒学圣典〈论语〉》、安作璋主编《论语…  相似文献   

13.
《女论语》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以女性视角审视、倡扬儒家“礼教”思想的一部伦理学著作。然而,通过对《女论语》文本及文献记载的有关历史资料的解读。发现现存《女论语》的文本与作者并不契合,且作者的言行与文本所宣扬的内容也多有离析。尽管如此,由于《女论语》的内容和形式所具有的特点,自问世起即对中国女性的心理与行为,乃至中国社会的演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儒学本来是大众文化。《淮南子·真训》高诱注:“儒,孔子之道也。”孔子本是平民出身,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办教育“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门弟子中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渊,有父亲为“贱人”出身的冉雍,有“卞之野人”出身、“性鄙好勇力”的子路,有家贫处“穷阎”以后又亡在草泽中的原宪(参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普通平民生活、学习、处事的伦理规范与基本原则。《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去卫…  相似文献   

15.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是谁?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是殷之贤大夫,其根据是《大戴礼·虞戴德,载有老彭之名,由于是和名臣仲隗并列,所以说是贤大夫。包咸主此说,朱熹也采此说。此外,有的说,老彭就是彭祖。以上统谓之一人说。还有二人说,以老是老聃,彭是彭祖,老彭是二人。更有一种合并说,认为老彭,老聃,彭祖,同是一人(这些说法,刘宝楠《论语正义》记的较详,可参看)。但不管哪一说,都有不能解决的困难,主要是怎么能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挂起钩来。殷的贤大夫说和它了无关系。彭祖说也不行。彭祖本是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是尧的臣子,以寿长见称,活了八百岁。在一些文献中凡是提到他的都是采取的这一点,别的没有人重视过,因而也不能和“不作”“好古”挂钩。老聃、彭祖二人说,不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据记载,老  相似文献   

16.
王珏 《兰州学刊》2008,(3):195-197
《论语》中,指代孔子可用“子”、“孔子”、“夫子”。通过对《论语》的行文体例分析,我们发现特指孔予的“子”’没有用作宾语的用例,而“孔子”、“夫子”则有。由此,我们推知古代汉语语法结构中,指代相同的一组词,其所处位置与它们的表意内涵有某种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韩述 《理论界》2022,(10):90-94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一般将“攻”释为“治”或“攻击”,但是这种解释与《论语》文义有矛盾。所以,前有范氏、戴望以义理解经,训“攻”为“专治”“执”,后有钱穆承范氏之学,训“攻”为“专攻”。训“攻”为“专治”“执”“专攻”,虽较训“攻”为“治”或“攻击”合理,但是加一“专”字解释,却缺乏训诂学根据。结合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功乎异端”与《诗经》中“敦弓既坚”“我车既攻”与《毛传郑笺》中“盬,不攻致也”“攻,坚”以及《荀子·议兵》中“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等证据,可证“攻”确实可以训“坚”,“坚”有“坚执”义,则《论语》此句可释为“坚执异端而不改变,这就有害了呀”。  相似文献   

18.
对孔子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均”,本文认为应作“协调”解,不能解释为“财富平均”或“财富分配平均”,更不能据此认为孔子主张“平均主义”。在《论语》、《史记》等典籍中,记载有许多孔子的爱国言论,尤其是他主张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言论,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说理著作,也是第一部集中地记叙一个人物言行并展示其性格特征的著作,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在文学史上之所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因为书中刻画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个人物形象,其次是它的语言独具特色。一、《论语》是本什么样的书?《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即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  相似文献   

20.
“寝衣”解     
<正> 《论语·乡党》篇中“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句,杨伯峻今译为“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寝衣”是衣还是被?(二)“寝衣”究竟有多长? 关于“寝衣”,郑玄注“今小卧被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引)孔安国亦注“今之被也。”(邢昺《论语注疏》卷十引)杨伯峻似即据此而释为“小被”,其实不然。同为郑玄,其注《周礼·玉府》的“掌王之燕衣服”句云:“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之属。”刘宝楠谓:“郑解‘燕衣服’为近身之衣。巾、絮、袍(?),昼所服;寝衣,夜所服。”(《论语正义》卷十)可见,郑玄还是把“寝衣”视为衣属的。而孔注又本之于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