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诚信原则首先是道德原则,而后才是法律原则。作为道德的诚信原则与作为法律的诚信原则对法律的影响是不同的,对诚信原则二重性的研究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诚信作为道德原则和法律原则有不同的内涵,但诚信与法治的结合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一方面诚信是法治的本质和核心;另一方面法治是诚信的重要保障。二者的相互配合,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诚信体系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作为经济伦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起源于商品交换,随着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完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既必须讲究诚信,又存在着发生不诚信的空间:既有导致不诚信的机制,又存在着促进和维护诚信的机制。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高效的运行,必须建立诚信原则的制度基础,形成一个信息充分、法制健全、道德制约有力、政府监管有效的社会诚信体系。随着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会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权力腐败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提醒我们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须大力推进社会的道德建设.本文着重关注提升社会和个人道德的内在机制,论述道德原则对社会和公民行为的引导和规范意义,并通过探讨道德自律与当代社会的自由、责任、宽容、诚信的内在关系,强调道德自律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其作为提升社会和个人道德的实现机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内在动力和可靠保证.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羁绊,因此,加强我国信用建设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德法并举,统一发挥他们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一方面,实施德治,培育人们自觉地恪守和践行诚信原则的观念意识;另一方面,厉行法治,完善法制建设,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6.
论诚信原则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项法律原则的价值论应当包括功能与代价 ,基于此 ,本文对诚信原则的功能进行了再认识 ,并区别道德诚信与法律诚信 ,认为法律化的诚信原则有如下区别于其它法律基本原则的功能 :一是法律功能 ,如行为准则 ,裁判准则 ,法律解释与漏洞补充等功能 ;二是其它社会功能 ,包括 :节约交易成本 ,保障交易安全 ;培养坚实的法感情 ,成就自由、正义、秩序等法律价值 ;为道德养成提供法律的制度环境。笔者进而认为 ,在法律上 ,诚信原则的特殊性在于它既不是纯粹的法律价值 ,也不是纯粹的法律工具 ,因此对诚信原则的功能预期应当合理 ,避免主观夸大和过份依赖  相似文献   

7.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可分为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两个方面。客观诚信是一种课加给主体的行为义务;主观诚信是主体对其行为符合法律或具有合道德内容的个人确信。我国法学界把诚信局限于客观诚信的诚实信用原则理论存在缺陷,应从主观诚信和客观诚信两个方面全面深入地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研究,并在未来的民法典立法中进行科学地规定,以利于在诉讼中克服成文法之缺陷。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发展经济,某种意义上可称为是一种诚信经济。站在经济哲学的视角,诚信是主客体间不断选择与验证的结果。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有两个维度,一则诚信是经济合作的前提,二则诚信也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然而,现实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仍有不诚信行为存在的原因,一是我国传统社会中诚信本质上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原则,二是目前我国深刻的社会转型形成的道德缺失。  相似文献   

9.
对构建诚信社会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华 《理论界》2006,(3):41-43
诚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诚信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笔者认为国家诚信法制体系、社会诚信伦理规范和个人诚信道德是支撑诚信社会体系的三大要件,只有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构建我国的诚信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制定行政诚信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诚信是许多国家行政法制度中一项重要的行政活动原则,我国至今还没有这一方面的专门规定。各国在确立行政诚信原则时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规定在一国的行政程序法典中;一是用单行法律规范来规定。在我国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还不能出台的情况下,制定有关行政诚信的单行法律规范就是一个非常适时的立法选择。我国行政诚信法应体现有关行政道德的规则、有关执法承诺的规则、有关积极行政的规则、有关诚信责任的规则。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诚信原则形而下的功利主义起源和形而上超功利的道德地位,并以此为基础,认为诚信 原则的法律本质在于,诚信是一项基本的法律义务-诚信是互利合作的利益调节器。诚信原则不必然包含道 德善意;同时指出,诚信原则是民法的两大根基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诚信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充满责任感和信赖感的社会,是信用经济十分发达的社会。本文从企业诚信在我国诚信道德体系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诚信建设中存在的缺失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市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6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和灵魂,政府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和表率作用,是社会诚信的典范。我们应当深刻了解我国目前政府诚信的现状,并从道德、法律和制度三个层面来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打造行为规范、高效、廉洁的诚信政府,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诚信是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出发点.目前,我国社会诚信度下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现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该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道德秩序失衡、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有些地方政府政策多变加大市场的不确定性等.我们应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并用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的守信行为,以打造一个诚信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耻感对诚信和责任感的积淀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中,诚信观念的确立是关键和重点。但是,诚信建设的关节点究竟是什么?生长点又究竟在哪里?一般说来,先于诚信和重于诚信的,是耻感和良心。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若没有耻感与良心的萌动、确立,特别是在心灵深处发生指向作用,诚信只能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愿望而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耻感积淀、整合诚信、加强良心和耻感呼唤与建设,不仅有助于个体和群体道德状况的改善和提升,而且对于全社会的道德诚信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道德诚信与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一个确定的人,你便有责任、义务…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的作用 ,而中国目前的整体诚信状况令人堪忧 ,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通过对与诚信相关的“出于诚信”与“合于诚信”、“道德诚信”与“经济诚信”、“社会诚信”与“个体诚信”这三组概念的辨析 ,能对社会诚信的建构起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的诚信危机根源于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安排上的缺陷,诚信社会的确立首先要倚仗制度的安排与重建,但作为“游戏规则”的规范重建,只有浸淫着正义原则精神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失信惩治机制时,才能真正提供诚信的制度性保障。与此同时,诚信道德的主体特征,决定了道德主体内在向度的诚信价值建构的必要性,当然,这并不是向传统价值建构方式的简单回归,它不应刻意追求社会大众的德性崇高,而是吁求市民社会下的日常生活的理性与规范。  相似文献   

18.
“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日趋严重的问题。中国传统社会中对诚信的推崇和研究在维护统治、教化社会、协调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政治诚信在为我们今天建设政府诚信提供思想资源的同时,也有着自身无法逾越的限度。我们今天所说的政府诚信,不仅仅是职业操守、职业道德意义上的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品格上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政府权力合法性的道德考量和政府对公共权力运作的道德要求。笔者认为,通过梳理古代道德中关于诚信的理念,剔除和剥离传统诚信道德的人治色彩和道德决定论倾向,汲取其中的合理因素,对于我们树立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转变政府职能、遏止腐败、醇化社会风气、推进政治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蒋萍同志撰写的《诚信的伦理学分析》一书 ,最近已在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读后觉得作者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从伦理学的角度 ,深入地研究了当代中国的诚信现状和传统的诚信思想 ,系统地阐述了诚信的道德本质、道德结构和道德功能 ,并以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为支柱 ,力图构建诚信的社会体系。第一 ,以伦理学作视角诠释诚信的内涵和道德功能。作者认为 ,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 ,在东西方都受到重视。如果说 ,中国传统诚信观是因其农业文明的产物而成为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话 ,那么 ,发源于古希腊伦理学史的…  相似文献   

20.
论诚信实践     
诚信实践是在诚信原则指导下所进行的道德性活动 ,是信用产生的依托。诚信实践不仅需要组织主体具有强烈的诚信愿望 ,自觉主动地依据诚信原则与利益相关人交往 ,还需要相应的理性、心理、能力和机制做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