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到中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三部小说,呈现出谌容对“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当下性写作”。与同时代作家创作相比,谌容的小说是一种基于社会集体心理的“当下中国”叙事,其聚焦“当下中国”的社会集体心理、作为抓手和桥梁的人物“切片”、没有固定模式的表现手法等“独特”之处,是谌容以小说介入生活、吸引读者的秘密所在,也是谌容小说在文学史叙述中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流脉中,谌容开创了社会心理“微电影”这一写作路径,是当代文坛一种独特且对社会和文学发展都颇具意义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神秘的地洞     
星新一  王有宏 《可乐》2011,(9):50-51
星新一(1926年~1997年),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以微型小说闻名于世,被称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极短篇之神”。其作品构思巧妙,有“科幻的徘句”、“新编一千零一夜”、“人生必读书”之誉。  相似文献   

3.
刘震云是一位“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他以《单位》、《一地鸡毛》等小说展现了“单位”这一特殊的生态景观和“单位”环境对人的改造,揭示了人类日益陷入的生存困境。小说所运用的反讽手法和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增添了小说的审美趣味,给读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小说苑地中,历史题材小说是一种常开不败的花.代表着十七年小说创作成就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竞有六部是历史题材的.在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多次评奖中,她每每都有佳作金榜题名。近年来小说创作走进低谷,出现“疲软”,而历史题材小说却受到先锋作家、新写实作家以及不少被公认为有才华的作家的青崃,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文坛,甚至初露称雄文坛之势.本文仅就近年来发表的部分作品,对历史题材小说的新貌作以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摆脱了美国华裔文学聚焦“故国想象”和“文化冲突”的叙事传统,开始关注白人主流社会中“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其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以反乌托邦小说理想社会建构的逆向思维模式作为故事的叙事手段,从精神困境下的反乌托邦书写、反乌托邦的物质困境叙事、“乌托邦”社会成员的自我救赎三个层面讲述了美国白人、非洲裔和华裔等种族人群的故事,并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人性善”及“和为贵”的文化精髓揭示出“乌托邦”社区西克尔高地的居民所崇尚的乌托邦“秩序”和“规则”背后所潜藏的社会危机,并通过对美国“社会病”的诊断及其开列的医治良方,体现出美国当代华裔作家的人文关怀和主人翁精神。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是一个以信仰为文的作家 ,信仰作为一种特殊而抽象的精神取向和价值提升 ,已成为贯穿作家为文为人始终的诗意积淀。本文以张承志的小说为切入点 ,试从“意义求取”、“时间哲学”、“沉醉体验”等三个维度对张承志的宗教人格做出宗教诗学的内部深层透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40~60年代的小说创作看作一个整体,认为其中贯穿着一条明确的“罗亭路线”,即“罗亭”式人物的形成、确立和终结的过程,反映出作家对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的认识发展。同时,从作家的阶级立场、经历和艺术个性,从俄国社会和文坛的背景等方面的动态把握中来论述屠格涅夫小说创作中的“罗亭路线”。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从小说内容、作家与读者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之关系,然后论述了造成这种独特民族心理意识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几千年的“史官文化”.  相似文献   

9.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薇拉·凯瑟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描写美国西部拓荒时代的女性作家,在她的内布拉斯加系列拓荒小说《我的安东尼娅》中蕴含“平等,友爱”,“雌育意识”以及对男性“功利,话语权控制”的充盈扩张行为进行批判,体现了作家女性的生态敏锐度。 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安东尼娅生态自我的实现过程,确定以“诚实、互惠、关怀、友谊”为核心价值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正是“女性原则”和“生态原则”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围城》写得极为琐屑散漫,其结构却极为精致讲究。运用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发现小说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过程”,体现了作家对人的“生存结构”(不断地结构又解构,解构发结构)的理解和表达、通过语言“单线孤行”的本质特征,可以理解小说“序列相嵌”兼“草蛇灰线”的基本叙述功能,从而发现作家行文布局方面的文心意匠。作家的“创作心理结构”,将另文再论。  相似文献   

11.
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之所以风格鲜明,魅力独特,是因为它是作家在一整套文学语言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实践的结果。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形成了三大独特的系统:字、词、句、段、篇、章的表达系统,辩证统一的审美系统,以“心”立“言”、以“言”造“境”的语境系统。  相似文献   

12.
安德烈·马尔罗是法国20世纪上半期的重要作家。他的写作生涯分为小说创作和艺术史论著两部分,而奠定他在法国文坛地位的则是他的6部小说。由于他年青时在东方的冒险经历,他的3部小说都以东方革命,特别是以中国革命为题材。其小说对当代人的状况、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哲理思考。马尔罗是较早提出“荒诞”观点的法国作家,他对荒诞主题的独特表现手法对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和现代派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所谓小说与诗的分界,大致在故事的组织与抒情的格式、韵致之间的差别。不过,这种文类的界线,其实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因此,一直有腑胃“抒情小说”和“诗意小说”的提法。我们这里所要强调的小说中的诗性意蕴,不是指以诗的外在表征来演绎或反串小说的“诗意”与“诗趣”,而是注重融会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中的诗性情调。这份内蕴于小说中的“诗意”与“诗趣”,正是积淀在作者个性中的品格修养和体现在作品风格中的精神内核。因此,肮胃诗性情调,其实质是来源于个性化生存的本真状态和表现为个性化索求的审美的理想境界。读台湾作家墨人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经历了一个“去粗存精”的人为筛选过程.这种所谓的“纯文学”其实是当时作家、批评家和编辑家根据特定历史语境需要而人为建构起的“文学史共识”.先锋作家们的自我确立意识和寄生性写作姿态及其与上海“新潮批评圈子”的共谋关系,使得“先锋小说”日趋统一和规整.“先锋小说”在文学史上获取合法地位的同时也在悄然建立新的话语霸权.现在的文学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以先锋作家和批评家的文学趣味和评价标准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试析康拉德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拉德是一位承前启后、伟大而深刻的作家。他的小说既继承了英国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又在许多方面大胆开拓,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的几部代表作品,展示作家在小说主题的“内转”、叙事技巧的革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康拉德的小说深受许多现代派作家的推崇,对20世纪西方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是我们熟悉和喜爱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议论著称。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他以沉重严肃的哲思姿态和简洁轻巧的文学话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奇妙的小说意境,堪称现代哲理小说的典范。小说对生命“轻与重”的哲学思考,源于作者对酒神精神和存在主义的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大量追寻爱情主题小说。这类小说起源于当时作家们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也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影响。读者群本身就热衷于阅读爱情主题小说,又将阅读这类小说作为宣泄“五四”影响退潮而产生的焦虑的途径。再加上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追求利润,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的出现和发展。在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股力量的合流下,20世纪20年代追寻爱情主题小说的热潮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8.
四川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文从小说虚构与族群表达的角度把其归属为“双族别文学”类型,并结合对扎西达娃、马丽华等其他藏域作家的相关比较,分析了阿来作品因族别和地域的双重“边缘性”而派生的认同问题,指出阿来通过小说所追求的“普遍的意义”和“普遍的历史感”其实是为了在消除别人眼中的“异类感”之后,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对“普遍性”的解释、建构和创造。此外,本文同时也涉及到在现代中国“多民族性”背景下如何认识、评估少数民族文学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坛对“新小说派”及其作家作品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取得进展。流派研究的标志是80年代开始出现直接以“法国新小说派”为研究对象的论文。90年代后,学者们更为关注这一流派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新小说派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如有些文章开始对“新小说派”的技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理性总结,有些文章跨越国别、民族对新小说派展开比较研究。中国对新小说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也开始于80年代,至今为止,对“新小说派”四大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外作家的气质类型及吴敬梓的创作经历的考察入手,提出吴敬梓是一位理性型的作家;他所创作的《儒林外史》也因此成为理性型的小说。其理性化的特色既表现为思考的深刻性、人生主题的普遍意义,还表现在作者以“常醒的理解力”借助形象传达理性内容,具体说来,它呈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结构的完整性,二是人物统一于主题,三是细节和语言的理性色彩。无论是结构、人物,还是细节和语言,都清晰地体现着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意图,都是作家理性的外化结果。但是,《儒林外史》中的理性并没有损害艺术形象,而是灌注着“生气的情感”,这就使作品既具理性特色,又是一部伟大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