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人类的审美活动无可避免地面临或涉及审美对象。几乎所有的美学论著也 都无可避免地提到审美对象。但是,这里却出现了这样一个理论断层:至少在 我国,审美对象还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美学范畴加以研究;审美对象或者被美的对象所取代,或者淹没于美的本质之中。从而,仅据笔者所见,至今还没有关于审美对象的专门论著。于是,究竟什么是审美对象,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它的实现条件或中介何在,它区别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的对象的鲜明特征在哪里,所有这些重要问题都还只是一首美学上的“朦胧诗”。 我认为,审美对象应该作为美学的一个内…  相似文献   

2.
“人是什么?”过去,这个问题的探索表现为对个人命运和使命的抽象思考。在今天科技革命和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的理性时代,这个问题就转变成下面这些问题了:“机器能思维吗?”“机器能比它的创造者更完美吗?”“人本身仅仅是一部复杂的、通过自然途径产生的、能在分子水平上将信息进行编码  相似文献   

3.
苏平 《东西南北》2008,(1):59-59
庸人犯千百次错,都能得到原谅;但真正的精英,却没有第二次机会。一个帝国必然有没落的一日,问题是什么时候,触发的原因是什么。还记得泛美航空公司吗?一个蓝色的旅  相似文献   

4.
“因缘生法”本是佛教用语,但经过金圣叹的移植和发挥,则变成了一个美学概念。金圣叹以“格物”思想建立起了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因缘生法”是他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论述“十年格物”与“一朝物格”的同时,指出“因缘生法”是“裁世界之刀尺”,是“格物”的途径之一。他把“因缘生法”说成是“文字之总持”,若“深达因缘”,就与“格物致知”沟通了起来,也就与创作审美原则沟通了起来。那么,“因缘生法”与“格物致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它又有着怎样的美学意义呢? “因缘生法”这一用语,在佛教中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是把“缘起…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生命周期”?形成它的力量是什么?我们喜欢它为我们所采取的这个形式吗?要改变它能做些什么呢?这些是我今天想试图加以回答的问题。什么是生命周期?一般地说,周期指的是往复的时间型式一事物、项目或活动的一种行列,它往往被经过,然后又被经过,再经过等等。最直接包含在生命周期中的重复单位是世代,它是从出生到一个被看作正常而适当的死亡年龄的年龄时间间距。这个时间间距的典型事件序列相当不一地被划分为或粗或细、或大概或精确的种种范畴。对于共同体来说,它大致以周期的方式重复着。只要该集体存在着,那么就一代接着一代,代与代交叠。它对个人来说是否也是一个重复的周期,这是一个看法的问题。对于那些相信再生和羯磨规律的人来说,它确是如此;而对不相信这些的人来说,就象做啤酒广告的人告诉我们的那样:“只兜一圈”;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的序列获得了一个特别的命定性。轮子只转一转,没有第二次机会。对个人来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审美文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什么是审美文化?聂振斌什么是审美文化?现阶段大概谁也没有能力给它下一个精确的、科学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但不等于这一问题不需要追问,不需要研究。事实上,如果真的把这一问题悬置起来不闻不问,我们研究的范围、对象将是漫无边际的,研究的目的、方向也将是模...  相似文献   

7.
论美育的现代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育在历史上均处于可有可无的依附性的地位。在西方,直到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才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提出,还并不意味着美育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在中国,美育也始终不曾获得过自己的独立地位,它是依附性的。我国古代.并没有“审美教育”的提法,与之相近的是儒家美学提出的“乐教”与“待教”的概念.它们直接与其“成人”的目的相联系,它强调的是音乐和诗歌能够给人道德上的教益。即使在我国解放后,美育的这种历史命运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是为什…  相似文献   

8.
有无之境:价值论美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美学阵营里,主张“美是一种价值”的价值论美学占据着重要位置,虽然它在依据人类审美需要的普遍性为审美客观性提供了牢固基础之际, 也确立了自身的合理价值; 但在关于审美现象的本体性思索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似是而非之处。对这些问题的澄清将进一步促进美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审美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中对社会和自然对象的美感体验,是主体通过意志、趣味、情感等心理活动对对象进行审美判断的基本“图式”,亦即休谟所说的“特殊构造”。休谟说:“在美与丑之类情形之下,人心并不满足于巡视它的对象,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去认知它们;而且还要感到欣喜或不安,赞美或斥责的感情。作为巡视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梧笙 《今日辽宁》2005,(1):36-38
“这个场景我是忘不了的,我的邻居,两口子双双下岗,孩子正在念书, 两个人每天早早起来推着车去卖书,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一点怨言,可生活上的窘困却不见转机。”牛忠海停顿了一下,仿佛又重新经历了那次长久的思考,”我愿意也确实给过他们一些资助,可是这又能真正解决问题吗?出路在哪里?我又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11.
语言结构与山水组合——关于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粹的语言,说它是“最精粹的语言”是因为它能承载最大的审美信息量,而不是说它在陈述事理时应当最为简洁。因为我们对审美信息量的测定很难有一个客观划一的标准,所以我们也就很难给诗歌的语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只知道它不同于日常的生活话语,它永远需创新,永远需要向“陌生化”进军,一旦落入俗套、熟套、便丧失了生命。正因为诗歌语言需要不断地创新,所以从来就没有一种万世通用的诗歌  相似文献   

12.
李书耘 《探求》2023,(4):84-93+120
形成于明朝中晚期的岭南学派是由著名哲学家“白沙先生”陈献章创立,并经由其弟子湛若水等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儒学流派。岭南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陈白沙提出的“以自然为宗”思想。这一观点的产生,一方面可以认为是岭南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视作是对儒释道三家固有之自然主义观念的继承发展。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广义上的自然主义审美意趣,不仅奠定了岭南学派的审美倾向,而且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术史角度看,在关于“美本身”、美的认识与价值、审美心理与意识、中国艺术形式等方面,百年中国美学研究并没有质的进步。原因在于,20世纪在以“恶”的方式刺激、生产人类对美、自由的学术冲动与热情的同时,也把过多的非美学内容暗渡进美学的“知识学”框架中,并产生诸如“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善的形式”与“美的形式”相错乱等负面影响,从而无法建构一个“知识学”意义上的美学语境。只有首先对这些问题予以清理,才能为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建立一个坚实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未来     
道德的未来如何?这个问题对某些人说来,是感到困惑的,对不少人说来,没有什么意义,对大多数人说来,则是无法回答的。道德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人类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产生什么影响?对于它的未来发展,又能说些什么有用的话呢?我将尽量阐明,道德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东西,道德的性质与影响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它所引起的任何困惑不解,正好说明有种种矛盾的感情和糊涂的见解存在。矛盾的感情和混乱的见解需要澄清,也可能澄清。  相似文献   

15.
现在,人们习惯于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称为“儒家文化”,甚至把东方一些接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也纳入“儒家文化”的范畴.有人也许会问,“儒家文化”这一概念是否能够概括我国传统文化的一般内容?要说明这个词题,就必须搞清儒家文化的内涵,以及它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儒家文化?回答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搞清什么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文化应该是社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自觉实现儒化的必然结果。儒家思想严格地说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不过,儒家学派的思想并非与史俱来,它是在我国的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由春秋…  相似文献   

16.
苏联哲学界关于信息概念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是现代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新概念。信息与能源、材料并列而成为今天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目前,对于信息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它还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还是哲学中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信息是一个哲学概念,还是部门科学概念?信息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信息与反映及意识这两个哲学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自从N.维纳的控制论及C.申农的信息论发表以来,信息的概念已具有全新的含义,它已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消息”、“报道”、“音信”等意义了。在控制论、信息论中,信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学术理论界,最难做的工作恐伯要属编辑了。一个研究人员,虽不能说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但不愿写的东西他可以不去写,这一点是基本上可以办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虽不能说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但不愿讲的东西他可以尽量少讲、甚至不讲,这一点基本上也可以做到了。而我们的编辑呢?按理说选用什么稿件、编辑什么文章是他们最起码的权利,然而在不少情况下这起码的权利却没有得到保证:明明自己不愿意编的东西,也必须硬着头皮去编;明明没有什么新意的文章,也必须违心地去用。据说这一切都是“政治的需要”。这种实际上被剥夺了自主权的编辑还称得上真正的编辑吗? 编辑,这是一项两头受气的工作。在学术理论研究没有纳入法制轨道的情况下,上级机关任何一位领导人的意见都可以成为必须执行的“绝对命令”。你不服从吗?对不起,轻则  相似文献   

18.
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子林 《学习与探索》2006,3(6):123-128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意识形态”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它大致经历了肯定性—否定性—描述性三个阶段。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目前通行的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没有膨胀“审美”,更没有空置和淡化“意识形态”,也没有割裂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相反,它彰显了艺术实践的政治内涵———“元政治”。巴赫金的“意识形态科学”论述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邓伟志同志的“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既不能说明家庭是什么,也不能说明家庭不是什么。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氏族是根据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组织,并且它也是个生产组织。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能说氏族就是家庭吗?当然不能。再说,这里提到的家庭,不明白它是指现在和以前的家庭呢?还是指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所建立的所有家庭呢?如果包括着将来人们所建立的家庭,那么在未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  相似文献   

20.
“活着不是应该,需要你的选择,无聊但我不空虚,这是我个人的决定。我快乐,因为我没有主义;我快乐,因为我什么都放弃。”他唱着陈底里的《我快乐死了》,心越来越迷惘,什么是快乐?哪儿才有幸福?如果他像陈底里那样什么都放弃,能站在幸福的门前吗?他把疑问装进背包,决定寻找他的“幸福伊甸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