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有课程资源意识,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这为我们一线老师的努力指明了方向。习惯上,我们老师比较注重开发教材资源和教师资源,却常常忽略了学生资源,尤其是学生的状态资源。学生的状态资源是一种生成性资源,是动态发展的,它总是发生在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这种资源最宝贵也最难把握,是瞬间即逝的。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状态资源,对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于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必要。它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敏锐观察,抓住每一个能激发学生动心动情的生发点进行引领,努力去激活学生的习作状态资源。教师的这种“激活”的主动意识贯穿于写作教学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强调:“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怎样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课程资源开发,地方文化作为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具有非常重要的课程价值。探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有三个认识维度,即什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最有课程价值,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对谁最有价值,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课程有什么价值。而从其具体内涵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表现为促进学生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实现地方文化传承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它是开放而富有弹性的课程。教材、教师、学生则在这一课程的运作过程中构成了一条完整不可分割的“链”,如果立足于这三个不同维度,充分调动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开发、建构不同类型的语文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引起教师﹑专家和决策者的广泛关注。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中学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路径。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在农村英语教育领域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丰富了建设21世纪新...  相似文献   

6.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教 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校内外课 程资源,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利用中的主体作用,以及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不容人们所忽视。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典范,还决定着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等。一、熏陶感染学生情感“夫缀文者情动而…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生物学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既有校内的课程资源,又有校外的课程资源。以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因地制宜,整合区域资源,使生物能基于生活化真正为学生所接纳及运用。  相似文献   

9.
开发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依据地区农业经济建设,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在学校形成特色、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和实现STS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课程开发的内容上立足农业经济模式和学生的经验;注意开发的明确性、计划性和内容的开放性、灵活性;在实施中有选择地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深化,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城市中小学校中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而农村中小学校中的开发利用却仍然处于如下现状:一是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教学中不善于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二是学校课程资源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而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校园内外的课程资源,这样既可丰富课堂内容又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令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所利用的资源总和就是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状况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实效。当前,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存在着课程资源理解缺失、人力资源匮乏、评价理念滞后和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因此,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需要采取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扩大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和内容,转变课程开发的理念,提供制度、资金等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开发民族地区特有资源,形成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及课程是当前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民族地区拥有丰富而特殊的社会资源,加上高等教育具有“俱乐部产品”的外部性,课程资源开发有很高的可行性。但是,目前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存在办学定位不正确、经费及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吉首大学“研究基地(中心)+社会(单位或公司)+科研项目”的“三维一体”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课程资源开发探索了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课程的实施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必须以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为指导。本文概述了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类别,我国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及资源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要求“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开发课程资源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身边的与大家息息相关的资源,如果身边的资源得不到利用。那便是极大的浪费。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开展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深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又能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生活,加速社会化进程。基于上述思考,我决定在03级7班进行一个“科学喝奶健康做人”为主题的持续四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或进行全新开发的过程。其目标是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更深层次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凸现。因此,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课程资源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资源研究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课题,是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程资源研究的进展情况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述评,即课程资源的含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课程资源的实践。从分析中大致可以看到我国目前对课程资源的研究与探索所呈现出的基本特点和课程资源研究的一些可能的重要趋势。研究的框架和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而针对性和实践性仍有欠缺,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将课程资源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注重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育教学实践中资源问题的解决,将是我国课程资源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农村美术教育资源短缺,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学生的美术素养匮乏。因此,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只局限与编写的教材,而应充分的发挥农村美术教育的乡土优势,引进农村资源。笔者将从改编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素材和开发地方特色三方面入手,完善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形成地方美术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其中,地方课程强调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回族民俗文化既是宁夏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又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独具民族特征的文化资源,将其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视野。思考和构建一种较为合理的区域和地方课程方案,不仅有利于回族民俗文化的选择、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也有利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教育形式。这一课程精选回族的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四个专题的内容,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历、感悟、体验、反思的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发展热爱本土,建设本土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必要支持。新课改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家庭中拥有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家庭物品资源、家长资源和家庭活动资源等等,如果能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既可以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整合课程资源,也可以调动广大家长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我国教育改革中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刊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重视对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列用.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切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沿着更适合素质教育的方向获得超越性发展;也可以卓有成效地保存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者呼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