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蕾 《社科纵横》2022,(3):84-90
行政应急性原则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之一,其内涵和外延具有模糊性。若要明晰行政应急性原则的定义,需对作为其目的的“公共利益”予以界定,明确其适用的社会状态和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行政应急性原则具有指导应急法制的发展和完善、规范和指引行政应急权的行使和作为应急行为司法审判依据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以有效解决突发事件和最大限度保障人权为判断标准,将效率原则、比例原则以及尊重和保障宪法基本权利原则归纳为行政应急性原则的具体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提升国家应急管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李义杰 《创新》2021,15(4):89-96
"两山"理念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从公共价值治理视角来看,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其实质就是公共价值治理.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明确发展的"绿水青山"价值取向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公共价值创造,实现发展理念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转变;二是协调不同发展理念及多元治理主体价值冲突,构建国家发展治理的伦理价值排序;三是促进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价值互动,激发政府等主体公共价值生产及创造能力等."两山"理念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构成我国治理现代化的顶层指向,为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视野、路径及价值坐标.推动"两山"理念公共价值治理在地方的实践,需要确立"两山"理念作为地方治理的价值共识和公共价值创造目标;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协商的治理格局,为"绿水青山"公共价值目标寻求广泛支持;建立能够推动"两山"理念公共价值创造的相关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关振国  吴丹玉 《学术交流》2020,(12):138-14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治理,其治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总体治理水平。创造性地将协商民主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对于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并从总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乡村治理中,将协商民主分别与乡村基层组织的提振与强化、乡村产业模式的建构与打造、乡村文化体系的整合和完善、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塑造、和谐稳定乡村社会的探索与营造紧密结合融合,对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静 《浙江学刊》2023,(5):34-39
城市大脑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治理方案,以数据调取和利用为关键,高度关注个体权益保障和现实诉求。它以城市作为治理单元探索地方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经历了从技术应用、场景突破到学理提炼的演进过程,如今到了新的瓶颈期。对其形成掣肘的是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和传统行政法,为更好地保护个体权益并提升国家和地方治理水平,行政组织、行政编制、行政职权、行政程序和纠纷解决机制等都面临革新。  相似文献   

5.
生命健康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疾病治理是现代国家的重要责任。人们对疾病属性的认知,经历了从个体行为到国家管理、从生物医学问题到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变。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能力的增强使国家具备了开展疾病防治的条件。国家的疾病治理过程深刻改变了国家自身,疾病治理重新定义了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增强了国家对公民的规制和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同时,疾病治理对现代国家公共卫生制度的确立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国家机器的完善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增强疾病治理的有效性,现代国家应在内部增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还应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等全球性机构发挥更大作用,加强疾病治理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攻关。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能力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提供了使国家能力强化提升的有利机遇,又构成了使国家能力弱化销蚀的严重压力;既对国家能力提出总体性挑战,又对国家能力形成结构性冲击。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应当确立以提升国家能力总量、优化国家能力结构、强化国家能力控制为目标,以变革观念、调整行为、创新制度、夯实基础为方针的国家能力建设战略。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能力的总体性影响国家能力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履行国家职能,有效统治国家、治理社会,实现统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治理资源的外生性实践,项目制成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形式.项目制在实践中会遭遇一系列文化困境.研究发现,关系文化、认同价值、派系文化、符语权力与自利文化呈现相互融构的状态,这形成了项目制遭遇不同文化冲突的动态图景.而项目制运作场域文化冲突图景的背后是不同文化静态结构的互相抵牾.据此,为了保障项目制运行的正外部性,应注重权威主体的塑造和培育,实现项目制运作场域多元文化的整合和重塑.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保护的生态法益是一种关系性、整全性的法益。在理解生态法益时,应当着眼于生态利益与生活利益的融合,个体权益与集体权益的重构,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合。在法益形态的认识上,重心不能全然放在个体利益抑或集体利益角度,而应该从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互构,建立污染环境罪认定的多元入罪根据。污染环境犯罪的治理效果与国家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生产方式调整、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等结构性因素转型紧密关联。在国家与社会的加速转型期,污染环境犯罪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在转型过程中持续传导新发展战略的价值理念,健全污染环境犯罪治理的法律规范及行政监管机制,提升社会公众参与污染环境犯罪治理程度,并调动充分的市场调节资源等实现多元治理。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10):33-36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治理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不仅事关整个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的改革,更引发省、市、县乃至乡镇等各级党委政府全方位深入变革,是关乎我国基层政治生态和人民群众福祉的一件大事。本文在阐释治理、基层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基层民主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实现途径,论述实现基层民主治理现代化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加强基层民主治理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刘宇楠  高欢欢 《创新》2016,(2):63-69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价值观。作为一种新价值观关键是要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文化基础,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明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理解和认识的丰富和拓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契合生态价值观从"政治经济学"到"生态政治学"的理论嬗变,也契合生态价值观从"工人运动"到"生态运动"的实践演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态文明顶层设计上要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转变,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制度优势,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现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加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陈德玺 《阅江学刊》2014,(5):92-100
现代国家治理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国家治理不能疏离于文化,必须彰显文化精神,体现民族价值情趣。“文化”介入国家治理能有效规避人治和法治的诸多弊端,需要在继承中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在创新中展布现代文化精神,在对接中开辟后现代文化路径,在引领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行政文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Global governance largely grows out of the externalities in state governance. At present, global governance and state governance are integrated into a kind of “holistic governance” based on their interaction and interpenetrati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interplay can be traced back to ideas that developed from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times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More recently,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ori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lobal and state governance essentially revolved around the externalities in state governance and efforts to overcome those externalities by designing an ideal world. Toda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lobal and state governanc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erving to inspi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lobal order based on sharing, integration and symbiotic harmony. However, we should also be aware that this interaction may be converted by great powers to the service of their own interests. At present, China can help reshape the global governance order of the 21st century by strengthening its own development, promoting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global and state governance, actively harnessing the potential of its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sharing its experience and ideas.  相似文献   

13.
唐江平 《社会工作》2011,(12):26-29
社区治理主体间关系是一个关乎社区治理绩效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主体间存在着权力冲突、关系混乱的状态,不利于推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社区治理主体间关系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社区治理明显的"行政化倾向",而这又根源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以及文化观念的影响.要理顺社区治理主体间关系,需要综合平衡各种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14.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s posing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to national identity. In order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it is important to offer theoretical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m. A scrutiny of national identity as a concept reveals that national identity is actually a “four in one” comb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identity, interest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non-national community identity, with formative mechanisms characterized the unity of the primordial state and the constructive, expressive form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content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emotion and self-interest. In the global age,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usually arises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s. The root cause for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lies in the ineffectiveness of nation states’ self-governa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global age, we need to: (1) promot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explore democratic models of governance, and create the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national identity; (2)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ensure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guarantee interests in national identity; (3) develop na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 value integration and enrich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4) recognize different level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community integration in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国家认同产生了诸多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我们从理论的层面加以科学阐释。考察国家认同的概念可以看到,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包含制度、利益、文化、非国家共同体认同的“四位一体”,其基本特征包含生成机制的原生性和构建性、表现形式的意识性和行动性、内容体系的政治性和行动性、维持机制的情感性和利益性,以及发展状态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危机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国家治理的失效。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家认同的构建,着力点在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探索治理民主模式,构建国家认同的制度性前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国家认同的利益性保障;发展民族文化,加强价值整合,丰富国家认同的文化内涵;正视不同层次共同体的发展,促进国家认同的共同体整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宁 《创新》2009,3(3):5-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7.
The Chines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includes the Party’s governing system,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court system and the procuratorate. Judicial power is neutral, passive, independent and final, features that reflect the irreplaceable nature of its role in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growth of judicial power is diachronic, complex and evolutionary, which means that its construction will be a tortuous and difficult process. Give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unctions of judicial power in China and their immediate results, we should fix our gaz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our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by taking checks and balance as the principle in the allocation of judicial power, taking rights protection as the heart of the operation of judicial power, taking harmonious operation as the standard for guaranteeing judicial power, and cultivating legal 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supporting judicial power. In optimizing national governance itself, we should strengthen its functions of adaptation, integration, goal attainment and latency.  相似文献   

18.
行政发包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黎安 《社会》2014,34(6):1-38
本文试图论证行政发包制在中国作为一种分析政府间关系、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的理论框架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价值和意义。行政发包制是指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发包关系。作为一种理想类型,它既有别于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也有别于纯粹的外包制,而是居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混合形态。行政发包制在行政权分配、经济激励和内部控制三个维度上呈现相互配合和内在一致的特征,适合概括中国政府间关系和治理模式的长期稳定而鲜明的特征。提出行政发包制,有助于重新解释许多有关中国政府运行的特征和现象,同时也可以揭示一系列未被现有文献系统关注的政府现象和问题。本文还将行政发包制与“政治锦标赛”理论结合起来,从纵向行政发包和横向晋升竞争两个维度进一步拓展关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的分析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9.
李雍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4,(2):137-141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回族在伊斯兰文化、华夏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民族文化人格的演变。以梁亦清为代表的穆斯林传统文化人格,梁君璧、韩子奇为代表的文化混血人格,梁冰玉、韩新月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人格等三种不同文化人格共同展现了回族的心灵史。《穆斯林的葬礼》以书写民族心灵史的方式构建了中国形象,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行走在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道路上的艰辛及民族精神,是一部致力于挖掘回族文化心理的史诗性著作,为我们思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谁来使用权力?如何使用权力?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通过历史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19世纪的欧洲道路、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这意味着,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家转型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一条政治问责的中国道路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