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气候伦理上看,代内正义是解决代际正义的前提。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谈判中,不断强调代际气候正义,实际上是要求所有当代人抛开历史责任共同减少排放。这隐藏着发达国家的一个“阴谋”:放弃自己的历史责任。无论是代际还是代内,分配正义的核心价值都要求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关照。气候变化产生的利益与损失存在着不平等分配。气候变化的受益者是否有义务向受害者提供补偿或援助,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伦理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资金的供给和使用是各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础。供资国和用资国在资金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不断深化,给全球气候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有意推动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基金的注资和运作,但资金承诺落实路线仍不明朗。气候资金各方博弈表现为供资国和用资国之间的互动叙事。从价值共识、规则约束和国家利益的逻辑来看,全球气候资金落实的困境主要源于利益博弈失衡所致互信缺失。中国是《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的重要缔约方国家之一,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并呼吁发达国家兑现供资承诺,履行供资义务。通过细化资金承诺不遵约情事程序,建立资金使用方效益评估机制,进而体现国际气候变化法的责任本位和程序气候正义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戈华清  史军 《阅江学刊》2011,3(6):68-73
在德班气候变化会议召开前夕,举办此次学术会议意义重大。参加此次会议的大多学者都认为气候变化不是单纯的学科或单纯的科学认知问题,已演化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会上,学者们就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集中探讨了气候变化中伦理问题、经济社会管理对策的有效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或政策工具)选择与法律调控的相关内容等。他们认为,今后我们既需要从不同层面对气候伦理问题进行研究,也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具体政策选择、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法律制度的完善等方面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虽然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还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所有人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次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态文明与气候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在科学认知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理性思辨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基础及实现路径,合理定位气候治理对策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有效融合能源战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阅江学刊》2014,(5):F0003-F0003
2014年9月21日至23日。由江苏省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发起,英国雷丁大学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英国牛津大学马丁学院和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四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暨中英气候伦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在雷丁大学和牛津大学召开。按照惯例,“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隔年在国外召开一次。此次会议是继2012年5月研究院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成功召开“第二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暨中美气候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后再次在境外成功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6.
史军 《阅江学刊》2014,(3):40-53
气候变化事关每一个人,人们有权利听到“不同的声音”,以确保正确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气候是否在变暖?气候变冷说和气候不变论都是对气候变暖的质疑,科学界内部对气候变暖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气候稳定是否存在?人们试图实现的可能不是稳定的气候,而是人们所熟悉的气候。气候变化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相对于自然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微不足道,把可能的气候变暖归咎于人类活动是武断的。人类活动总是消极的吗?只有将自然因素引起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才能得出具有实质意义的结论。气候变暖一定是坏事吗?如果气候变化的收益远远超过损失,那么气候变化或许会是一件好事。是否一切负面问题都与气候变化有关?很多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没有必然联系,气候变化与农业、公共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没有直接关系。科学家、政治家和其他学者将各类负面事件归咎于气候变化,其原因很可能是为了实现气候寻租,谋取经济利益,争取国际发展权。神学家们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因为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危机使旧宗教与气候变化的新宗教结成了联盟,人们因排放温室气体而犯了“气候罪”,这是人类新的“原罪”。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构建并完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大势所趋。由于国际气候制度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科技等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就近10余年来国内学者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的梳理,以便进一步推动对日益重要的国际气候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中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伦理维度应对气候的变化》(EDCC)白皮书提出的八个伦理维度分析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承担的伦理责任,指出了中国特例下履行责任所面临的赔偿责任、开发新技术与新能源、国际国内参与、程序公平与正义等重大挑战,构建了中国政府、国内其他参与者及境外参与机构组成的多层次气候治理框架,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政治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4月 2 7~2 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主办 ,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协办。来自英国、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 6 0多位学者就政治哲学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根据不同的主题 ,共举行了 7次全体会议和 6次分组会议。讨论的问题包括 :   1 正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全喜教授考察了宪政正义与超验正义及其张力性关系 ,并指出它们在抵御政治强权方面有着一致性关…  相似文献   

10.
史军 《阅江学刊》2011,(3):75-79
享受工业化以及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益处的人往往并不是那些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大的人,气候变化利益与负担的不公平分配正是全球正义的关注范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肇因是发达国家的累积排放,因此,发达国家对解决气候变化负有特殊的义务,这种特殊义务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使全球气候正义成为可能,发达国家就必须放弃"以邻为壑"的固有观念,将分配正义的共同体扩展到全球范围,建立全球正义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张容南 《阅江学刊》2011,3(6):47-52
气候变化造成了数以万计的死亡和灾难,它要求人类对此作出伦理回应。回答不了气候正义的问题,国际范围内的合作就难以展开。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一种表达了气候正义诉求的气候伦理,为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提供价值的引导。在商谈应对气候变化时,我们需要将不伤害原则、公平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作为气候伦理原则应用其中,同时就气候正义的基本原则达成一致,并将这种原则贯彻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计划中,才有望在国际层面展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和团体共同应对,国际气候谈判应运而生。谈判充满矛盾、挑战和博弈,尽管形成了减排温室气体的共识,但仍有"搭便车"现象,谈判一度陷入"囚徒困境",存在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国际气候谈判受到气候、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未来国际气候谈判中,应当寻求国际合作,民主协商谈判,尊重国家主权,借鉴天下理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际气候治理的重要主体,欧盟气候外交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际格局加速演进、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欧盟气候外交也出现了地缘政治转向。其气候变化的“全球公利”治理视角有所削弱,更强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竞争性,并将欧盟气候变化的相关举措视为提升大国竞争中实力与影响力的工具。此外,俄乌冲突的爆发也将进一步加大欧盟气候外交的调整。考虑到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世界经贸体系及全球秩序维护上的重要作用,欧盟气候外交的调整与变化将产生较大外溢效应,为全球气候合作带来挑战,也将为中欧气候合作制造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多哈世界气候大会通过了“多哈气候之路”,延续了《京都议定书》,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包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启动了新一轮谈判以便制定2020年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框架,初步描绘了全球保护气候长期安排路径。多哈会议成果及其最终可能形成的长期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安排,将对未来碳市场、全球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长期来看,多哈会议成果对中国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我国应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联合主办的“乌托邦与敌托邦:气候变化时代的再现政治”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外学者从文学、影视、媒介、经济学、环境科学、旅游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展开多学科的对话,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加深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的认识和思考.本期笔谈选取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期待更多领域学者都来关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联合主办的“乌托邦与敌托邦:气候变化时代的再现政治”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外学者从文学、影视、媒介、经济学、环境科学、旅游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展开多学科的对话,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加深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的认识和思考.本期笔谈选取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期待更多领域学者都来关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联合主办的“乌托邦与敌托邦:气候变化时代的再现政治”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外学者从文学、影视、媒介、经济学、环境科学、旅游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展开多学科的对话,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加深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的认识和思考.本期笔谈选取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期待更多领域学者都来关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联合主办的“乌托邦与敌托邦:气候变化时代的再现政治”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外学者从文学、影视、媒介、经济学、环境科学、旅游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展开多学科的对话,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加深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的认识和思考.本期笔谈选取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期待更多领域学者都来关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联合主办的“乌托邦与敌托邦:气候变化时代的再现政治”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6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外学者从文学、影视、媒介、经济学、环境科学、旅游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展开多学科的对话,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加深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的认识和思考.本期笔谈选取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期待更多领域学者都来关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成本效益分析是当前反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主要理由,但成本效益分析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伦理问题。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气候变化政策不仅违背分配正义的原则,忽视人权,同时还忽视程序正义的原则。因此,在制定气候变化政策时,应在伦理的基础上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仅仅将成本效益分析用于确定何种应对政策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