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认为,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它是对"以物为中心"的反思、扬弃和超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决策目标人性化,决策程序民主化,决策主体群众化,彰显公共利益价值,弘扬公平原则,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都是人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祎娴  王仲谷 《城市》2008,(8):44-47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化发展和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拓展.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观点已逐渐成为研究界的共识。然而,目前城市规划范畴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多偏重于对公共政策基本理论的探讨及与城市规划理论的结合.缺乏对具体政策问题的研究。始于2004年7月的上海郊区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以居住点集聚、房屋置换和土地流转为手段.达到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3.
高梦梦  汤放华  吴平 《城市》2015,(8):42-45
西方城市规划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了转型历程,从物质空间设计的工程技术转变为一项社会管理的公共政策,当前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公共政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都处在巨大的转型之中,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变得极为迫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对公共利益进行保障,并从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重新构建规划师职责体系等方面促进城市规划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我国村庄规划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基础上,发现探讨村庄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并将之应用于村庄发展规划之中的研究,是当前村庄规划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认为各地普遍存在的实施多轮次村庄规划现象的原因既是对村庄规划公共政策属性认识的缺位,同时也是作为公共政策的村庄规划其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实施与保障措施的不断修正过程。以公共政策的政策过程理论为研究逻辑,针对珠海市的新农村规划、宜居村庄规划、幸福村居规划等三轮次的村庄规划进行全景式的比较分析和经验总结研究,进而提出村庄规划与乡村发展的合理途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进入双重转型的关键时期,智慧城市理念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图景.笔者在梳理城市规划的智慧化应用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智慧城市"的剖析,重新认识"城市规划"的本质,探讨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从规划理念、 规划形态、 规划决策和规划机制等方面判断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取向,以期为建设智慧城市以及发展城乡规划学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王晶喆 《现代妇女》2014,(4):292-292
政府知识产权能力是指政府借助于公共权力,通过制定知识产权制度等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并对其进行管理、保护和运用的能力。本文通过对美国知识产权制度公共政策属性的分析,给出加强我国政府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宋金全  肖煜  边庆良 《城市》2013,(7):29-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增强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确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地位,强化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刚性。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管理的直接法定依据,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与规程,对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做出明确规定,但各个类型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面对的具体问题、各类需求又各不相同。例如,针对老城区、改造区、保  相似文献   

8.
哲学作为思辩,在科学各个领域发挥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被认为是科学研究之母。现代城市规划学作为一门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本身似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学科的社会功能,即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它是伦理性的、哲学性的;二是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应用技术所依据的原则,它是技术性的、专业性的。这两方面的内容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然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观念是由所持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规划观念反映了不同的世  相似文献   

9.
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实现和扩大公共政策体系合法性基础;有利于促进公众监督及保证政策的公共价值。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存在以下困境:主体性困境、渠道性困境、信息性困境、组织性困境等等。对此,应提高公民自身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畅通及完善参与渠道,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提高公民的组织化程度等等。  相似文献   

10.
胡卫东  刘松 《职业时空》2008,4(10):178-178
教育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它是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人的教育行为,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都起着导向作用。因而,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几种主要的教育价值观和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反思两方面论述了我国正确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休闲化是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实际状况,通过构建由公共基础、消费能力、产业能力和特色资源等4方面指标组成的城市休闲化质量测评体系,对我国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发展质量进行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质量测度与数据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休闲化质量在整体上处于较低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转型以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之后以上海M5040意园的产业空间转化为例,剖析了城市转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空间规划另类思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伦敦的交通规划、建设、运营与管理措施,发现我国中心城市的严重交通拥堵主要源于落后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大量引入多层高架公路进入市中心而忽视轨道交通建设,对公交优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执行不力;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营运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接驳;运营的低效率和管理不当,由此造成了典型的“大城市病”。根据后现代主义城市建设思想,结合当前中心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12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本文通过建立指标评估,发现武汉城乡一体化水平略高于城镇化水平;城乡人口、经济、生活和文化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别最为明显,融合程度最低,而城乡居民生活方面则融合程度较高,人口与文化融合度持平。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农民权益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当前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瓶颈。文章从法律制度层面、财政层面及组织体制层面分析了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当前西方城市发展的主流思想是强调公民参与和以可持续治理为中心。在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建设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体系。反观国内,公民参与缺乏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机会太少,参与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的一些政策主要还是依靠领导"拍脑袋"做出,很少考虑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为此,有必要吸收借鉴西方公民参与城市治理方面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来提升当前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继而推进我国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琳 《城市观察》2014,(1):180-187,159
回顾地铁发展史,作为载体之一的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而言,至少具有两个有益的作用:一是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二是引导市民行为、推动城市文明。有鉴于此,在当前中国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时期,也应该同时注重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建设。本文以武汉为例提出加强地铁公共艺术空间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郁鸿胜 《城市观察》2009,1(1):101-107
中国区域合作的发展正呈现出从“极化发展”向“泛化发展”的新态势,在这一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特别是国家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提出,更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方向。研究《指导意见》,有助于从宏观上把脉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点及难点,并为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总结国内城市交通规划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城市交通规划应按照国际主流概念交通规划来做。阐述国际主流交通规划的定义,并对其各组成模块内容、相互关系及所参与部门所扮角色进行分析,得出国际主流交通规划模式的优点,并针对我国城市按照这一模式开展交通规划研究提出所需注意事项。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present-day public policy in a transitional and developing country is its abilit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urban living and individual social well-being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urban growth. A dramatic decline in overall job accessibility due to increases in commuting time is already a serious problem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living in Beijing.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governance restructuring on overall job accessibility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if politicians are to make policy innovations in development management. This paper applies the institutionalist approach to analyse the impact of governance restructuring on job accessibilit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current governance restructuring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overall job accessibility due to com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 local governments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spatial fragmentation; revenue-enhancing development introducing constraints affecting the local jobs-housing balance; and the coexistence of the old planning system alongside the new market system leading to a fragmented land-use right transfer mechanism, intensifying scattered and low-density development. With respect to future policy, stronger municipal development management might be one direction in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 to enhance overall job accessibility, insofar as it address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fragmente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n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近10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理论和政策背景,指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问题,也存在重城轻乡等突出社会问题;采用人口供需平衡的方法,分析评价了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土地城市化的关系;对城市化加速理论进行剖析,认为我国当前工业化技术体系不适用于机器技术体系下城市化加速的经验规律,应该结合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议适当降低城市化发展目标与速度,纠正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偏向"和"以物为本"的做法,体现国家赋予城市化带动农村发展的重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