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我国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变化。对近代苏州棉布染织业工场的发展历史的考察,可以帮助对近代中国棉纺织工场的发展及内部情况加深了解。鸦片战争前,我国尽管在某些行业中已零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但在手工业诸行业中分布最广、地位最突出的棉纺织业内,却几乎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仅有的例外是苏州的棉布整染业,那些由厂商直接经营的染坊、踹坊,形成了“商业资本同工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工场手工业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而作为纺织业主要工序的纺与织,当时苏州则基本停滞在个体性质的家庭手工业阶段。在城市,手工纺织业同样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广泛存在,康熙长洲县志载:“(长洲县)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产,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  相似文献   

2.
论明清苏州丝织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时期的苏州,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盛,引起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农产品中商品化部分的增加,苏州城市手工业的生产,逐渐从以使用价值为出发点的生产向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转化。在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悠久历史的苏州传统丝织手工业发生了变化,其中游离出了新的经济因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最具典型意义的手工业行业。对明末清初时期的苏州丝织手工业进行典型地剖析,不仅是探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以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当前经济体斛的改革也有着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苏州手工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许多名牌产品誉满中外,经过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出现了崭新的发展局面。但是近十多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苏州手工业同样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回顾苏州手工业发展的历史,对于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流毒,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手工业的方针、政策,加快手工业的发展,使手工业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苏州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其具体表现为:一、城外形成新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布局呈职业性区域分工状。二、苏州的行政地位提高了,由府级城市升格为省会级城市,以适应经济发展之需。三、苏州的城市人口增加,以大小商人、手工业主、手工业工人等为主,且外地商人、工匠云集。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区域经济史、部门经济史、行业史、经济思想史等研究,正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和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不仅丰富了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而且对研究方法的变化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段本洛、张圻福合著的《苏州手工业史》一书,就是在近代经济史学界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方法发生重要变化阶段,率先呈献给读者的一个硕果。在这部五十万字的学术著作中,作者以全国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苏州地区手工业为研究对象,从纵横两方面对自1522—1956年间苏州地区的丝织、棉织,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城镇其它各行各类手工业  相似文献   

6.
从纺织业、矿冶业、造船业、铸钱业、造纸和加工业等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明清时期湖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当时湖北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唐代山东地区的矿冶业、制瓷业、煮盐业、造船业等手工业部门都十分发达,森林为这些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燃料,但这些部门的发展却使森林面积不断减小。通过分析唐代这些手工业部分的分布情况,结合历史文献描述、考古发掘资料及现代研究成果,并经过严格的定量分析,估算出各个手工业部门发展消耗的森林面积,更直观地反映手工业发展对森林的破坏程度。指出手工业发展程度和森林面积成反比关系,在唐代时人还没有太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情况下,手工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以牺牲森林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国时期,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初具规模,旅游专业机构出现,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力度加大,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大。苏州作为自然及人文资源皆丰富的古城,旅游业更显繁荣。旅游影响了苏州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促进了苏州市政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得苏州传统手工业部分地得以维持,并开阔了苏州居民的视野、促进了苏州"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东周时期,今北京及附近地区的燕地手工业生产继续发展。手工业生产范围更加广泛,专业分工和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细密。冶铁、煮盐、漆器等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尤其是冶铁业已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其他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青铜冶铸、金银器加工、兵器制造、制陶、铸币业等。  相似文献   

10.
陕西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和周化的摇篮。西周时期陕西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依据考古发掘和献记载,互为印证,详细论述了西周时期陕西在青铜业、陶瓷业、玉器业、制骨丝、丝绸业等方面的成就,再现了陕西旧日的辉煌,激励现代人发扬古人遗风,再创历史新辉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特别是吐谷浑时期大量手工业物品的出土,使我们看到吐谷浑手工业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中较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皮毛加工业、冶炼业、金属制造业、建筑业、酿造及制盐业等。  相似文献   

12.
张传玺 《南都学坛》2006,26(2):32-35
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还有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二者作为社会经济的构成部分,从属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需要。农业表现为自耕农、地主庄园两种农业生产关系;农业生产力体现为手耕技术和铁农具的发展及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也有较大发展。手工业主要有冶铁业、铸铜业、纺织业、漆器业。商业发展表现为商品种类繁多;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简明扼要的经商哲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从纺织业,矿冶业,造船业等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明清时期湖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当时湖北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试论晚明的现实主义小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天启,崇祯时期(1621——1644),我国的小说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小说理论家们对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的每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们的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在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发展,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晚明时期,我国的城市手工业与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萌芽。尤其是东南的苏杭地区,手工业特别发达,手工业作坊“比闾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子夜不休。……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  相似文献   

15.
晚明天启,崇祯时期(1621——1644),我国的小说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小说理论家们对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的每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们的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在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发展,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晚明时期,我国的城市手工业与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萌芽。尤其是东南的苏杭地区,手工业特别发达,手工业作坊“比闾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子夜不休。……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农村中破产的农民或在竞争中失败  相似文献   

16.
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搜集整理乡土教材,研究和编写苏州地方史,提高教学质量,经上级批准,江苏师院历史系亍八○年九月成立苏州地方史研究室。苏州地方史研究室近期研究重点为:叫国古代史方面,侧重于明清时代苏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课题,如苏州地区的农业经济、苏州地区手工业部门中会馆和公所、苏州地区的市民斗争的明末东林党、复社等;中国近代史方面,侧  相似文献   

17.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苏州妇女服饰从朴素保守渐趋转为华美高贵,甚至逾礼越制。这一转变既与明清时期苏州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精细有关,传统礼教的渐趋败落和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也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牧羊业是畜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官、私牧羊业,尤其是北宋以及北方的牧羊业取得了巨大发展,这与宋政府的政策导向、社会饮食习惯、贵羊贱猪的中医理论、羊的生活习性密不可分.牧羊业的兴盛为宋人提供了丰富的肉食、重要的手工业原料、必要的军用物资,对于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国防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清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经历了一个由福建建阳向苏州、杭州、扬州、常州、湖州等江南运河城市转移的过程。建阳书坊业带动了明清通俗小说的初步繁荣,江南运河城市的书坊业却促成了通俗小说的全面繁荣。大运河在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的转移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运河为江南运河城市的书坊业与通俗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繁荣的商品经济、壮大的市民阶层、便利的水陆运输与广阔的市场等得天独厚的条件,保证了这些城市的书坊业在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明后期,苏州在家庭手工业广泛存在的基础上,城市工场手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从丝织业来看:“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实录》)。那时,有各种专门手工技艺的工匠,分别在不同地点等候受雇。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叫车匠,立濂溪坊。“素缎织工聚白蚬桥,锦缎织工聚金狮子桥,名曰立桥,以便延唤”(《吴门表隐》)。当时,苏州“东北半城万户机声”,是丝织业的一个中心。并且“绫布二物,衣被天下”,丝织品已行销全国。苏州每年产绸有数十万匹,绫、罗、紬、纱、锦三十多种花色。这些美丽闪光的丝绸,是工人用血泪和汗水织成的。“双臀坐不安,二脚蹬不直,半身入地牢;间口尝荤饭,逢节暂松闲,折耗要赔还,络纬常通夜,抛梭直到晚”(陈铎《机工谣》)。这就是织工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封建统治者对丝织业工人无穷尽的掠夺和残酷剥削,在苏州先后激起了手工业工人、市民的斗争,农民抗租抢米斗争和“奴变”。这场壮烈的斗争,震撼和动摇了明末封建统治的基础。兹将明末在苏州发生的几次重大斗争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