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永德系后周禁军军力最强的殿前司的最高长官,且兼有皇亲国戚之身份,对后周的政局举足轻重,但学术界对张永德在后周入宋的历史转折时期所起的作用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其实张永德是后周禁军高级将领,他南征北战,帮助周世宗开疆拓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对赵匡胤兄弟他倾力支持,成为宋开国的最大功臣,为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后周末年流传的“点检作天子”谶言的产生与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有关,是当时有识之士鉴于张永德所任的殿前都点检之职位高权重,对帝位形成了潜在的威胁,因而以谶言的形式向周世宗提出警示,并非赵匡胤集团一手策划、炮制的代周篡权的重大政治阴谋,也不是导致后周颠覆、赵匡胤上台的真正原因。赵匡胤从世宗继位执掌禁军,又参与军队改革,与一批武将联系密切;这批武将对赵匡胤的拥护,是导致后周王朝颠覆、赵匡胤上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沈括《梦溪笔谈》"车驾行幸"条中,有关文字校正为"殿门天武官"相对较妥。殿门天武官的职责和身份特征与北宋宽衣天武禁军基本一致,应是宽衣天武禁军之俗称。宽衣天武是北宋皇宫宿卫禁军之一,平时主要承担把守殿门的任务,出行时则作为仪仗队伍的前导,其军士具有年纪偏大、选拔时重视身材外表、军服宽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六月十四日,赵匡胤就任殿前都点检,十九日,世宗卒。第二年正月四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宋王朝。事实看起来很简单,却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赵匡胤是怎样夺取政权的这里旨在探索下述问题:1、赵匡胤在周世宗去世时,具备哪些足以夺取政权的条件,是什么原因使他没有在世宗新丧之际夺权,而拖了半年之久才动手?  相似文献   

5.
宋太祖“重文”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封建帝王中,宋太祖赵匡胤是封建帝王的佼佼者,他即帝位后,扭转了五代时期重武轻文之风,制定了“重文”方针,促使宋代“两个文明”达到最高峰,中国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即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出现于宋代,对我国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宋太祖,姓赵,名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及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善骑射。因在北周屡立战功,从一名小校迅速升迁到殿前部点检,掌握了禁军最高指挥权。不久,世祖死,七岁的  相似文献   

6.
书是知识的源泉,很多人爱书爱到着迷的程度,某些古代皇帝也不例外。公元957年,周世宗柴荣任命他的盟弟、殿前都点检(官识)赵匡胤为大元帅,率领5万兵马攻打南唐的寿州(今安徽省寿县)。这里经济富足,交通方便,文化事业也比较发  相似文献   

7.
禁军中的老弱病残通常被降退为剩员,这是北宋兵制的一项制度规定。但北宋禁军有诸班直、上四军、普通禁军等组成,不同禁军降退为剩员的情况各不相同。诸班直军士在北宋前三朝很少被降退为剩员,上四军军士在宋神宗军事改革之前,大多被降退为带甲剩员,带甲剩员在军事改革后逐渐被取缔。普通禁军则被降退为剩员或小分。  相似文献   

8.
清风慕竹 《社区》2014,(26):42-42
宋太祖赵匡胤准备平定南唐,决定任命仁厚的曹彬为主帅,作风剽悍的潘美为副将。曹彬怕潘美等人不听招呼,极力推辞,太祖笑笑说:“我自有安排。”大军将要出征时,太祖在大内讲武殿设宴为曹彬和其他将领饯行。酒过三巡,曹彬例行公事,请太祖对这次行动给予当面指示。  相似文献   

9.
北宋初年,太祖、太宗通过简拔厢军精锐、扩充禁军,实现了“收其精兵”的既定目标,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军事基础,改变了厢军这一藩镇旧兵的性质。此后,奉行“祖宗家法”的北宋君臣,在军队建设中,都把厢军与禁军视为一体,不断以厢军补充或升隶禁军,同时又把不合格的禁军兵员降为厢军。尽管厢军、禁军的主要职能不同,但在北宋时期却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整体,二者的互动关系,是募兵制条件下北宋兵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赵匡胤与京娘、赵恒与刘娥的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是中国自由婚第二次高潮被宋明理学扼杀前的回光返照。赵匡胤在千里送京娘途中互有好感,产生爱情。但赵匡胤得知京娘与己同根同祖同姓后,在"同姓不婚"的道德规范下婉言拒讷了京娘的爱情,反而遭受京娘家人误会与不明真相者的世俗非议。赵匡胤的侄儿赵恒与太原籍民女刘娥的婚配,实属婚姻自主的自由婚,却被宋明理学以《狸猫换太子》的戏剧形式歪曲事实真相,进行诬陷和丑化,为彻底扼杀自由婚第二次高潮助纣为虐。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是西方古希腊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之一,他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研究政治哲学的先河,他的"德治"或"哲学王"治国的思想给后人留下许多美好的遐想;早期他由于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使他心中存有一腔报国之志,决意创建"理想"之国;现实的严酷却粉碎了他的理想之梦,他意识到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目的,必须辅之以"法治"的帮助;而以"德"治国又是他一生之中永远不愿撒手的理想情结,故辅以"法治"时又把认识善的理念之"德"置于法律之上,这就充分表现了哲学家的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无奈心境.作为后人,我们应该从柏拉图身上吸取和学习他那对治国理想的不懈的实践追求精神.  相似文献   

12.
透过蒙田随笔中的历史倾向,我们可以发现支配他认识历史的历史观。在蒙田对非欧民族民俗的叙述中,他表现出一种积极的“非欧”文化历史观;在对政治事件的过程及政治人物命运的评述中,他流露出既尊崇道德而赞同君主制度,又赞同君主制度而反对基督教道德的开明君主政治史观;在历史发展问题上,他持相对主义观念思考历史,从而导向运动发展的历史观:一方面,他从心智出发,确定世界没有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他将历史奠基在观念上,他又内在地预见了另一种历史观,即运动发展的观念。此外,蒙田还重视充分发挥历史知识在教育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史实,着眼于现实,研究了魏文侯的用人之道。文章认为,魏文侯宽厚端严,闻过则喜的优良品质,任人所长,重用不疑的用人方法以及宏观控制、微观松缰的用人艺术,可为今天的各级领导者纯洁思想,端正作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斯在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以大量的事实阐述了和平的种种好处和战争的种种弊端。修昔底德斯身为雅典权贵和统治阶级上层的一员 ,他是战前和平时代的受益者 ,也是雅典对外扩张战争的受益者。因此 ,他以雅典人的实际利益为指归 ,时而主战 ,时而主和 ,对于雅典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并不笼统地加以反对 ;然而他又是战争的受害者 ,对和平有着强烈的祈盼、深刻的见地。修氏的这一悖论植根于奴隶制时代 ,是其和平思想精华与缺弊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张九成《书》学思想脞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九成《尚书详说》久已亡佚,辑佚可得18万余字,据此可观其《书》学思想之梗概。张氏相信孔子序《书》说,解《书》注意挖掘微言大义。学于杨时,其《书》解深浸理学之思。又从游宗杲,逃儒归释,往往以佛理解《书》。又每以天人感应之说阐说经义,以矫时弊,以儆人主。解经中激烈批评周穆王、平王无志,直指当朝主和之苟且。其以解《书》为思想斗争之手段,彰显了士人之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6.
窦融谋略谈     
东汉开国元勋窦融具有罕见的智慧。天下大乱时,他以退为进,开发河西,经营实力以自保,善择良机以附骥尾;功成名遂时,他明哲保身,"放远权宠"。窦融是明大体、拥护统一的有识之士;是善于因时察势,认识和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的谋略家;是千古难觅的明哲保身的大智慧者。  相似文献   

17.
解读《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透析刘邦用人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之所以可以建立汉王朝,与其用人之道有紧密的关系。他在秦末利用家乡丰、沛起兵,被拥立为沛公,跟随者先是任亭长时所押送的囚犯和逃亡归附之人,其后以一些低级官吏为助手,在有了一定声势时才接纳文人、儒生和旧贵族。刘邦用人之道是其得于建立汉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策林序》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备考制举的时间上限不是“元和初”而是永贞元年冬,备考时段亦不是“累月”而应是比之更长的时间。白氏“罢校书郎”的因由乃三年任满后自行解职,其“应制举”的动机在于缩短选限并享受制举登第的好处。《策林》七十五门非元稹与白居易合作共制的作品,其著作权完全归属白居易。白居易以第四名、乙等的成绩中考;登第后所授之周至县尉乃较常人为上的美职,这为其日后进身朝廷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少年刘彻受儒家思想教育,登位后由怀疑天命到倾信天命、天瑞,将自己视为与众不同的超人,实施他的文治武功,并几十年不懈地追求长生不死。晚年因家庭悲剧、求仙及对外作战的惨败,醒悟过来,下了著名的罢轮台屯田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由有为政治转入到息兵富民的轨道上来,为昭宣中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写作《红楼梦评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这篇论文的写成,是他早年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的自然延伸与继续发展。王国维早就用佛家眼光即"天眼"去看待人生。因此,《红楼梦评论》关于人生苦痛与解脱的哲学底蕴的核心观念主要源自佛家而不是叔本华。曾受东方佛教影响的叔本华厌世哲学使王国维进一步从理论上完成对人生的悲观看法,进而使他形成宗教化特别是颇具佛家倾向的美术观及文学观,以致把《红楼梦》几看成一部解脱人生苦痛的佛教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