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杂剧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而弃妇又是众多女性形象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元杂剧中的弃妇敢于大胆追求爱情,既富有斗争精神又具有妥协性。弃妇产生的原因在于封建礼教思想和书生的负心。弃妇的命运揭示出社会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不仅在定义上,而且在“写什么”、“怎么写”和“用什么语言”这些根本性问题上都陷入了困境;与此同时,它们又在挣扎着突围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个“陷入”和“突破”过程还在反复进行,将来无疑还会继续下去。对之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对将来的女性小说创作与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生活的方方面面。《氓》中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弃妇"形象,深刻揭露了古代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受损害的现象。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对弃妇这一形象有深远影响的《氓》这一篇诗歌,来看弃妇形象的发展和文人的弃妇意识。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氓》对弃妇形象的经典描绘是否蕴涵了中国文人最早的潜在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读唐五代女性诗歌,发现其传播方式有:石刻———女皇帝、皇后女性意识的流露;驿壁屏风———公主的控诉;袍、树叶、金锁———宫女的愿望;燕足、石壁、写真———弃妇的哀怨;龟形———征妇的渴望;寺壁、观壁———勇敢女子宣言;红绡帕———“疯女人”行动;青楼妓馆的墙壁———妓女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诗经·卫风·氓》的经典意义不在于该诗展示了弃妇的悲剧命运 ,而在于让弃妇以“越轨者”的面目出现 ,倾诉其在婚姻中“嫁非以体”的差谬及其罪有应得 ,并以此作为敦戒他人不可越“礼”的范例。这种让“受害者”自我招供式的现身说法在古代文学中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叙事格式。从现代意义上说 ,它从更深层次上显示了“礼制”对女性生命和精神的双重扼杀。  相似文献   

6.
老舍小说《离婚》中刻画了两组女性人物形象:一组是生命被男权中心社会肆意践踏,生命意识淡化乃至沦丧的旧女性;一组是女性生命意识在生存与精神压迫的双重困境中突围、挣扎着醒来的新女性。在封建旧道德与男权文化的压迫下,她们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人生悲剧:前者背负沉重的生命之枷以致被侮辱被损害;后者虽然发现了自我,并企图寻找自我,仍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世纪海峡两岸女性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弃妇母题在叙事策略方面有三个独到之处:一是弃妇形象:非完美的反传统女性成为主流;二是情节模式:以弃妇复仇和再觅幸福为主;三是叙事类型:欲望叙事和暴力叙事交织.这不仅反映了女性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思索,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出女性读者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纵观萧红的全部作品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给中国现代文学画廊留下了一系列负着时代和社会最深重灾难,在“生死场”上呼喊着人生、诅咒着的“萧红式”女性,她们在“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中寻求到了生命的火花,寻求着人生的价值,表现出反封建和谋求女性解放的女权意识。  相似文献   

9.
庐隐作为亲历“五四”妇女解放大潮的新女性作家,创作的小说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基督精神对她的女性意识的表达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一、平等与博爱思想催发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使之在追求个体的独立自由的同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二、女性意识在现实的突围中陷入困惑,在忏悔与皈依中不断挣扎以寻找出路。基督精神渗透在庐隐的小说创作中,增强了庐隐女性意识表达的迫切性和厚重度,使之散发出永久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五四”女性勇敢地走出了国门。凌叔华把自己最深切的关注,投射在了“中国娜拉”们出走后的命运上。她们仍挣扎于传统与现实之间,不过是家庭中有文化的婉顺的“贤妻良母”。短篇小说《小刘》正是通过小刘婚前曾是激进泼辣的“军师”到婚后变成平庸麻木的“母亲”的鲜明对比,表现了传统女性意识对妇女的束缚和摧残,深刻揭示出女性解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本体的强烈关注.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功底的加深,王安忆女性意识呈现出明显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构筑"天使形象"的鸟托邦,叛逆的妇女乐园,用生活说话.每一个阶段都表露出作者对女性本体如何走出困境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2.
《诗经·卫风·氓》是久经传诵的名篇 ,也是所谓“弃妇诗”的代表作。透过此诗女主人公的自叙之言 ,对其内涵意蕴作新的探掘 ,揭示其不同于其他“弃妇诗”的鲜明特色 ,即 :婚恋的自主、女性的自觉、理性的自省、人格的自立。这是此诗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略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一位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在她的小说中,她始终未忘却女性关怀,从女性的命运、女性的生育、女性的爱情三个层面展示了女性的悲剧生态,唱出了一曲女性挣扎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的凄婉歌谣,以近乎痛恨而无奈的笔调揭示了男性世界的无情与自私的同时,揭示了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更深层的原因就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以及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4.
刘绿宇 《南都学坛》2000,20(4):50-51
中国文学史上“弃妇”形象大批涌现 ,这与专制的男权社会密切相关。具体来自以男性为轴心的家庭形式 ,来自极欠公平的婚姻形式———一夫多妻制。社会文明的发展 ,旧的婚姻形式的废止并没有遏制“弃妇”形象的再生 ,更出现一批不离家的“精神弃妇” ,社会道德同情人身被弃的女子 ,而对精神被弃的女子却置若罔闻 ,这既是男权文化的遗风 ,更显出传统文化中的“弱者意识”。“道德批判一切”的社会文化氛围 ,抑制了国民健全人格、强者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弃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母题之一,而怨妇和恶妇是常见的两种弃妇类型。作为一名女性作家,爱丽丝·门罗同样关注弃妇主题,这也成为她探讨人的生存策略的一种方式。相较于前人笔下的怨妇和恶妇类型,门罗描写的弃妇有所嬗变。在《明信片》中,弃妇接纳了被抛弃的事实,作者强调了弃妇对生命流变的接受;在《我怎样遇见我丈夫》和《忘情》中,弃妇不仅接受了被抛弃的事实,并且适应变化,开始了新的恋情,采取了唯变所适的态度;在《我年轻时候的朋友》中,弃妇则在失去爱情、亲情和财产后,转而通以尽利,以更强的主动性寻找到属于她的幸福之路。弃妇母题在门罗作品里的嬗变体现了其所提倡的智慧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围城》的钟摆意象与存在主义哲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围城》是钱钟书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最高文学领悟。作品描述了方鸿渐等人在法国邮轮、上海、三闾大学等地的“生存活动”。小说在人们奔走挣扎的困境中 ,在昭示着人生百态与“类”的劣根性的同时 ,将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选择”、“存在先于本质”和“荒诞”理论运用于极致 ,表现出作家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思维契合。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游国恩先生在一九四三年作过一次讲演,题目是《论楚辞中的女性问题》。主要论点是“屈原对于楚王,既以弃妇自比,所以他在《楚辞》里所表现的,无往而非女子口吻。游先生认为楚辞中所描述的“美人”、“香草”、“荃荪”、“昏期”、“女嬃”、“灵修”、“求女”、“媒理”等等,皆以夫妻关系喻君臣关系,用游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他(屈原)把楚王比作‘丈夫’,而自己比作弃妇。”游先生的“女性中心说”在楚辞研究中可称得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小说的性别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之缺失是郁达夫小说的永恒主题 ,它表现为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冲突 ,其部分原因在于郁达夫及其小说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文化意识。它具体表现在由男性视角对女性的聚焦与变异而生成的女性意象中。郁达夫小说的女性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妖女型 ,玩弄男性 ,而行为意志不可捉摸 ;其二是天使型 ,其特质是“纯洁自然” ;其三是圣母型 ,其特质是“博爱”。这三类女性意象表现出郁达夫小说复杂的性别文化意识 ,既表现为现代人道主义对女性的理解与尊重 ,又传承着传统的性别意识 ,潜隐着父系文化的男权本质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鲁迅的悲剧意识在主体性原则上体现为“孤独英雄”的悲剧命运,那么张爱玲的悲剧主体意识则体现为女性地位的丧失。二者在各自的作品里探讨了知识分子和家族女性在转折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其中所表现出的孤独、苍凉、悲悯的悲剧意识,显示了二者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和承继性。  相似文献   

20.
“弃妇”即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历史上不可胜数。宗法制度首先把女子放在依附男性的奴隶地位,然后设置了丈夫休弃妻子的种种理由。《大戴礼》规定有“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这些规定本身就是对女性奴隶地位的道德和法律的认定,是父权夫权主义的产物和标志,就其具体条款而言,其内涵和尺度也都具有主观随意性,家长丈夫可以利用它来随意休弃自己所不喜欢的子媳和妻子。所以历史上“弃妇”之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平则鸣。文学,首先是诗歌,在上古时代就有为“弃妇”争鸣的作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两首著名的“弃妇”诗,一是《卫风·氓》,一是《邶风·谷风》。两诗篇幅相近,内容也酷似。从抒情性的深切凄婉、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来说,两首诗不分高下;从两位女主人公所抒发的感情境界所表现的性格特点来看,则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