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伍尔夫是一位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家,她关注小说艺术的发展,追求小说形式的革新。她的小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意识。文章运用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批评方法,从叙事并置、多视角叙事、叙事支点等方面探讨伍尔夫小说的空间形式特征,力图为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伍尔夫小说提供一种有益的解读途径。  相似文献   

2.
小说“多重叙事”是应“泛叙事”浪潮中文学叙事的机遇与挑战而提出的。小说以“多元化统一”的语言表意方式与“以小见大”的叙事审美特点,在建构方式上形成了以叙事主体与“个体—群体—国家”相关联的“多重叙事”结构。小说“多重叙事”理论的提出,在理论层面,推动了文学领域“双重叙事动力”的深入与细化;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小说文本内外真实性的多重解构与再建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叙事本质的探讨 ,来展开对叙事与小说关系的论述 ,认为叙事虽然已经取得了广泛普遍的哲学意义 ,但是它最好的体现还是在小说文本中 ,叙事与小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由于叙事与小说之间的复杂关系 ,使得叙事作为修辞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叙事节奏的音乐性是现代小说形式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叙事节奏与音乐节奏同中有异,并不是所有的叙事节奏都具有音乐性。现代小说叙事节奏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叙事速度和叙事力度两个层面,通过对小说叙事节奏的调控可以更为有效地提升小说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类后现代叙事”是中国当代小说中一种极为独特的叙事文本,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以独特的外部表征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并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小说艺术潮流趋于同步。本文主要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叙事”在发生、演进过程以及在叙事艺术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现代叙事学、文体学理论为依据,剖析张爱玲小说创作对具体叙事元素的独到运用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融会贯通,以此阐释其小说文本的叙事策略及其隐含的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7.
英国当代著名女小说家詹妮特·温特森的元小说《守望灯塔》(2004)袪除了同类小说标榜晦涩的小说理论、文学性减势的通病,而以其故事游戏性和诗性品格成就了一部心灵成长史和原创性的故事理论学说。小说担当着演绎虚构故事和言说故事新技法理论的双重使命: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巧妙地回答了何为故事、如何讲故事等重大的诗学问题;由是把在现代化进程中失落的说故事传统召唤回来,从体验故事中洞烛生活的本相、理解生命的真义。一系列元叙事观念展示了小说家批判性的叙事立场,同时为叙事理论增加了富有活力的话语。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蜕变和价值观念的更新,现代小说进入非理性领域,文学的重心由外部世界的刻画转向内在精神的探求,这种焦点的转移同时带来了叙事模式的嬗变.<达洛卫夫人>是英国先锋派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力作,也是现代叙事艺术的精品,它在叙述内容、叙述结构、叙述聚集和叙述语言等方面全方位地瓦解和置换了传统的模式,成功实现了现代文学叙述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主要目的是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从四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竹坡继承并发展了金圣叹、毛宗岗等小说评点家的叙事理论 ,对《金瓶梅》叙事逻辑、角色功能及叙事修辞等三个方面的特征作了深刻全面的评点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论形态。这是张竹坡对古代小说理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五四"以后,伴随现代小说观念的转型,自然描写作为现代小说重要的理论要素被提到写作与批评的日程上来,这种追求显著地改变了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自然描写对现代小说叙事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散文化特征,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散文画"特征,小说叙事以"自然"为结构中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扎西达娃小说中的时间叙事入手,一方面利用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析了造成文本独特的美学效果的原因,另一方面在指出这种分析方法不足的情况下,提出了介于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之外的时间经验这一概念,具体分析了扎西达娃小说中独特的时间经验,同时在总结小说中时间问题的变迁中来分析其小说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3.
赋体叙事研究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生 《云梦学刊》2011,32(5):101-103
赋体兼具小说的叙事性和诗歌的抒情性,赋的叙事性既体现在"赋"字铺陈的本义里,也体现在它的题材、手法、与体式上。古往今来的赋论家们对赋的叙事性也不乏零星的认识,但叙事研究相当薄弱,甚至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一些关键性的、全局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全面系统地考察赋体叙事的成果尚付阙如,理论的更新也该提上研究日程。近年来引入并兴起的空间叙事理论为赋体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赋体叙事可以在赋体本质与叙事、赋体表现手法与叙事、赋体体式结构与叙事、赋体题材与叙事、赋体叙事的源流衍变等五大方面进行深究。  相似文献   

14.
付建舟 《中州学刊》2005,(6):221-224
晚清小说处于从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嬗变的过程之中,就叙事特征而言,有限叙事、元叙事、内在结构论说化和作为修辞的叙事是最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晚清小说对传统和外来叙事方式的吸收与借鉴,以及晚清小说家主体意识的逐渐加强,小说的叙事趋于丰富多彩,强化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5.
项玉宏 《江淮论坛》2014,(1):182-187
莫里森在新作《家》中第一次在第一人称内聚焦和第三人称零聚焦的二声部复调叙事中,运用了"消解"和"疏离"的叙事手法,呈现出内聚焦叙事不断挑战、质疑传统"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叙事的叙事现象,在现实主义写实和白描中渗透了后现代叙事理念和元小说特征,为莫里森的后续研究和未来的小说叙事探讨提供了参考性文本。同时,小说采用了非线性和场景循环的叙事结构,运用了陌生化的叙事语言,对于文本意义的阐释和解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现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6.
白春香 《晋阳学刊》2008,2(2):104-108
小说创作的终极目的在于与读者的交流,通俗才是小说的本质特征。赵树理小说叙事是一种自觉地和它的读者进行叙事交流的创作活动,努力和隐含读者进行有效的叙事沟通是其创作原则。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赵树理小说终于实现了“五四”以来一直倡导但终究没有实现的文艺大众化。赵树理小说对通俗的自觉追求和实践超越了“五四”小说,还原了小说通俗的本质特征,从而对我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我认为,这一点正是赵树理小说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等人所著的《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是小说叙事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部创新之作,它借分析、解剖英美重要小说理论家有关叙事艺术的理论观点,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小说叙事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该书既兼收并蓄又推陈出新,在世界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史上迈出了坚实而强劲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等人所著的<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是小说叙事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部创新之作,它借分析、解剖英美重要小说理论家有关叙事艺术的理论观点,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小说叙事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该书既兼收并蓄又推陈出新,在世界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史上迈出了坚实而强劲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历史叙事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传统叙事中 ,历史叙事无疑占有统治地位。历史叙事中的“杂述” ,使其逐渐偏离正史叙事 ,在与小说叙事相沟通的叙事发展内在规律支配下 ,一旦有外来的成熟叙事因素作为催化剂的加入 ,小说叙事就从历史叙事中脱颖而出了。发生于唐代的小说的兴起 ,也是整个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起  相似文献   

20.
“丛残小语”、“尺寸短书”以及小说雏形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迄今事实上仍然束缚、限制着人们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对中国六朝志怪小说作进一步的探讨。从西方叙事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发现,六朝志怪小说在客观性叙事、重复叙事、叙事时距等层面同样具有耐人寻味、值得一书的叙述意味,同样具有骄人的不可忽视的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