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起步于 2 0世纪 70年代的阳翰笙研究在阳翰笙的生平事迹及文艺批评、小说电影戏剧创作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建立起了一只颇有成效的研究队伍。新世纪的阳翰笙研究继往开来 ,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杨扬 《学术月刊》2023,(10):137-145
朱光潜与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关系,在以往的中国现代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研究中常遭忽略,人们只把他当做美学家、翻译家,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在戏剧批评理论领域的重要贡献。朱光潜的戏剧批评以1949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以《悲剧心理学》为开端,介绍、引进西方戏剧理论。三四十年代对一些话剧剧作和演出,予以批评引导。1949年之后,除了他的《狄德罗的<谈演员的矛盾>》引发争论外,主要是通过一些译作和美学论著中的相关论述来开展包括戏剧批评在内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3.
电影批评理论范式的构建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除立足于国内电影的理性哲思外,放眼国外电影研究的学术成果亦是重要的途径.查阅近年来的电影学译著,发现国外电影批评以欧美经典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重在引领读者品味经典,探索理论研究、创作实践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跨学科阐释为主要研究视角,尤其侧重从哲学与文化批评的角度观察电影,从而将影像本体研究延伸到了文化探索与哲学思考的高度.同时,国外电影批评还关注电影对人类心理欲望的呈现,重视引导观众从影像中获得心理真实和引起情感共鸣.围绕哲学批评、心理学研究和文化阐释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电影学译著中的电影批评问题进行回顾,梳理了西方学者在这一议题上的主要论题与研究方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迟维维 《河北学刊》2003,23(6):141-145
所谓"第六代",是指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他们在电影艺术上大胆地进行先锋探索和试验,并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通过电影语言来阐释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性关怀.本文结合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全球化/后现代/后殖民的多重交织,通过对"第六代"电影个案<苏州河>(娄烨,1997年)的文本解读,进而对"第六代"电影作品从整体上进行后现代性分析,以进一步阐释中国90年代的社会文化结构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时代吉尔吉斯地区的一个著名作家。国内关于艾特玛托夫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单维的政治-人性批评,到当下多维视角的文化批评,可以看做中国文艺批评观念演变的一个缩影,即从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到90年代的形式主义批评,再到21世纪的文化批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学者研究俄苏文学的方法论转向,亦即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继而走向内、外部研究的融合互渗。  相似文献   

6.
夏衍的创作是在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思潮的交汇、冲击、影响中走向成熟的.他的作品被称为"现代现实主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理念.戏剧电影化是夏衍剧作的独创之处,有着特定的"上海语境"和"蒙太奇"等电影手法的影响.研究夏衍戏剧创作的电影化倾向,可以窥探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逐渐成为文艺批评和学术研究的焦点。为提升好莱坞电影(以及电影批评在艺术批评中)的地位,安德鲁?萨里斯对法国作者论进行了策略性的引介与改造,提出了“三个同心圆”的作者论批评标准。安德鲁·萨里斯的作者论批评方法遭到了以宝琳·凯尔为代表的影评家们的反驳,他们围绕影评的本质、电影批评的方法、影评人的职责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宝琳·凯尔捍卫其精英式的批评立场,对安德鲁·萨里斯的观点逐一驳斥。安德鲁·萨里斯则通过批评实践回应了美国影评界对他的质疑。电影批评理论的“圆与方”之争影响了随后出现的新好莱坞创作,为新好莱坞电影文本(以及参照作者论重新加以审视的古典好莱坞作品)的批评作了观念、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戏剧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为初级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崛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繁荣发展时期.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华裔戏剧无论从创作主题、戏剧形式,还是影响范围,都有很大的变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研究美国华裔剧作对于研究海外华人戏剧传统的建构,探讨中国文化与文学对海外华人戏剧的影响,以及了解华裔戏剧在海外的接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汲取了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跨文化戏剧研究,依然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讨论问题,在现念和方法上还未走向自觉.公共现演域这一概念蕴含的关系主义视角,可以使该研究同时关注中国戏剧中的西方和本土想象,以及西方戏剧的中国想象,并探讨其中的冲突和借重关系及其逻辑关联,从而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凸显一种"间性智慧"的研究指向.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以左翼戏剧为主体的30年代话剧被认为是与民族戏曲尖锐对立的.左翼戏剧曾将“促成旧剧及早崩坏”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但是,在当时左翼民众戏剧不能走向大众的困境中,在梅兰芳访苏演出赢得世界影响的赞誉声中,左翼戏剧家对戏曲及话剧与戏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思索.话剧走向“旧形式”,便成为30年代左翼民众戏剧的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11.
李章鹏 《河北学刊》2006,26(2):118-122
陈翰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事或主持的系列农村调查是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农村调查的重要一支,它们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起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并在中国现代社会调查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意图以精确的调查对中国社会性质作一科学分析,并对当时席卷全国的农业危机作一深切诊断;调查紧紧围绕生产关系而展开;使用阶级分析方法,是陈翰笙农村调查的三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3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卢埃林认识到,工业革命使工业产品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载体,需要新的合同法规则以适应新的经济.其结果就是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编的制定,该法的核心是"货物买卖".1990年代,信息革命的产生及深入发展,使信息和信息服务成为经济的核心,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应运而生.该法的核心是"计算机信息许可".尽管存在对该法的诸多批评,该法仍具革命意义,并已在美国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实施近十年.我国应尽快建立以信息为标的交易法律制度,对信息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大众市场许可、信息担保、电子自助等制度.  相似文献   

13.
田汉的早期剧作与新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20年代的戏剧舞台上,田汉有其同仁们发起了一场“艺术戏剧运动”,他们在社会政治功能的挤压中,执著地表面戏剧的生命象征意识。本文立足于田汉20年代早期剧作,以新浪漫主义为理论视点,重在挖掘其剧作内在的精神实质,即:同时具有物欲冲动和精神追求二重结构的本体的人,如何在这两种因素的碰撞与交锋中,体味灵的觉醒,把握宇宙的意志。  相似文献   

14.
杨维桢戏剧序跋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杨维桢的戏剧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元曲源流论、戏剧本体论和元剧时代特征论.其中,以<诗经>、<离骚>为元曲之源,认为戏剧便是借助"声文"表现"典故"以"警人视听",否认元剧是"治世之音"等观点,皆有其现实针对性或理论深刻性.然因其是以"复古"为理论号召、以古乐府为创作专攻的文学家,故而使之戏剧研究时常处于一种低调论说、保守评价的状态中,这似乎可成为评价杨氏戏剧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情境语义学(situationsemantics)是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一种新的语义理论。情境语义学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既有逻辑语义研究的不满。巴威斯等对外延模型论语义学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批判,揭示了既有逻辑语义研究的不足,促使人们对自然语言的逻辑语义问题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二三十年代"迷惘的一代"产生的时代背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斗争及由此引起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迷惘的一代"小说产生的特殊而复杂的历史根源,是战后动荡不安的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异化感和幻灭感,其杰出代表人物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特点,即彻底否定了传统的西方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小说所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维果茨基元认知中介思想与当代美国教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 ,维果茨基提出了作为儿童学习与发展主要途径的两种中介类型———元认知中介与认知中介。其中元认知中介是指自我调控符号学工具的获得 ;认知中介则是指描述某类现象本质的科学概念的获得。进入 2 0世纪 80 - 90年代 ,美国教学心理研究领域吸收了维果茨基的元认知中介的思想 ,提出了“学习者共同体中的指导发现”的概念。对这些研究的分析表明 ,将维果茨基两种中介类型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新的教学程序 ,可促进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20年危机时期,英国历史学者卡尔(E.H.Carr)对当时盛行的自由主义思潮进行了论战。卡尔的批评主要集中在集体安全、普遍裁军和国联的理念与构建的设想上。虽然他的论据是建立在历史发展观上,但是,其理论似乎太停留在一战之前的现实上,而明显地忽视了20世纪的世界体系这一新的现实。因此,作为历史学家的卡尔在现实地审视国际秩序的同时,却缺乏自己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在用现代感觉和新形式表现五光十色的上海社会的同时,也葆有了强烈的传统情结,这表现在其女性书写极力赞美传统的诗意女性而贬低都市摩登女性,在都市生活中频频向乡土田园回眸,在意象的使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沿袭传统,这种传统情结的由来一方面源自作者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人类对女性和田园的"集体无意识",另一方面源自新感觉派作家在都市生活体验中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20.
戏剧性与情节性,是故事叙述不可或缺又相互补足的二元审美特质,共同构成叙事艺术的核心审美范畴.相较戏剧、电影,电视剧的戏剧性与情节性更丰富易感、关系更密切复杂,戏剧性与情节性的表现强弱和价值优劣,往往决定着电视剧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电视剧审美接受过程中,戏剧性与情节性的伪劣失实、断裂失衡、同质失趣等问题,会影响作品的叙事表达,进而造成受众审美感知错位.为此,须以优质互娱、动态互融、多维互生等策略意识对其予以纠偏重塑,复归动态平衡.结合创作实践来看,近年来,国产剧在叙事层面发生着显著的"情节化转向","戏剧性耗散"与"情节性熵增"即为其外化.针对于此,国产剧优质生产的进一步实现,既离不开戏剧性与情节性的关系重构,又应采新规、用新策、走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