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家族生活为叙事主体,讴歌父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表现蒙古族强悍、奔放的草原文化精神,总体上构成了著名蒙古族作家邓一光小说的话语模式.而从叙事艺术上看,邓一光小说广泛融合中外叙事艺术,在继承与发展民族叙事传统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同时积极展开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通过风景描写与穿插英雄故事、神话传说等强化抒情色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采取编年叙事、实行紧张情节与日常生活情节的不断转换与将诗歌引入小说,是邓一光小说继承与弘扬中国民族叙事传统的主要内容.而设置晚辈视角、采用倒叙特别是交错叙述、插入书信体样式,体现了邓一光小说对现代叙事艺术的合理借鉴,并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叙事传统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2.
伊万·布宁的<旧金山来的先生>的叙事策略表现为:诗意的形式征服沉闷题材,悬念、伏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音响效果的和谐美,叙事结构的辐射性、发散性和叙事视角的多维性、丰富·陛以及结局的象征意味.该篇小说叙事艺术魅力生成的内在缘由及其深层结构,源于作家独特生活之路及其生命体验、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布宁的"生命地图"及其"童年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作家的文化心理及其心灵选择与艺术气质和谐共振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金生翠 《社科纵横》2009,24(3):90-92,101
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图腾文化所具备的文化元素功能和象征意义早已成为人类研究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图腾的实体来源于动物这种现象,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大大拉近了一步。以动物作为氏族的亲属,甚至氏族的祖先,又以动物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食物之一,这一切无不在宣告着自远古时代动物在人类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动物既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进入文学艺术领域的最早启蒙话语,文学艺术借助动物叙事而达到了对人类生命意义和对人类文明发生意义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刘宁 《唐都学刊》2009,25(4):29-33
<史记>的叙事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从组织形式、具体内容到主要方法,<史记>叙事凸显着立体叙事的特点;二、<史记>叙事中显示出巨大的文化内涵及文化整合的精神,体现了宏大叙事的特点;三、<史记>的叙事视角是集合了中立性全知、选择性全知以及戏剧性外视角的某些特性而又富有中国历史叙事特色的一种视角类型;四、司马迁敏锐地发现了历史中存在的对立思想、对立人物、对立情节,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叙事中的反讽意味;五、<史记>人物传记中存在"声音"的复调、"文体"的复调.  相似文献   

5.
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英德 《求是学刊》2004,31(1):90-96
明清时期文人曲家的传奇戏曲创作,一直在长篇体裁的开放叙事与戏剧艺术的内敛叙事之间彷徨抉择,传奇戏曲叙事结构因此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状貌。明中期的文人曲家对开放叙事情有独钟,但往往置内敛叙事于不顾。万历年间的文人曲家毫无节制地驰骋自身的知识和才情,力图让传奇戏曲容纳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细腻的主体审美感受,但仍然普遍漠视内敛叙事。明清之际的许多文人曲家一改前辙,以内敛叙事为主、开放叙事为辅,创构了严谨的情节结构和精巧的排场结构。而清前期的一些正统文人曲家则热衷于象征叙事结构,成为清中后期传奇戏曲"以文为曲"的先导。文人曲家对内敛叙事的抛弃,从一个方面加速了传奇戏曲文体的消解。  相似文献   

6.
在谶纬中,河图洛书是圣人受命的天赐符应,其性质相当于以图书之象抽绎<易>象,亦即<易>象之用被转换为天启图书的形式表现之.因此,图书虽可在社会文化中追溯到它的原本属性功能,但在谶纬中它已成为天命的一种特殊具象表现形式.这样,如若从学术思想的归属层面评说之,河洛谶纬实为汉<易>象数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刘洪一 《学术交流》2006,(12):148-150
律例叙事作为圣经叙事的一种典型形式,不仅贯通在律法书中,也贯通在整个圣经之中,它以各种诫命、圣律的形式表现出来,涵盖了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呈现了“上帝订法-先知传达-百姓践行”这一圣经叙事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1910年代初《盛京时报》的连载小说呈现了东北文学的新空间,营造了欧美国家的叙事空间并使之日常生活化,这使得当时的东北文学奉献出中、西两个文学空间.西式空间中有中式空间的叠合,中西文化元素在这一空间中交汇并且提供给文学创作以广阔的、超越现实社会的活动空间.借助西式空间,呈现了西方文化的观念层、制度层以及器物层的内容,曲折地表现出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的接受,但叙事细节仍有众多的中国尤其东北地区的元素,透露出其东北文化背景.而在中式空间里,则显示了中国社会内生性的变化,主要是婚恋观念和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与此相关,叙事追求上也发生了视角、语言等方面的丰富的变化.这一文学空间为当时向现代性发展的东北文学提供了宽阔的场域.  相似文献   

9.
杨东 《学习与探索》2012,(8):129-132
菲利普·罗斯在他后期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大关注,作品都是以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为背景,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折射出整个美国社会潜在的生存危机。为了突出这一主题,作者对传统的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创新,把时空穿梭和叙事浓缩等手法融合在一起,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忧虑,这一时期也是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重要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0.
吕炳强 《社会》2011,31(4):65-95
本文尝试建构一种理论社会学的综合视角,它由三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主体主义式结构论和能动主义式特征化构成。本文的主要尝试是:(一)在结构论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和象征全域与能动主义特征化方面的叙事和筹划之间构想一种理论联系,使其更适合于实证性的研究;(二)为了使叙事和筹划这两个概念在具体事例分析中更具可应用性,尝试对其在若干中国古典叙事分析上的适用性;(三)着重区分主体性和能动性两个概念,尝试使社会学分析中的“行动者”自觉于某种存在论蜕变,实现由主体性到能动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徐凯 《学术交流》2005,(12):197-199
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的参照下,可看出王晓春的小说《女乞丐王》具有如下的叙事特征:在叙事结构上,通过扬善与惩恶两项叙事功能的深层对立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叙事语法上,通过角色的对立转化,来营造一种完成型的组合形态。在文本策略上,通过民俗意象和转喻手法增强作品的诗意内涵,升华思想和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叙事是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李白诗歌中,部分诗作的叙事性非常明显,更不乏有名的叙事之作.李白诗歌的叙事艺术,具有叙事手法多元性、叙事语言多样性、叙事视角多维性、叙事风格多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空间叙事、外聚焦叙事视角角度入手,结合民间鬼神信仰心理,能深入了解袁枚《子不语.酆都知县》叙事艺术和文本主旨上的模糊态度,了解作者叙事方法的高超和叙事表现上的缺陷,以及叙事之外怀疑思想的表达;还可以尝试沟通西方叙事理论与中国古典小说相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4.
《秦本纪》在记述秦穆公之亡时对《左传》中《黄鸟》相关叙事文本的载录,一方面展示了秦穆公的"杀贤"之行,使其与前文近乎完美的形象形成极大反差;另一方面其中"秦不能复东征"的预言也与后文秦国最终"东征"成功的历史事实不符.这两重文本的矛盾并非是司马迁在叙事中的困境与失误,而是寄寓着太史公深刻的"过秦"思想,是其历史逻辑、著史考量与宏阔历史视野的综合展现.秦穆公贤明厚德,死后却留下"以人为殉"的污名,一生尽力伐晋,却屡屡受挫.司马迁以一国之事系于一人之身,暗示了秦文化的残暴与落后造就了秦穆公的悲剧,也为秦国最终二世而亡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在内在精神与叙事笔法上,均与《春秋》存在谱系上的渊源关系,源于说话的章回小说,亦不例外。它的以事见义的叙事目的、决断去取的叙事伦理、直书其事的叙事法则以及尚简用晦的审美追求,均来自于对《春秋》的自觉继承。小说家以《春秋》为法,组织叙事;小说批评家以《春秋》为断,判分高下。被历代奉为经的《春秋》,是操纵章回小说叙事的内在规则,是掌控小说话语的范导性原则,也是深含于中国各类叙事文体中的元叙事。只有认识《春秋》这一元叙事的意义和作用,才能破译出章回小说所隐含的叙事密码,解析出它内蕴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周山丹 《探求》2006,(2):75-7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作家通过多种书写策略,在小说叙事中展开了对神圣历史的游戏与调侃,这是一种十分有意味的戏仿叙事。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是对历史戏仿的典型作品,小说运用滑稽反讽的手法展开对历史宏大叙事的戏仿。本文试图通过对《故乡相处流传》的解读,分析戏仿叙事的写作特色极其背后的美学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区别于西方行为叙事理论的意图叙事概念。该理论概念将人的行为动力——意图纳入叙事活动的分析过程中,探讨故事形成的潜藏动因。文章发现,文本中存在作者意图、叙述者意图、人物意图三种类型,三者分别处于故事、结构、导领的不同层面,表现出由具象到抽象的不同功能,并在叙事过程中时隐时现、缺位互移、相互补充、交替转换。这些生态及功能在小说人物意图所构成的意图力结构(主意图力、同意图力、反意图力、调节意图力)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作者意图力通过行为选择、意图力嵌入等形式表现出独有的统领、汇合功能,形成诸意图合力,不同意图力的合力是故事叙述的内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文广会 《唐都学刊》2009,25(5):107-110
<金石记>这部小说以其平滑而唯美的笔致再度高扬长安城及其长安人的人文精神大旗,从叙事节奏、情感向度、意象营构三个角度予以探讨这部小说,认为<金石记>站在文学性的高度上,以虚拟化的情感叙事为主轴.通过杜玉田、齐明刀等人对构成民族血性的文化精神义无反顾的承担与传承,谱写了一部民族精神至刚、至大、至正的叙事史诗.  相似文献   

19.
丁帆  李兴阳 《求是学刊》2007,34(2):119-124
“东北作家群”是出现在现代民族战争中的“流亡”文学群体,其乡土小说叙事话语的精神指向是多重的,“抗日话语”及其强烈的民族意识是其显性层面;“阶级话语”成其为“左翼”标识,但并没有成为乡土叙事的重心;其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与自由而雄强的生命意识的张扬融合在一起,更多地承续了五四启蒙思想命题,而又与关内的中原文化格调有着明显的区别。所有这些共同点,都蕴含在具有浓郁东北地域文化色彩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20.
欲望中的历史——90年代中国小说的历史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历史化叙事的主题化。所谓“历史化叙事”,有别于传统文学批评所谓“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以文本之外的史实或历史事件为表述对象的;而历史化叙事,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构成中的自我认同的叙事行为·········。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历史化叙事丧失或者放弃了历史小说以现代唯物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对“历史”的客观性(确定性、整体性)的信念。本文试图指明的是,历史化叙事在9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主题化,是90年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文学)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展现了在90的年代中国社会全面商品化运动中自我或个性的深刻危机,又构成了一种抵抗商品化的消费主义潮流的文化诗学———在历史化叙事中,“历史”变成了当前现实中深晦而····················不可触及,即商品化不能最后整合的自我的一片永远的风景:自我欲望中的永远的禁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