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1]。失去"国都"光环的北平在呈现百业凋零态势的同时,城市发展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自我意识和地方特色得以彰显。这一阶段是北京这一传统的政治中心古城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重要环节,对理解近代北京发展历程及今天的首都建设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当时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帝都到国都再到故都,在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政治地位、城市身份的变化与文化传统影响了城市空间变迁的路径。帝都空间结构的解构,国都的空间开放、公共空间的开辟、消费和娱乐空间的转型,故都的文化游览中心建设,都受北京特定政治环境与文化传统影响。北京保守的政治观念与地域文化传统抑制了其现代化改造,使近代北京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3.
试构"文学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之间存在着由历史构成的关联,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文学和政治文化的关系,所以,从文学理论与政治学相交叉的角度来看,应当建构文学政治学,从而充分地解释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学表现政治是文学对政治的想象,文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文学想象政治的一门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文化的挑战已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再造无法避免。作为我国文化与文学大省的陕西,涌现出了一批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优秀作家。他们在创作中自觉地将外国、外族的优秀文化因子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汇结合,用作品回答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大讨论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他们的创作是一种文化创造,不仅代表着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乃至现代化后发达国家和民族的现当代文学的缩影,对本土文化的转型,对民族新文化的建构,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他们对陕西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战争与城市的遭遇,往往被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大叙事所忽略。随着新文化史研究的理论热点由视觉到听觉的转向,从声音的角度切入1937年北平沦陷前后的社会状况,关注的是战争如何侵入北平人的日常生活,为整个城市"调音"。本文借助乡土志、岁时记、报刊杂志及当事人的追忆,返回历史的现场,发现战争构筑的无形的"音墙"掩盖掉日常生活中"执拗的低音",反而唤起了声音中的地方记忆与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浪潮下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趋同,北京因其"京味儿"传统而易于被识别。电影作为当下最主要的艺术样式之一,不仅记录下北京的城市发展,也再现了"京味儿"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别样气质。电影通过对传统的北京民风俗韵、幽默的北京语言和独特的北京人物形象展示,不仅多面向勾绘和补充了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和想象,更对未来北京城市文化建构与认同提供了思路和可能。  相似文献   

7.
黎荔 《创新》2008,2(4)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传统的全面总结,也蕴含着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先导因素,因此能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到文学正宗的地位,多方位地参与了"五四"新文学核心精神与关键理念的建构,显示出对各种言说的巨大的构成功能.围绕<红楼梦>的指涉所带来的文学命题和语言形式.是现代中国文学意义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资源.  相似文献   

8.
后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当代俄罗斯文坛上发育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她已覆盖自"30后"至"80后"好几代俄罗斯作家,呈现出一拨又一拨且有多种类型的艺术探索,显示出独特的哲学取向与美学追求、艺术定位与诗学特征,已然构成当代俄罗斯文学中一种有气势成气象的文学思潮,而在实现着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超越。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范式,它拥有独具的世界观、独特的人生观、独到的意义观。既反思记忆中的历史又直面当下现实的文学叙写,既有所解构也有所建构的艺术写生,在生动地体现其别具一格而新人耳目的探索路向,在深刻地展现其积极介入当下现实生活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晚清以降,“北京”作为一个学术对象经历了从野史轶闻到资料整理到笔记考辨再到博士论文的逐步演进,其趋势越来越学院化.二十年来,笔者一直关注以北京为代表的都市建设、都市生活、都市文化以及都市书写,探索由“北京文化”起步逐渐走向“都市研究”的北京研究之路.具体做法是倡导人文学者走出书斋,从历史与文学角度兼及对这座城市的真实感受出发,以“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为中心,先后举办了五场学术会议,四轮大学课程,出版了十种“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并指导了十位博士生撰写相关论文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它是在"和而不同"文化机制的作用下由中华诸族在特定时空下共同创造的以各种承载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的文化符号为表征,以各种蕴含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基因为内核的具有中华精神气质的共同体.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文化生成机制、 文化竞争与调适机制以及结构化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始终深蕴着一种执著的本位精神,虽然曾经多次受到游牧文化、 海洋—工商业文化的冲击,但是并未造成双向性的优化组合.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逐步走上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轨道,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和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