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圣民 《社会》2016,36(5):155-17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愈演愈烈。本文使用CGSS 2008数据,基于梅尔模型,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城乡教育不平等的演进过程,结果发现,城乡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肇始于小学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两个阶段,而由后者产生的不平等尤为严重。继而,本文对中学阶段升学过程展开专门分析,发现在“课外补习班市场”发育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就读于非重点初中的城镇子弟,正是这类高中候选人与同样就读于非重点初中的农村子弟在市场转型后升学机会差距的迅速扩大,导致在后续高中升大学阶段,虽然高等教育规模一再扩张,城乡居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却愈演愈烈。本文还发现,就读于重点中学的城乡子弟间升学机会的不平等并未在市场化后显著增大,因而,本文认为,重点中学制度不应为近年来日益加剧的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负责。  相似文献   

2.
刘娜 《社会工作》2008,(14):47-49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人们的教育满意度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反而教育不公平感却增强了,这源于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3.
教育不平等与教育扩张、现代化之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精明 《浙江学刊》2000,24(4):66-71
本文利用笔者所参与的一次全国性大型社会调查数据来探讨各学龄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平等问题,并从微观、宏观两个层次上分析了影响学龄群体教育获得的因素。微观层次划分了五类教育不平等教育获得结果的不平等、父亲教育、职业的影响、个人的身份、性别差异。宏观层次分析了教育扩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对五类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文章结尾尝试提出了分析人们教育获得过程的一个因果模型。  相似文献   

4.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相比,既具有一致性也有本质的区别。一方面皮凯蒂认识到财富两极分化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依据大量的数据探讨了资本积累与贫富差距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对《资本论》中关于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一种证实;另一方面由于皮凯蒂所处立场和研究视角与马克思不同,所以,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产生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由此提出的通过征收累进税、完善民主制度等资本主义改良措施也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皮凯蒂的研究没有将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囊括在内,其分析并不适用于对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分析。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来自于机会不平等,根据经验分析可以获知,中国的机会不平等对于收入差距具有较大的贡献性。而自然因素、制度因素和家庭背景因素是影响中国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其中制度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中国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是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来减少社会中的机会不平等。  相似文献   

5.
许庆豫 《阅江学刊》2011,3(4):61-68
制度性教育诞生伊始,教育不平等现象便开始产生。这一现象成为西方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关注的对象。人们试图消解教育不平等。而事实上,教育不平等现象始终无法消亡,甚至很难淡化。主要原因是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技术基础、社会制度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有着复杂的教育效应和社会效应。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许多学者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平等现象深刻而多样化的原因与效应,寻求从不同视角解释或批判教育不平等,致力于合法化或者消灭教育不平等。纷繁丰富的观点和研究结果启发着人们更为全面和客观地理解教育不平等现象,并为人们努力淡化教育不平等提供了思想启发,奉献了更为现实和可行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6.
胡蓉 《社会》2012,32(1):126-152
基于CGSS2006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方法,揭示了市场化改革对住房不平等程度,以及住房资源分配机制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在地区层面,地区市场化的推进虽然有效提高居民的住房水平,但在一定时期内也拉大住房资源分配的贫富差距,地区市场化水平与住房不平等程度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在个体层面,体制内外职工的住房差异已不显著,但政治精英在住房资源的占有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方宇惟 《创新》2013,(3):49-53,127
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和1989~2009年CHNS的入户数据,根据明瑟方程的回归结果显示,低收入组的教育收益率高于高收入组的教育收益率。通过重新构建的工资不平等程度度量变量和教育不平等以及经验差异度量变量,对离差模型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虽然教育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但是教育差距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收入不平等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程诚  边燕杰 《社会》2014,34(4):67-90
本文以农民工与城市职工收入差距研究为切入点,探讨社会资本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路径及其程度。通过分析中国8城市的调查数据,运用收入分解方法,考察社会资本影响农民工与城市职工收入差异的两条路径,即进入职业的机会差异和职业内的收入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制度和交往同质性原则导致农民工(相比城市职工)在社会资本存量方面更加欠缺,难以进入收入高的职业,且职业内的讨价还价能力也很有限。两种路径差异的综合,是导致农民工收入较低的重要社会原因,因此,社会资本是维持和固化社会不平等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对我国教育代际流动性以及教育扩张过程中不同人群受益分布进行分析。教育扩张总体上提高了教育流动性,降低了受教育程度代际向下流动的可能性,提高了代际教育程度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但不同家庭在教育扩张中的获益特征与城乡、父母教育程度之间密切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子女,从基础教育扩张中获得了更大的改善;高等教育扩张对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中的子女以及城镇子女,具有更为积极的贡献。因此,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积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结束贫困、愚昧、疾病和机会不平等"是印度建国时的任务,但至今仍未完成.这也正是阿玛蒂亚·森和让·德雷兹在<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中论述的主题.森和德雷兹通过对印度三个邦(克拉克邦、西孟加拉邦、北方邦)的研究发现,在实行多党制民主的国家里,可以通过程序性反对来影响政府的议程,有必要把审查公众批评优先次序和政府自身相对关注的重点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为"结束贫困、愚昧、疾病和机会不平等"提供可能.显然,森和德雷兹的研究进路和理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处于转型阶段的"贫困与不平等"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及法律来"结束贫困与不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真正实现公平的全球化及消灭贫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教育救助的对象是有性别身份的,现行的教育救助因缺乏性别视角,未能很好关注处于教育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依据对广西上林县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教育状况的深入调查,呼吁以性别平等理念拓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救助的内涵及范围,积极干预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教育困境,为之提供必要的教育救助途径和手段,引导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分享社会教育资源,依靠科技知识的力量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13.
1990-2000年中国的经济转型、学校扩招和教育不平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晓刚 《社会》2009,29(5):88-113
本文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教育分层的趋势。基于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本研究将学龄子女和其父母的背景信息作匹配,对家庭背景如何影响他们入学和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在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中教育机会有了极大的扩展,但家庭背景仍然在决定入学和升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农村户口子女的状况相比于城镇户口同龄人来说变得愈加不利,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入学状况的影响作用增大了。尽管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全国普及的结果,农村(户口)孩子获得的初中教育的机会相对增加了,高中教育升学机会的城乡差距却在扩大;即使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后,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高中升学率的影响仍然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PISA2015中国四省市数据,分析影子教育在15岁学生中的分布特征,并采用两水平伯努利模型探究学校层面的因素对学生是否参加影子教育的影响,审视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四省市科学、数学和阅读补习的参与率较高,分别为58.7%、74.0%、63.4%;四省市农村地区补习参与率显著高于城市地区;教师质量越高的城市地区学校,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概率显著低于教师质量差的农村地区学校。提高学校教师质量可以减少影子教育参与概率,提高教育资源和基建设施质量对影子教育参与没有影响。学校教育质量与影子教育的发展即存在"替代"又存在"互补"关系,低质量的农村和乡镇学校刺激学生参加补习满足对教师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城市学校刺激学生参加补习提高教育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周彬  齐亚强 《社会》2012,32(5):130-150
文章利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数据与县级社会统计资料,通过拟合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对个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系统检验了绝对收入理论和收入不平等理论。结果表明,即使在控制了个体收入对健康的凹陷效应之后,县级收入不平等程度仍对个体自评健康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收入不平等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心理机制仅能部分解释不平等对健康的负面效应,而新唯物主义机制未能得到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6.
庄家炽  刘爱玉  孙超 《社会》2016,36(5):88-106
本文通过倾向值匹配的方法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工资收入是非使用者的1.38倍;同时,互联网溢价效应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的互联网工资溢价为男性互联网工资溢价的90.6%。此外,本文发现,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与人们的网络行为密切相关。男性相比女性,具有更强烈的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再学习和人力资本再积累的偏好;在女性互联网使用者之间,性别观念更平等的女性具有更强烈的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再学习和人力资本再积累的偏好。在传统的网络空间性别不平等的研究框架下,本文着重于探析性别文化观念如何影响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偏好和使用方式,从而成为导致网络空间性别不平等的再生产的重要原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王鹏 《社会》2017,37(5):217-241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户籍人口实现了身份转换,成为制度认可的新市民。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发现,即使户口状况相同,"新市民"与"老市民"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的结果显示,"农转非"人群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受到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歧视,且歧视程度随着分位数的变化呈现倒U型趋势。同时,"农转非"人群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歧视降低了自致型"农转非"人群相较于城市原居民的禀赋优势,而外致型"农转非"人群则面临人力资本劣势与就业市场歧视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18.
杨琨  彭华民 《社会工作》2023,(3):1-12+99-100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居民收入差异扩大,且收入不平等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尤以东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最为严重。本文基于CGSS 2015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法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比较分析,发现居民所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越支持再分配,且居民再分配福利态度的影响路径在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不同的三个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再分配福利态度是提升再分配政策有效性与合法性的社会基础。因此,应积极关注与回应收入不平等较高地区居民的再分配福利态度,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洪岩璧 《社会》2010,30(2):45-73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族群(民族)分层的文献,认为有必要把“民族”纳入到中国的市场转型和社会分层理论框架之中,并从教育获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地域区隔、职业结构(阶层)、文化差异和国家政治进程(政策变迁)。基于对2004年中国西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作者发现:(1)基础教育阶段入学的族群差异主要由城乡差别和阶层不平等造成,族群不平等已不显著;(2)少数民族子女高中升学概率依然显著低于汉族,其原因部分在于城乡、地域和阶层因素,部分在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如语言环境)等因素;(3)与汉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模式不同,少数民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承以资源转化模式为主,从而影响了不同族群在教育扩展中的获益程度。总体而言,虽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教育获得仍显著落后于汉族,但其教育不平等更多地来自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无疑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教育公平实质就是教育机会均等.然而迄今为止,教育机会的均等往往只是理想而非现实.平等学业成就的实现,至今仍然是一种比较遥远的理想.它不仅反映了与生俱来的个体差异、适应这一现实的"差别性教育"的不足,也反映了在贫富分化、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中,具有传递性的"文化资本"在教育中的深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