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证性的哲学"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有立场"的哲学传统,其语言使用上的特色是立足"真"与"假"对立的一分为二传统;"描述性的哲学"去除语言使用过程中包括形式逻辑在内的一切前提条件,诉诸一种不断自指或返回自身的"中性"语言,这种语言从古老的语言悖论现象中获得了巨大的启示,消解了各种人为划定的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哲学敞开了崭新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何光沪先生发表在<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上的论文<"使在"、"内在"与"超在"--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的回应,围绕"存在"问题提出三个问题:一、所谓本体究竟是"存在",还是"非存在"?二、存在或上帝是实体,还是象征?三、"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如何面对无神论的挑战和诸宗教本身的突变?作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试图从她在研究的当代思想家雷蒙·潘尼卡的思想出发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3.
从"本体思维"到"伦理思维" --对哲学思维路向之当代性的审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从"本体论"被尊奉为"第一哲学","本体思维"就被视做哲学的当然运思路径。然而,本体思维是一种"梦想型"的思维,它着眼于物之"是其所是"的知性追问,必然错过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存领悟。本体思维的终结意味着哲学思维路向的转折。哲学思维路向的当代性尝试之一,是确认"伦理学"先于"本体论"而成为"第一哲学",以"打破存在的自鸣得意"。"伦理思维"作为一种"关系思维",更多地将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包容的、对话的、参与的理念或精神带到哲学运思中来。哲学终结之后如果还有"第一哲学"的话,那就是"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第三部门的勃兴对行政法意味着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部门的兴起,尤其是在公共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行政法的主体理论、行政行为理论以及行政诉讼等都会产生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理论重构。但是,作为术语,“第三部门”引入行政法结构之中似乎没有必要,我们更应当关心的是其在公法上的作用、影响以及相应的规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6.
舍斯托夫从存在哲学的视角,关注柏拉图关于超验世界、洞穴比喻、精神视力、死亡练习等主题。超验世界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与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做斗争;洞穴比喻对"清楚明白"的理性主义真理标准提出质疑;精神视力要超越肉体,在生命的边界寻求真理,使哲学思考成为"死亡练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