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忠实于日本的高级“人才”,日伪政权十分重视公费留日学生的选派,伪华北临时政府(包括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伪维新政府、汪伪国民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权和御用团体选派了不少公费留学生赴日本留学。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资料为主,可以对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沦陷区内扶植的伪政权及其所属地方政权和御用团体选拔、派遣留日公费生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梳理,进而深化抗战时期的日伪政权留日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胜恩 《晋阳学刊》2003,1(6):72-75
从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到民国成立之初,山西地方当局成功实施9次官派留学活动,共派出官费留学生200余人,分赴日、英、美3国学习。山西的留学规模虽然不大,但官派留学活动进行较早,在中国留学史上书写了宝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凌掠,“瓜分豆剖”濒于亡国的境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题。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图致富强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为了民族的振兴,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的强大和日本的跃进为榜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求真理的征途。“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留学运动自身深蕴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大致可分为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学生留学去向主要是欧美等国;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学生去向主要是日本;五四时期,学生主要是赴法勤工俭学及去各国留学。揭示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留学运动所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戊戌维新之前,留学生的爱国思想体现在学习外国、立志改革、除旧布新上。“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个时期,站在时代最前列,出而领航去国外留学的绝大多数是上层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反抗外国侵略的要求,而且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最终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的强烈愿望。中国首次主张派遣青年去国外留学的倡导者叫容闳。而容闳本身就是一个近代最早“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  相似文献   

4.
互派留学是古代东亚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韩教育史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韩国在古代曾多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在汉文化向朝鲜半岛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中介作用。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韩国入华留学生进行考察,可以勾勒出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古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清末广西留学热潮的兴起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一词源于日本,唐代日本派学生留居中国学习中华文化,故名(清朝用“游学”,意亦同)。中国人到外国留学则始于1872年,至十九世纪末,清朝派到欧美日本的留学生约300人,人数不多,影响甚微。而留学作为一个爱国运动,则出现二十世纪头十年,达到1万多人。广西在全国的影响下,也掀起了留学热潮。  相似文献   

6.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各地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均以沿用南京国民政府原有地方财税体系开征捐税获取财源。文章以未刊的山西忻县商会档案为主体资料,在对日伪政权下山西忻县印花税、营业税、房铺捐等工商税捐征收细微考察的基础上,探析了日伪政权、商会、商民在税征中的互动,意在展现日伪统治下基层社会的税收实况。  相似文献   

7.
中日甲午战争后,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已成为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日本和美国。本文试就清末民初留日活动与留美活动的异同试作比较和评述。一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学生留日活动和留美活动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具有如下的共性: 第一,美、日统治者利用近代中国的留学活动,进行其较之于武力侵略更高一层次的“和平”的侵略。  相似文献   

8.
伪满时期,日伪当局为保证日本国内的大米供应,以最大限度地掠夺东北的农产资源,在东北实行强制发展水稻生产的政策,从日本、朝鲜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制定和实施水稻增产计划,水田面积和水稻产量逐年增加,水稻耕种地带进一步扩大。然而,伪满时期东北的水稻发展是一种适应日本的殖民统治和战争需要的畸形发展。由于日伪当局对东北水稻生产实行"统制",推行"粮谷出荷"政策,所以在水稻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整个东北农业生产却处于萎缩状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留学生的宏观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在清末“留日热”、五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20年代的“留俄热”和80年代后的留学大潮的推动下,持续发展,规模宏大。留学人数大体有四五十万,可分为“政治留学”和“学问留学”两种,对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变影响深远。从发展趋势看,一是留学教育的起伏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兴衰相一致;二是由单纯的留学教育问题发展成牵动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三是留学生的价值追求逐步由“求知识”向“求生存”演变。  相似文献   

10.
熊龙雨  张峰 《理论界》2011,(12):69-71
19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分别通过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自发地走上了变革的道路以图自强。在这两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派遣留学生"被公认为是向西方学习最迅速的方针。然而相似的背景和动机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日本通过系统化的留学教育方针迅速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跻身世界强国并在甲午海战中击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导致二者在结局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为此试图从政治支持、指导思想、留学生归国作用这几个方面对两国留学教育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剖析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早在十九世纪末,日本就开始在福建从事贩毒活动。抗战时期,日军在以武力手段屠戮福建人民、掠夺资源的同时,更是在福州、厦门等地废除中国政府的各项禁毒法令,公开推行毒化政策。“以台制华”、“以毒养战”。与其他沦陷区相比,日本在福建的贩毒活动有其特点。巨额毒资不仅助长了日军的侵华气焰,同时也使福建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档案文献为依据探讨了抗战期间中英两国围绕修筑中印公路问题就“西藏问题”展开的交涉。抗战期间,中国国民政府试图以修筑中印公路为契机,加强对西藏地方主权统辖。英国政府为维持其在西藏的势力范围和影响竭力阻挠公路的修筑,并企图以所谓西藏地位问题与筑路计划挂钩。同时,英国还唆使西藏噶厦干扰中印驮运线的开通。英国的阻挠最终导致了中印公路计划的流产,给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减轻农民负担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国 《阴山学刊》2004,17(5):91-96
抗战时期,中共已经深刻认识到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为了巩固与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减租减息、减轻封建剥削,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精兵简政与部队生产相结合,财政上建立严格的制度,加强对各级财政的监督与管理等,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农民减负是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直至现在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留下了特定时期的一种民族印记。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是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年中,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分为政府推动和学界推动两个方面,学术会议作为重要载体,名家云集,观点荟萃,研究成果丰硕。重庆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对于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推动"二战"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张景惠以伪满洲国政府名义发表一系列所谓平等的言论;另一方面日伪政权所设立的伪满洲国官僚机构也以“民族协和”而冠冕堂皇之,但是在实际上却是由日本殖民者直接参政、操纵和控制傀儡政权。  相似文献   

16.
马寒梅 《阴山学刊》2005,18(4):11-17
傅作义主政绥远后,面对德王的分裂势力和日本的侵略,运筹帷幄,既反分裂,又反侵略,先后发动了绥远抗战、绥南战役、奇袭包头、五原大捷等一系列战役,在全国先后掀起了两次抗日高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17.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后 ,在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使之脱离中国内地 ,变成一个附属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实体 ;在经济上实行统制政策 ,运用军事政治手段在东北强行建立为日本掠夺战争资源服务的殖民地区域经济体系。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 ,极力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 ,即在统制经济体制下 ,实行区域产业的集中控制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运营 ,使伪满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日本殖民地经济体系中 ,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因此 ,伪满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鲜明的殖民地性质  相似文献   

18.
1931—1945年,受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南洋华侨抗日救国运动风起云涌。此间,受爱国主义的民族义愤所激发,长期扮演新加坡华社最高总机构角色的中华总商会并未被历史所遗忘,而是以民族大义为己任,责无旁贷地及时承担起引领南洋华侨践行抗战救国的时代历史使命与责任,积极投入到抗战救国的实践之中,并在筹款赈灾、抵制日货、推销国货以及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作者分析了滇西抗战在整个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阐述了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环境在铸就滇西抗战历史地位中的作用。以热爱祖国、团结奋进、谋求和平与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为宗旨,揭示了滇西抗战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持续数年之久的对日孤军作战局面宣告结束。国民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制定了与英美等国联手打败日本的外交战略。同时为了配合外交对策,国民政府在军事上部署了若干应对措施,将对日战争更紧密地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联系起来。国民政府军的作战重心从国内转向国外与盟军联合作战,国内军事则以整训军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为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