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沙特阿拉伯妇女地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问题在沙特阿拉伯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非同寻常的位置。可以说,妇女地位是沙特社会现代化发展一个标志。在阿拉伯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沙特阿拉伯妇女所受的社会约束可谓最多。伊期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妇女主要受部落习俗约束,地位很低。伊斯兰教创立以后,在某些方面提高  相似文献   

2.
早在伊斯兰教兴起前,阿拉伯半岛希贾兹地区就有少量的罗马、波斯第纳尔(金币)及希木叶尔银币流通了.但是,那时期主要的交易形式依然是物物交换,流通货币还很少使用. 穆罕默德和艾布·伯克尔时期,仍然沿用过去的物物交换方式,包括穆斯林交天课,都用实物.到欧麦尔执政时期(634-644),阿拉伯人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随着版图的扩大,阿拉伯商业活动频繁,前期流通的货币及物物交换的方式,已远远跟不上阿拉伯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欧麦尔下令在波斯制造银币迪尔汗,上面刻有伊斯兰证词.奥斯曼(644-655)时期,也下令铸造货币,上面铸有“真主伟大”的字样.  相似文献   

3.
四、《中国伊斯兰教概观》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来沿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广泛传播,甚至在西北地区形成较大的穆斯林聚居区.但是在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中央政权以汉民族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统治的理论基础,所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各民族穆斯林,在历史上始终处于少权和无权地位,造成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落后状况.同时,由于伊斯兰的经典都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中国穆斯林要真正掌握伊斯兰教的精神实质,又有语言上的严重障碍.在历史上,由中国穆斯林学者和非穆斯林学者翻译成中文的伊斯兰经典,真是凤毛麟角.长期以来伊斯兰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延续,主要依靠经堂教育.经堂教育也称寺院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伊斯兰伦理的缘起伊斯兰伦理的基本成型大约是在阿拔斯朝。阿拔斯时期,随着阿拉伯穆斯林思维的不断成熟,随着外城思想文化的不断渗透,在宗教训言基础上的伊斯兰伦理道德被广大思想家、哲学家、法律学家所重视。综览伊斯兰伦理的全部,可以发现伊斯兰伦理实际上是从伊斯兰教律之中衍生出来的。自伊斯兰教创立以来,尤其是伊斯兰经典《古兰经》在阿拉伯地区流传之后,穆斯林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伊斯兰教律看成是自己行为的规范。因为,所谓阿拉伯伊斯兰伦理,实际上就是宗教伦理,即便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过来自波斯、希腊等外部伦理思想的影响,但它所具有的伊斯兰宗教色彩始终是十分浓郁的。如英国著名学者诺·库尔森所言,“所谓《古  相似文献   

5.
(一)唐宋时期,已有阿拉伯、波斯等伊斯兰教国家的穆斯林商人来过上海。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松江的青龙镇,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通商大镇。华亭县(即松江,上海属华亭县管辖)为“富宝大家,蛮商舶贾,交错水陆之道,为东南一大县”(孙觌:《鸿庆居士集》)。宋代初年,今天上海市区的大部分都已成陆,随着渔盐业的发展,华亭县已逐渐变成“蕃商辐辏,民物繁庶”。(“蕃商”、“蛮商”、“蕃客”等,在我国史书上一般指来自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商人,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蕃坊”。)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地区多处沙漠或半沙漠地带,环境和气候恶劣.伊斯兰教兴起后,《古兰经》为穆斯林描摹了后世与天园,于是天园景象便逐渐成为穆斯林设计宫殿的主要依据.其次,由于绿洲在阿拉伯穆斯林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所以伊斯兰宫殿建筑师们在设计建造宫殿、家宅、清真寺和学校等民用或公用建筑时,便刻意效仿沙漠中的绿洲,附建花园,为人们营造休闲娱乐的场所.早期的伊斯兰宫殿主要吸收了巴比伦和波斯的建筑形制.大墙环拱,内院宽阔,柱廊回绕,后面是一层或两层的寝宫,门窗虽不多,但建有防御的角楼和了望塔.宫内安适,隔绝了城市的喧嚣、聒噪和大自然的风云变幻.那时的伊斯兰宫殿符合阿拉伯人的生活传统,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同时融入了拜占庭帝国与波斯萨珊王朝的建筑艺术.阿拉伯人特别喜爱绿荫水乡,水光波影是伊斯兰宫殿必不可少的景致.他们喜宫殿中建造喷泉,增加湿度,调节气温,美化环境.空旷寂静的庭院使人抑郁沉闷,而花园水池的涓涓水声让人心情轻松.美国学者加莱特·爱科波在研究伊斯兰宫殿和花园的文章中写道:“在中亚、印度北部、伊朗、阿拉伯半岛、北非和西班牙,均可发现典型的伊斯兰花园……在伊斯兰古老城市中,大自然被再造重  相似文献   

7.
在伊斯兰阿拉伯帝国崛起后。出现过两次扩张高潮,一次是在四任哈里发时期,伊斯兰阿拉伯军队冲出了半岛,向埃及、马格里布、两河流域、波斯等地大规模进军。第二次是倭马亚朝时期,伊斯兰武装力量渡过直布罗陀海峡,登上了欧洲土地。但处在伊斯兰扩张高潮时期的倭马亚王朝只传位14代  相似文献   

8.
从伊斯兰史上的著名清真寺看清真寺功能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是穆斯林社区的核心。凡是有穆斯林的地方,几乎都有清真寺。特别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清真寺更是随处可见。在伊斯兰史上,清真寺在促进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诸多社会功能。本文以伊斯兰历史上著名清真寺为例,着重分析清真寺功能的多样性及其在当代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是穆斯林社区的核心。凡是有穆斯林的地方,几乎都有清真寺。特别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清真寺更是随处可见。在伊斯兰史上,清真寺在促进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诸多社会功能。本文以伊斯兰历史上著名清真寺为例,着重分析清真寺功能的多样性及其在当代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伊斯兰历史上,释奴问题是值得考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种族上说,释奴既有白种人,也有黑种人和黄种人.从宗教上说,释奴改宗前既有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也有祆教徒和佛教徒等,宗教背景相当复杂.释奴和阿拉伯人的斗争结果是,释奴最终执掌了政权,改变了命运,但同时也接受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释奴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涵盖了文学、历史、宗教、语言、艺术、自然科学等领域.他们既是阿拉伯社会中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在伊斯兰历史上,释奴问题是值得考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种族上说,释奴既有白种人,也有黑种人和黄种人。从宗教上说,释奴改宗前既有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也有祆教徒和佛教徒等,宗教背景相当复杂。释奴和阿拉伯人的斗争结果是,释奴最终执掌了政权,改变了命运,但同时也接受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释奴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涵盖了文学、历史、宗教、语言、艺术、自然科学等领域。他们既是阿拉伯社会中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阿拉伯一伊斯兰文明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一说起阿拉伯世界,人们总是想到伊斯兰教,想到在清真寺里祈祷的穆斯林,想到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其实,在阿拉伯世界里还有着人数可观的基督教徒,他们同样也是阿拉伯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剑桥中东百科全书》的统计,现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大约有1,100万基督教徒,占阿拉伯世界总人口7%,这一数字几乎等于沙特阿拉伯全国的人口。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位于我国东海之滨,是中世纪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历史学家们赞誉她为“海上丝瓷之路的起点”。早在伊斯兰教创立初期,即有阿拉伯穆斯林航海至此经商贸易,并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公元九至十四世纪,是泉州港的黄金时代,定居于此的阿拉伯穆斯林数以万计,他们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初期 公元628年,先知穆罕默德向阿拉伯半岛上的国家和部落发出皈依伊斯兰教的号召,但各方反应不一。也门作为波斯帝国的行省是否皈依伊斯兰教,要看波斯王的态度而定。而波斯王不但反对也门皈依,而且命令他在也门的代理人巴扎尼逮捕先知。逮捕失败不久,波斯王被他儿子希拉维所杀。希拉维上台后遂命令巴扎尼皈依伊斯兰教。也门皈依伊斯兰教后,于632年派出庞大代表团到麦地那,宣布也门并入阿拉伯帝国。先知热情地接见了代表,对他们顺从真主之举给予了高度赞扬,宣布也门为阿拉伯帝国行省,任命巴扎尼为省长,派出传教师到也门传教,协调各部落之间的关系,协助巴扎尼管理政教事务。 伊斯兰教的传播是以武装讨伐为后盾的,许多部落在武力讨伐下只得皈依伊斯兰教,但这种缺乏思想和社会基础的皈依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在皈依出现高潮时,半岛上出现了一些反对先知穆罕默德的伪先知。他们号召穆斯林不交纳天课,不承认穆罕默德为真主使者,不承认正统哈里发。也门的艾斯沃德·温萨是最早出现的伪先知,632年初,他从帖哈麦起事,攻占了纳季兰,侵入萨那,杀死萨那市长巴扎尼,强占其妻,征服了迈兹海杰部落,自称也门省长。艾斯沃德的叛乱震动了整个阿拉伯半岛,许多对新生的伊斯兰教及其政权持怀疑态度的人相继叛乱,使  相似文献   

15.
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可以从信仰和生活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在信仰层面,"认主独一"是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的信仰核心,"代治人间"和"两世兼顾"蕴含着深刻且积极的思想内涵。在生活层面,伊斯兰教倡导穆斯林追求美德,遵循中正、求知、仁爱、平等、公平、宽容、诚信、和谐等价值观。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体系,其中既包含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同时也存在某些制约社会进步的弊端。因此,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和社会应该通过重估、扬弃、吸纳等手段,实现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在当代的重建与升华。  相似文献   

16.
公元十五世纪,穆斯林在安达卢西亚败于欧洲基督徒之后,阿拉伯人试图在人烟罕至的非洲边远地区传播伊斯兰教,以弥补他们在西南欧的损失。实际上,早在伊斯兰教兴起不久,约公元八世纪(回历二世纪),阿拉伯人就力图将苏丹并入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版图,只是由于苏丹境内努比亚势力强盛,他们才未能如愿。阿马拉·冬格斯与阿卜杜拉·加麦伊  相似文献   

17.
李意 《阿拉伯世界》2005,(2):22-23,13
伊拉克是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在近4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600万伊拉克人,其中阿拉伯人约占73%,库尔德人约占21%。伊拉克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伊拉克境内除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或犹太教外,全国有95%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穆斯林占54.5%,逊尼派穆斯林占40.5%。北部的库尔德人也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多属逊尼派。历史上,逊尼派、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艺术所包括的内容很广,伊斯兰建筑艺术则堪称伊斯兰艺术的典范,而清真寺则又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精品,历史上穆斯林将其当作法庭、宗教裁判所、学校、议政的官府和驻兵囤粮的军营。伊斯兰征服时期,穆斯林军队每到一处,首先建造的就是清真寺。 清真寺外形犹如阿拉伯文的“真主”,由礼拜大殿、庭院、宣礼塔、米哈拉卜、讲坛等组成。礼拜堂是礼拜祈祷的殿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萨提·胡斯里的生平与著作进行了简单介绍后分析了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在民族、民族主义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萨提·胡斯里把语言和历史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础与构成要素,反对把宗教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础.在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胡斯里提出了反对泛伊斯兰主义的"穆斯林统一",倡导"阿拉伯统一"的政治主张,实际上也就是以泛阿拉伯主义取代泛伊斯兰主义.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裔穆斯林早在中世纪就已在欧洲存在,而今穆斯林族群已成为欧洲社会第二大族群。“9·11”事件使欧洲传统多元文化体系受到冲击,世人将目光聚焦伊斯兰和穆斯林。“3·11”、“7·7”、法国“头巾法案”、丹麦“亵渎伊斯兰教先知漫画”等一系列事件又使阿拉伯裔穆斯林移民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热点。是同化吸纳还是割裂分离是欧洲各国政府当前移民政策中的最大困惑,是封闭自我还是融入当地社会也成为阿裔欧洲穆斯林当前的艰难抉择。妥善处理阿拉伯移民和欧洲主流社会的关系,已成为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和穆斯林移民团体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