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积贫积弱”说自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提出后,就长期占据着史学界的权威地位。但近20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质疑宋代“积贫积弱”的说法,并通过各种方法试图推翻宋代“积贫积弱”说。然而,如果从综合国力上来讲,宋代“积贫积弱”说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2.
李绂是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儒臣,除一生致力于政治外,于传统学术亦用功较深,著有《穆堂初稿》、《穆堂别稿》、《陆子学谱》、《陆子年谱》、《朱子晚年全论》、《朱子不惑录》、《阳明学录》等书,学术事功双峰并峙。尤其是在陆王学术方面,颇有见地。钱穆先生曾评价李绂说“以有清一代陆王学者第一重镇推之,当无愧也”。为陆王学术争正统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钱穆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 ,学识渊博 ,贯通古今 ,被誉为通儒之学。在治学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 ,毕生探寻国家和民族文化永久演进的生命力 ,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在学术研究领域 ,亦多有创见 ,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一、为金圣叹翻案,海峡两岸,人同此心,心同此感 近十年来,在我国大陆,是古典文学研究的繁茂期,大文学家金圣叹也由反面人物一跃而成为正面人物,而且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最近我又高兴地读到了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增订出版的、著述等身的钱宾四(穆)先生的论文集《中国文学论丛》,深为钱先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执着的爱的精神所感动,也接触了生长于江南太湖流域的钱先生“总抹不去的”“一番恋旧思乡之情绪”(原书第213页),特别是在详细阅读其中《中国文化与文艺天地——论评施耐庵水浒传及金圣叹批评》一文后,欣然有感:真没想到在六七十年前被胡适之打入“反动文人”行列,迄今在台湾仍未脱离“华盖运”的金圣叹,却得到了在港、台讲学多年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这样高度的评赞。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学术史研究”定义为“研究之研究”或“学术研究的学术研宄”,梁启超、钱穆先生民国时期先后出版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我们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鸿篇巨制。以著作的形式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正是学术史研究通常仰仗的“路径依赖”。20世纪90年代以降,学术史研究蔚然成风,情形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6.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袁行霈我在《国学研究》年刊的《发刊辞》中说过:“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不是一潭止水”,“国学也是这样,汉有汉学,宋有宋学,今后则必有以今之时代命名的学派。历史悠久的国学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这段话得...  相似文献   

7.
对《说文解字》中几个字的异释郭诚(一)说《说文》:“止,出也。象过校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我认为许说非是。遍观从“之”之字,皆无许氏之意,而是“指”的意思。应该说,上是“指”字的初文,象形。故指土而为往,指人为先,指人而言...  相似文献   

8.
我曾偶然读过一篇奇特的文字 ,题为《钱本草》。其形如药方神为文 ,或神如药文形为文 ,形神混一 ,几难辨判 ,读来却总能令人心动神往。我素来“好读书不求甚解”,且读书也不精不博 ,既未能熟读《全唐文》,更没有通读过《本草纲目》,不知二书中可有此文此方 ?《钱本草》出自唐玄宗时名臣张说之手 ,真是值得一读 ;它仅 1 4 8字 ,不妨照录于下 :  钱 ,味甘 ,性热 ,有毒。偏能驻颜 ,采泽流润 ,善疗饥 ,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 ,污贤达 ,畏清廉。贪者服之 ,以均平为良 ;如不均平 ,则冷相激 ,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 ,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 …  相似文献   

9.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历史观在当时是另类,在今天也绝非时尚,而他在20世纪世界学术界的影响,难有第二位中国的历史学家与他相匹敌。他的历史观是在深知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在意识形态教育下形成的。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是有过人之处的,否则他不会从乡塾直接走进北京大学的讲堂。他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他并非对现实一无所感,他在当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识就决非只是怀旧,今天我们重温他的这些认识也绝非怀旧。在全球化给人类带来诸多矛盾与困惑的形势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运也面临众所周知的挑战,此时,重温六、七十年前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对我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民利益: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陈少英1984年,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英文版《邓小平文集》时,邓小平写了题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序,他在这篇序中说,中国的未来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世界的未来是属于世界人民的,“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纵...  相似文献   

11.
颜元(公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今属河北)人。清初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以“驾一叶之舟而欲挽其流”的大无畏精神对统治中国达数百年之久的理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成为当时最坚决、最勇敢的反理学战士。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赞扬“其对旧思想之解放最为彻底”,近代学者钱穆先生也指出:“其气魄之深沉,识解之毅决盖非有南方学者如梨洲、船山、亭林诸人所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  相似文献   

12.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董季棠教授指出,“学”字有二解:一、诵书。二、学为人。董教授认为,《论语》之言学,诵书、学为人皆有之,然以学为人之意为多,故二解皆可,而以第二解为长。钱穆先生将它解为“诵习”。杨伯峻先生将它解为“学”。我认为上面的解释都有些不确切。我们知道,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杨先生的解释能将这些内容都概括进去,看起来是比较全面的,但是联系下文的“时习之”,不难看出,“学”指的是学习内容,不包括学习…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15.
“古今以智相积,而我生其后,考古所以决今,然不可泥古也。”“生今之世,承诸圣之表章,经群英之辨难,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岂不幸乎!” 方以智《通雅》卷首之一,《考古通说》 一、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 “文化”,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又是一个近代引入的外来词汇。 早在先秦,“文”、“文化”等字样已屡见于各种典籍。《论语·学而》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的“文”指道艺,即诗书礼乐之类;《论语·雍也》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谓,自然形态胜于人为形态的谓之“野”,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思想,尤其是后现代理论,有一个很突出的内容,就是宣扬人的终结。根据钱穆先生在《晚学盲言》中对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异同,尤其是关于“人”的观念的差异做了深入的研究,指出后现代关于人的终结的讨论,并不像其标榜的那样,是一个当代事件,具有颠覆性的革新意义,相反,它是西方传统文化思维的一个现代变体,是其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有为的《孟子微》,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继承,对西方道德的吸收,对近代新功利主义的提倡,以及对未来社会道德理想的憧憬,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转换的标志。《孟子微》中提出的道德与“天则”“教化”说、道德与“人禽之辨”、道德与“三世”说,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工商食官”解体说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商食官”解体说,早在四十年代初就为钱穆先生所提出。他认为,“春秋时期工商皆世袭食于官,盖为贵族御用,非民间之自由营业。”战国时“封建贵族渐渐崩溃,而自由经商者乃渐渐兴起。”①其后,郭老在1952年出版的《奴隶制时代》中进一步引申说:“古代重要的工商业,都和农业一样,是官家经营的。……春秋中叶以后,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建立,国家政权逐渐转移到地主手里,工商业也就逐渐离开了官家的豢养,而成为私人  相似文献   

19.

  “以传记寓诸编年”,是钱穆先生为李源澄先生《秦汉史》所作序言中,对年谱体裁及其功能的简明评价,内涵精深,别有意旨。近读王川先生新著《李源澄先生年谱长编》一书[1],留下编年史料历史工具书文本的基本印象之外,感觉年谱编年撰述的字里行间,也能读出后学们扼腕叹息的“传记”内容:李源澄先生一生追求国学价值目标的实现、引人注目的学术建树与其学术研究意外终结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记得2004年的端午节前夕,我从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消息,说韩国已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我国端午节由来地的岳阳市十分震惊,急忙表示要“捍卫我们的端午节”。《人民日报》也有报道说,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焦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他指出,目前中国正加紧考虑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