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儒家的心性之学出发,徐复观认为人类历史主要有中国和西方两条发展道路,一条特重道德,即人性中仁性的一面;一条特重科学,即人性中知性的一面,双方各有所偏,恰可互补。人类未来发展应是中西两种道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国文化应该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知性的一面,西方文化则应该学习接纳中国文化仁性的一面,以解决各自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徐复观文化观中,文化的要素是生活的自觉、理想的追求和价值的意义,其中,生活的自觉和理想的追求都可归结为价值的建立、充实与提高,而他认为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徐复观对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传统与现代化、文化的层级、中国文化基本性格和精神以及中西文化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是徐复观文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陈才生 《殷都学刊》2008,29(2):97-100
“心性”之学是中国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将“心”的文化与“心”的艺术之间的障壁打通却是徐复观的独创。其要点有二:一、虚、静、明之心乃是精神自由的关键,亦是艺术价值的根源;二、“不为物役”不仅是庄子人生中“美地观照”的关键,也是艺术创造的关键。徐复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现代化因子的方法实乃当代新儒学内圣而外王理路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心的文化"是徐复观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它以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的理解,开出中国文化的新的向度.他以心的文化的形而中学而与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区别开来,揭示心的文化的生命特质,批评了将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化的倾向.徐复观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心向解读,实现了他返本开新的哲学诠释,它强调生命与现实,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性,也给我们在当代如何把握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特殊视角.  相似文献   

5.
郭荣丽 《北方论丛》2007,(5):114-117
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代表,他的文化哲学思想涉及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中与西,文化的层次及文化的古今等方面。他沉入到文化的海洋中挖掘出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哲学思想,这对当代新儒学的发展,对当今中国文化的构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现代之间:徐复观的忧患与两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且富有极具特色的思想内涵。他一方面以传统主义卫道,另一方面又以自由主义论政。两种价值取向决定着他的思想探索既是痛苦的,又不免是矛盾的。他试图通过复兴传统儒学打开现代中国民主自由的大门,但其文化主张之本身又深在地妨碍了民主政治的真正开出。这样一种两难的思想进路充分说明了现代新儒学的道德理想主义很难落实于社会变革的实际,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徐复观先生创造性地诠释了礼乐文明。他的贡献在于第一,把“礼”定位为人文化的宗教和道德性人文精神的自觉,发掘了春秋时代“礼学”的内在价值,特别是阐明了“敬”、“仁”、“忠信”、“仁义”等观念与“礼”的密切联系。第二,肯定并发挥“乐”在道德境界与艺术境界会合上的意义。第三,肯定礼乐在政治教化、社会和谐、个人修养上的功用。  相似文献   

8.
陈光连 《理论界》2007,(12):156-157
徐复观对仁的研究,从传统上仁的概念入手,考察了孔孟儒家关于仁的定义内涵,突破宋儒对人诠释的悖论,提出在文化上立仁,实践上行仁,层次上取仁的新的解释思路,从而使人能够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安生立命,自反自觉,使人情感得以安顿,生活达到和谐,精神上拥有一个和平宁静的乐园。  相似文献   

9.
张春香 《江汉论坛》2004,3(8):15-17
徐复观对礼的研究,既有横向的探讨,也有纵向的深入。本文从“礼的形成在于礼之观念的自觉”、 “礼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 “礼的功能在于立中制节”三个方面对徐复观的礼学思想作一简单梳理,并认为其礼学思想的价值在于发掘出礼之根源意义,使现代人情感得以安顿,关系达到和谐,从而给人类提供一片和平宁静的精神乐园,这样就能从根源上解决人类自身的矛盾及由此矛盾所产生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经学史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在经学史观上强调以经学作为奠定中国文化的“基型”,他怀着现代“儒者”的情怀,以独特经学史观解读中国经学史,从而揭示了传统经学史特定的生长机制和思想进路。对丰富和深化20世纪中国经学史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回归真实的经学史”是徐复观中国经学史研究的旨意所在,在这一精神暗示下,21世纪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陈才生 《殷都学刊》2008,29(4):93-96
“心性”之学是中国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将“心”的文化与“心”的艺术之间的障壁打通却是徐复观的独创。他在阐明艺术价值的根源和艺术创造的关键基础上,又从艺术创造主体角度对艺术的真谛进行了人性主义的阐释。其要点有二:一、艺术家人格修养的层级性决定着艺术创造中价值、意味发现的层级性,艺术个性化的前提乃在作者能得“性情之正”而不仅仅是“性情之真”;二、“文”与“道”之争是个常论常新的话题,而“专制制度”才是文艺发展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2.
张宏 《齐鲁学刊》2007,4(2):48-54
现代新儒家的重镇徐复观以治思想史见长,其强调民族性的历史意识带有鲜明的主体间性特征。徐复观撒向“历史之流”的“民族文化之网”是无时间性的,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在场或不在场的精神主体都成了网中的“节点”。从思想史的视角出发,在创造历史的本源上打通了历史主客间的阻隔,使历史主客汇流,实现了历史主体间性与历史对象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侯敏 《学术探索》2004,(9):15-18
徐复观承传熊十力的心性哲学,以中国文化为基本立足点,体察民族生命,把握文化形态,积健为雄,成为勇者型的现代新儒家。当代学界对徐复观的哲学思想涉猎较多,却对他的美学思想研究不足。作者从心的文化、礼乐之心、虚静之心等方面,阐彰了徐复观在美学方面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14.
刘忠 《殷都学刊》2006,(3):102-107
从文化史视野上来看,寻根文学是以“向后看”的方式一路前行的,它在走向传统、走向民间的同时,也陷入到西方话语与本土话语悖论之中。在寻根文学中,我们既能看到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像,也能感受到作家回归大地、融入山野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5.
在新儒家群体当中,徐复观的思想史诠释方法和理路具有鲜明独到之处。身处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时代,徐复观主张一个中国思想史研究者首先应对传统抱有起码的温情和敬意。对传统的解读和诠释,虽然不能不参照西方,但从根本上说,必须坚持以中释中的立场。现代中国学者在面对古人时,应当在以古释古和居今释古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这些观点,对于当下的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试论毛泽东历史观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历史观是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唯物史现和革命史观间成了毛泽东历史观的两大基本特征:前者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或发展;后者是前者的一些原理在毛泽东历史研究实践中具体运用的表现。革命史观的某些局限性决定了在某些方面与唯物史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王炜 《学术探索》2012,(8):134-137
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多民族当代文学史建构,需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是:厘清少数民族当代作家的身份问题与多民族文学史观念关系,与多民族文学史写作策略关系,与多民族文学史价值评价标准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追体验”的思维理路是徐复观美学思想的特色,他的这一问学方式源于他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现实困境的面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独有觉解。因此,徐复观在解读古圣先贤的思想时透出生命的意蕴。徐复观的这一诠释方式不同于西方文论中的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