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时期戒牒和六念牒管理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时期的封建政府在僧籍管理中不仅制订有一套如同编户的严格的籍帐编制呈报制度,而且还专门针对僧道人士创行完善了度牒、戒牒、六念牒等特殊的身份性证件管理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僧道阶层比普通编户齐民受到的政治控制更为强化。  相似文献   

2.
金朝立国后,逐渐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僧务,设置都僧录、都僧录判官、都纲等职专司管理。寺院也建立起包括住持、监寺、首座等在内的僧职体系,并确立了作为一寺之主的住持的多种选差途径。僧官制度对保证金代佛教的健康发展,保证国家对佛教僧团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印度佛典之中国传译,史近两千年。这漫长的译经历史,不仅译出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国翻译学也随着佛典翻译的开始而诞生,又随着佛经翻译事业的成熟而成熟。佛经翻译几乎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翻译的全部,从中产生的理论也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因此研究佛籍译论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之主体。但目前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古代译学理论的研究并不深入,需要突破。  相似文献   

4.
1970年代以来,大批简帛书籍的陆续出土,为丰富和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提供了资料与条件,促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学术史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简帛佚籍的发现对于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使一些古书的可信性得到基本认可;第二,可使一些古籍的属性和成书时代得到大致的确认;第三,可使许多学术著作的价值得到新的、进一步的认识;第四,可对古代时期的学术源流作出新的判断;第五,可以重新为战国时期某一诸侯国进行学术史定位。在中国历史上,新学问的产生都源于新发现,"重写学术史"正是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而提出来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有大发现和新发现的时代,面对更新、更多、更重要的历史典籍的出土,中国古代学术史已有条件得到重新书写,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很可能要出现新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5.
李育华 《人文杂志》2005,(1):125-128
中国古代政治中,监察制度是较为健全的,其中对监察官员的管理制度尤为严格。古代监察官员的管理着重在三个方面。即强化选任标准、严格政绩考核、严惩职务犯罪。选官标准重介直、明律、有州县任职经历。考绩分为年度定期考绩和平时考察两种。职务犯罪有多种,惩处得最严厉的是失察罪、诬告罪、举非其人罪、贪赃罪等。这一系列制度值得今天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广建寺刹,集结僧众,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力量。对于集权国家而言,对佛教的控制和利用自然就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是改造利用佛教义理作为集权国家意识形态的附庸或者一个部分;二是将佛教僧团严格置于国家监控之下,使其既不成为政治上的异己势力,在经济上也不侵害国家利益。就后者而言,自佛教盛行的南北朝以来,历朝都设有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僧官制度,以实施对寺院僧团的管理,通过各级僧衙僧官来向社会僧团贯彻国家各项佛教政策和法规。但历代对社会僧团…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监狱管理制度的沿革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监狱管理制度由产生发展 ,以致完善 ,具有四大特征。即 :监管制度的发展 ,历经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并逐步完善的过程 ;受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渗透着深刻的阶级性质 ;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社会的廉政制度,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爬梳史料,较为系统地归纳整理了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的内容和廉政保障机制,并分析其特点。作者认为廉政不仅有“廉”的内容,还包括“勤”的含义,体现在实践中也就是廉政勤政一起抓。在廉政机制上注重政治道德教育的同时,从官员选任、考核、纠举惩戒等制度上互相配合,在注重“增俸养廉”的同时,又“省官削费”,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清正廉明盛世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曾盛行过三种土地制度,即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这三种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一般认为,所谓“井田制度”有两种含义:一是田地的形式。当时的田地上一般都有着齐整的沟渠和道路,大片的耕地被划成许多方块,每个方块大致为一百亩,称人“一田”,由一人耕种。田与田之间,什沟修路,既是水利,又是田界,也便于行走。这些方块的界划,放眼看去,很像“井”字的形状,所以称为“井田”;二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当时的田地归全室所有。贵族们将其中的大部分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铺首衔环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苗霞 《殷都学刊》2006,(3):29-39
铺首衔环是中国古代一些器物上的附件,主要在青铜器上、陶器上、漆木器上、瓷器上、画像石上、墓门上、墓葬棺椁上以及建筑的门上。它从安阳殷墟第二期晚段出现后就一直使用,而其使用也最终变成主要使用于门上。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史上,食人记载不绝于史。中国古代的食人行为又可分为六种类型:因自然灾害与战争(求生性食人)、个人嗜好、对某人的忠诚与仇恨、华夷之辨思潮、医学药用与祭祀。这其中汇聚了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时人认知水平、古代神仙方术等因素,并一直延续至晚清时期,严重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古代绘画的发展过程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文化向日本的传播 ,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绘画历史 ,对其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贺竞择 《理论界》2009,(5):178-179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其中的有关理念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本文浅析了儒家、道家和兵家三种管理思想,并从古为今用的角度评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欲观是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普遍肯定好利是人的本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具有的经验务实精神;二是对人之好利本性的态度从历史早期的多元共存演变为中后期的一元独尊,封建专制在这种转化中起了重要作用;三是言利与言义常密切结合,不乏先利后义论,但先义后利论恒居主流。中国传统思想家普遍惧怕公开言利,从根本上讲是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产力的狭隘性与脆弱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国古代的尊老养老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老养老体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始的尊老养老的美德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而被“父权家长制”所强化 ,并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传扬而成为中国核心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一套以家庭养老为主线 ,家庭孝亲、社会尊长和国家的尊老养老制度这三种尊老养老形式并行的尊老养老体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宋衍申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材中编写方面的错误、注释的错误提出了改正意见  相似文献   

17.
佛教、道教势力的扩展使两晋南北历代政府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行政管理,由教团自治到选任高僧大德为官,至隋炀帝时实行了对宗教事务的统一管理。但唐朝政教关系复杂,佛道争宠及帝王的偏好和权力斗争使宗教事务分隶多个政府部门,权力意志可随意改变部门的领属关系,既不合行政原则,又直接导致了管理的混乱。中晚唐宗教事务管理权竟落到宦官势力之手,是政府全面腐败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古代佛教僧人在东晋道安提倡姓“释”之前,按照“从师命氏”原则,都以师父之姓冠为己姓.汉文僧传中出现一批“帛”姓僧人,其籍贯有印度人、西域人、龟兹人、中原人.但是后来有学者将凡冠以“帛”姓的僧人,均推测为龟兹人.以后以讹为真,长期误传.其不仅使僧人籍贯上的错讹流传,也因这些僧人的佛学派属、译经性质而造成龟兹佛教历史、思想体系论述失当.给龟兹佛教史研究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佛教经典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考辩,以纠正长期的不实之词,还古代僧人“姓氏”问题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9.
王昕 《学术研究》2020,(6):154-161
古代小说题材产生于多源并进的文化史之中。同一种故事,在不同时期、不同文本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历史和意义。文化史的整体性视角,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类故事在不同层面的流传状况。以"前世为僧"故事为例,通过梳理类似故事在宗教文献、史传、志怪、笔记和话本小说等文本间的演变,可以看出其意蕴也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宗教、历史人物、文人的奉佛心态、民间信仰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影响了故事发展与传播。"英杰之士必多般若中来"的俗信,既是宋元之后佛教民俗化、本土化的标本,也是科举时代中没有门第祖荫的士子寻求内心的依持与自我神化的结果。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演变着的社会文化不断建构着这一奇特的故事题材。  相似文献   

20.
较之一般成熟的著作,于一纸之上存有多种内容的习字文书更能呈现书写者的多元知识面貌。敦煌文献中至少有数百件充满各种习字文书的长卷,有些写卷上的诸多内容可以确认为同一人所写。这种写卷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僧人习字文书可以提供僧人多元知识面貌的横切面,借以可以考察僧人如何接受知识,这些知识和他们所在的区域社会又存在怎样的互动。敦煌文献P. 2129V《僧善惠习字文书》存有善惠所写的诸多内容,涉及到音韵、佛典、禅宗偈语、儒家经典、社邑文书等,据之可以还原出当时僧人的知识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