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形象的现实意义正在被证实和挖掘。通过分析北京申冬奥代表团借助宣传片和陈述代表在吉隆坡申冬奥陈述会中所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及其说服力可以发现:在体育类外事活动中,构建国家形象的主体架构、符号元素、修辞及逻辑内涵等都对国家形象的说服力强弱有重要影响;陈述会中,中国“自塑”的国家形象说服了国际奥委会成员,但是并没有说服西方强势媒体等,甚至与其“他塑”的中国形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在体育类外事活动中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方向进路。  相似文献   

2.
试论“立言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其所以论及这一问题,是在于有诸多“立言不得体”的情形存在。比如:把“招生广告”误成“招生通知”,“更改厂名启事”误成“更改厂名通知”,而“停电通知”又误成“停电公告”,“调查报告”写成“记事散文”、“新闻通讯”,“讲演稿”又写成了“调查报告”和导游“解说词”;更有甚者是:函请别人兼课用上“特此通告”,通知人家办事写上“后果自负”,陈述罪犯言行则称“实施偷盗”;对下的言辞,每多戏谑,不大自重;向上的文稿,常带狂妄,有失恭谦;平行函件,亦有炫赫权  相似文献   

3.
诉讼证明标准新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案件提出的事实命题或所作的事实陈述是否“事实”或“真实”,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命题或陈述关涉自然意义的事实内容须具有客观实在性,即是“客观真实”的;二是命题或陈述关涉社会意义的事实内容须具有法律正当性,即是“主观真实”的。“客观真实”在法律上有一评价标准,依经验实证的证明形式来证明,此法律标准就是诉讼证明的盖然性标准;而“主观真实”须在公正程序保障下,通过对话与沟通来达成,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法律价值判断上的“共识事实”。因此,诉讼证明的标准必定是“法律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言说活动都包含着双重陈述功能,即作为语言陈述和作为意象陈述。作为语言陈述,即在一个言说系统中语言成为了主导性陈述力量;作为意象陈述,即在一个言说系统中意象成为了主导性陈述力量。这种变化取决于言说主体的言说目的的不同,即是为了日常交流,还是为了独立性表达,进而引起言说系统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一种因素被突前,成为主导性陈述力量;另一种因素被置后,成为辅助性的存在。若是语言成为了主导性陈述力量,就使这种言说的性质成为了“实用性、日常性”的;若是意象成为了主导性陈述力量,就使这种言说的性质成为了“文学性、诗意性”的。这便使“语言”与“意象”二者以一种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存于同一个言说系统中。概言之,一个言说系统内在结构的改变,引起了表意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文学语言的“文学性”身份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5.
一、引子 一个民族的民歌总是该民族文化情感和智慧的象征。藏族民歌是陈述藏族文化的迷人的符号系统,是藏族心灵世界向世人敞开的一个窗口。解读这些符号及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本文所说的陈述方式),一定意义上就是解读藏民族的心灵。藏族民歌的陈述方式既与各族民歌有相通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因为相通,则可以通过藏族民歌推及其他民族民歌的陈述方式;因为相异,则可以通过藏族民歌看到藏族区域文化的多种因素在陈述方式上的独具特色的整合。藏族民歌的陈述方式深深地烙上了本民族文化的印迹。这些陈述方式作为传达藏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因素,它与藏族文化是两相确证的,  相似文献   

6.
语言分析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新方法.本文在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陈述进行语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完全隐喻的方式建构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陈述.一、中国哲学的重建与中国哲学中本体论陈述的理解本体论是英文ontology一词的译名,或译为“存在论”或“存有论”.此词十七世纪中叶开始通行于西方学界,是由希腊文on(存在)和logos(智慧)二字凑合而成,意思是探讨存在的学问.从词源学上看似乎译为“存在论”或“存有论”更合适,因为“本体”与“现象”相对立,本体论似乎只是研究本体的学问,而存在或存有则包括了二者.这里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仍然沿用旧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传统哲学把真理问题定位于认识论领域,并把“符合”理解为真理的本质,从而留下了自身无法充分解决的难题。海德格尔从存在问题出发,化解传统真理观留下的难题,为真理问题的探讨作出了重要贡献。海德格尔真理观的主要观点是:陈述与其对象相符合是指陈述者在陈述这种存在活动中“对接”上了对象,并与对象相互协调地共在;陈述与其对象是否相符合的标准是作为对象的可能性前提的物自身;物必须首先作为其自身被敞开(显现)出来,它才能在陈述活动中作为对象出现,而物正是在人的自由存在这种超验活动中才作为自身显现出来;物自身的这种无蔽状态就是本源意义的真理或本质的真理,它是陈述真理的前提。从存在问题着眼,真理与自由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结论,它已经而且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证实。然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却宣扬两种制度的“趋同论”,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们把“趋同论”奉为至宝,不遗余力地加以鼓吹,说什么“趋同论”是一种“真正的科学”,是反映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可靠的理论”。我们认为“趋同论”并不是什么科学理论,而是一种精巧的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理论。这可以从它的思想渊源,基本内容、阶级基础等方面看出来。本文主要分析“趋同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9.
每一时代的经济学都是它的时代的“影缩的市民社会”。历史的变迁并不能够抹煞古典经济学这个“影缩的市民社会”在当代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从“影缩的市民社会”通达“本真的市民社会”的经济哲学研究方法表明,在当下,无论是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困境还是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这些理论难题大都可以在“影缩的市民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内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关于公理(或原则)方法论的界说“公理”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最初表示一种肯定性评价,特别是对有效性的认可。如,“整体大于部分”、“等量加等量,总量仍相等”、……这些是人们所熟知的公理。这些公理都是从大量实践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具有逻辑的简单性,不需要也不可能加以逻辑证明的,是逻辑体系的出发点。而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公理”总是指作为“原则”的陈述,其它陈述则是从它们推导出来。事实上,人们也正是这样,从已知的公理出发,利用人  相似文献   

11.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与“同一性与必然性”一文中,论证了先验偶然真理和后验必然真理的存在。本文以克里普克的谬误为例子来论述一种正确的思想方法,展示如何清晰与明确地思维。通过严谨的语理分析与逻辑分析,揭示意义混淆的其中一个重要类型——语词与世界的混淆。一、驳克里普克的先验偶然真理  克里普克认为,诸如“亚里土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以下简称“语句A”)这句话。在克里普克那里,其意义十分含混。克里普克认为语句A之所以是偶然的,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并不必然教过亚历山大。但这时他将语句A解释为陈述了…  相似文献   

12.
荀子称:“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香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关于这段陈述,以往和现今多有注解、惟这些注解大都就字解字。由于忽视从总体上把握这段陈述的语境,所解的有些字义,即使孤立地看来,并无不当,而放置在特殊语境中,不免有失原意,故有辨析的必要。一荀子在议论“师术”之初,首先表示“博习”与此无于,或表示撇开“博习”不议;在就“师术”问题发一通议论后、重申“博习不与焉”。其中“博习”何义?为什么指其与“师术”问题无…  相似文献   

13.
被害人陈述是法定的刑事诉讼证据之一,它对于控诉和证实犯罪具有重要作用,是证人证言和被告人供述辩解所不可代替的。研究它的特点、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规则,有助于提高办理刑事案件的质量和水平,也有益于证据学的理论建设。一所谓被害人陈述,是指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公民(广义地说也包括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向司法机关所作的控告或陈述,其形式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换言之,它是犯罪的对象对犯罪情节和犯罪行为人身情况的表象。  相似文献   

14.
价值学领域元理论研究的兴起及其特点按照W·K·弗兰克纳(Frankena)的分析,以往关于价值或评价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构造出来的,也不管其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都可以相应地划归为两大类,即所谓“规范理论”与“元理论”。①由于体现了价值学研究领域中两种通然不同的哲学视角和方法论立场,这两大理论类型的基本特点及其差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大致说来,规范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出价值陈述或价值评价,即回答什么是有价值的以及什么按其本身来说是有价值的;二是给出价值陈述或价值评价的…  相似文献   

15.
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蒯因从对基础论或还原论的批判中,引出了整体主义知识观,它包括下述要点:(1)我们的信念或知识是作为一个整体面对感觉经验法庭的,接受经验检验的是知识总体,而不仅是整体边缘或离边缘较近的陈述,如直接观察陈述,各门具体科学的陈述等.(2)对整体内部的某些陈述的再评价必将引起整体内部的重新调整,对其真值的重新分配.因为它们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而逻辑规律也不过是系统内的另外某些陈述,并不具有特殊地位.(3)在任何情况下整体内部的陈述都可以免受修正,假如在其他部分作出足够剧烈的调整的话.(4)基于同样的原因,在顽强不屈的经验面前,整体内的任何陈述都可以被修正,甚至逻辑和数学规律也不例外.(5)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验证据对于理论整体的决定是不充分的.(6)所以,在理论的评价和  相似文献   

16.
王符继承了先秦以来进步的社会历史观,形成了他的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点,这是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和认识路线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因素。本文试就王符《潜夫论》中进步的社会历史观陈述管见涉足探微。一王符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首先是人类自己,而不是天地和鬼神的力量。他引用《鲁史》“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的观点,给予宗教神学干预人间的是非曲直、“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以沉重的一击。这种打击神怪宗教思想决定国家兴亡的进步思想,是极为珍贵的。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与科学     
<正>自从哲学诞生以来,人们关于它的对象、实质、地位和功能就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对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也有不少争论。最近看到国外学者的一篇文章,著者认为“哲学过去从来不是,现在不是,而且我希望将来也永远不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亦然)。”在他看来,哲学所以不是科学,那是因为:科学的结论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或应得到事实、观察和经验的证实,而哲学对证据是不感兴趣的,哲学的观点是不能用经验方法加以检验或驳倒的;每一门科学都有一种(有的几种)基本理论,而哲学却是派别林立,三教九流都有;科学中永远存在着一大堆悬而未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而哲学  相似文献   

18.
被告人最后陈述权,指的是在法庭辩论结束后,被告人就自己是否有罪及罪行轻重进行当庭的最后辩护的权利。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60条规定:“审判长在宣布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可以说,被告人法庭审理阶段中的最后陈述权是一项重要的、法定的诉讼权利,然而从实践操作层面上来考察,就会发现对于被告人行使最后陈述权的态度并没有那么乐观。这种情况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任何人都有局限性,在历史转变时期更是如此关于局限性问题,应当说不是新问题,因为这是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大量现象,不能不为人们所承认。古人就说过:“井(?)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意思就是:不能和井底的蛙谈海,是因为它受到居地的限制;不能和夏天的小虫谈冰,是因为它受到季节的限制。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都很可以用来说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然而,这毕竟是指由于时间、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规律”是支撑当今文学史学认识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混乱、模糊的概念。它从经典哲学中衍化而来,带着许多未经反,思的朴素的文学史信仰,因此急需清理。经典哲学中“规律”一词的内涵及其质疑可以概括为:1.有关“规律”的“本质性”;2.有关“规律”的“必然性”;3.有关“规律”的“客观性”;4.有关“规律”的“效力”;5.有关“规律”的“预言性”。“文学史规律”作为来源于对遗留态文学史进行归纳整理而得到的一种主观认识,离开了它的原生时空就立即失效,它不能提供指导,也不能提供预言,它是一个具体的概括性陈述,不能被用于另一语境的分析性陈述,因而也不能提供另一时空关系中的任何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