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逸琼 《南方论刊》2009,(5):49-49,38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抽象、最一般的经济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章中从分析商品开始,得出关于商品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实质。而马克思在分析的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也是整个《资本论》写作方法的一个体现,本文就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做一个阐述,进而更好的把握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相似文献   

2.
读了高凤歧同志《论(资本论)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见《河北学刊》1983年第一期),颇受启发,但对文中提出“做为《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的见解,不能苟同。由于弄清楚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性质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理解。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高凤歧和其他同志讨论,请教。 我认为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即第一卷第一篇所研究的商品),其性质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到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是具有特殊经济规定性的商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的产品。这种商品,《资本论》简称之为商品资本或“商品产品”,用符号 W’表示。作为资本主义商品,从逻辑上或历史上讲,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论界长期没有形成共识,其原因是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特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致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其生产关系的颠倒表现.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中,将两者分开单列.通过透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马克思揭示了背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实质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和假象做出科学解释,对集中反映拜物教性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意识做了深入批判.在理论批判上,把资本主义生产颠倒的社会形式再颠倒回来,是《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所研究的,是抽去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交换经济,即一般商品经济。马克思正是在论述私有制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创立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学说,进而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内容的概括和继续。马克思说:“我所以认为需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叙述的完整,而且是因为即使很有头脑的人对这个题目也了解得不完全正确。”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又说:“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6.
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的同志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着重考察了商品的价值,而把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物品的有用性抽象掉了.然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消失,随着《资本论》的逻辑进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社会使用价值这一经济范畴,而这一范畴长期以来被经济学界忽视了."并提出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的含义有三点:"一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和单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指的也是物的有用性,即能否满足社会需要."二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中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与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中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与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唐德才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突破和发展.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劳动力市场理论极为丰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第三节专门论述了“劳动力的买和...  相似文献   

8.
<正> 胡乔木同志在其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区分了马克思在他创立马克思主义以前和以后使用异化概念的两种很不相同的情况,说明了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只是“把异化作为表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包括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概念”。这个论述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中使用异化概念的情况完全符合。一、《资本论》中的“异化”是表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定现象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使用过异化概念,但只要仔细推敲就不难看出,它们都是用在  相似文献   

9.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原来 计划,是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而把《资本论》第四卷称为历史部分、历史批判部分或历史文献部分。1866年10月13日,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  相似文献   

10.
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要学习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我们不但要学习《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而且还要学习其科学的方法。对《资本论》方法的研究,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是不可讳言,这尚是一个起步,有不少领域尚待进一步探索。本文试图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内容,谈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质量分析法的一些重要特色。但愿能起到窥一班而知全貌之功。  相似文献   

11.
自从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问世以来,对《资本论》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研究探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系统论在自然科学乃至一些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获得成功,国内外很多学者又试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理论。他们发现,十九世纪的马克思竟是一位早期的系统论者,有的学者甚至还把马克思称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现代系统论的始祖,把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主要理论上取得的成果看成是运用现代系统方法研究的先声。那么马克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只要界说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人们大都会引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的一段表述,即“社会的经济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实,这段文字的引证意向本来就有失偏颇,而用它来表征社会历史发展的某种一般性特征,就与马克思的原意相去更远了。笔者拟就这个表层理论的释误作一些分析,并试图引出其中隐含的重大理论问题,作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深层研究的引子。  相似文献   

13.
我已经说过,《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基础上建立的历史现象学,而后来的《资本论》则是他系统理论表述的“逻辑学”。(参见拙文:《马克思哲学理论发展的三个制高点》,《哲学动态》1997年第6期)但仔细去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说明和表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同时,他在哲学意义上建构的历史现象学批判也有了进一步更加成熟的表述。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那种艰难的理论逻辑建构不同,这是将科学的理论思路有条理地呈现出来的过程。在此,我们简要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二重性理论是《资本论》中"三个崭新的因素"之一:"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末,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1]在《资本论》出版前,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的书最好的地方是:(1)在第一章就着重指出了按不同情况表现为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劳动的二重性(这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2)研究剩余价值时,撇开了它的特殊形态"[2].劳动的二重性理论作为"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说明了其不仅是《资本论》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范围内研究,而只是在产业资本范围内进行研究的。马克思在分析两大部类比例及其相互补偿问题时,是以全社会只有产业资本作为前提,而把非产业部门的需要舍象了。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前提是产业资本,根据是什么呢? 第一,从马克思《资本论》体系来看。再生产理论主要是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的。我们知道,《资本论》第一卷是以产业资本的个别资本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第二卷的第一、二篇研究了资本的循环周转,其对象仍是产业资本的个别  相似文献   

16.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开篇商品的性质问题,历来有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从哪里开始,研究也应当在哪里开始。因此开篇商品应是简单商品无疑。这种观点的论据是,在第一章,马克思处处都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例,来论述商品和货币理论的,在这里找不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痕迹。事实果然如此  相似文献   

17.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地论述了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完整地阐明了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理。掌握这一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对于促使我们不断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合理分配社会总劳动,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对于这一原理,经济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文就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三卷中的有关论述,谈些认识。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界流行的所谓马克思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看作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这种不妥当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马克思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说成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一、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不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无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克思只是分别考察生产使用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和生产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其一,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这是因为马克思《资本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通过考察  相似文献   

19.
周可 《学术论坛》2022,(4):50-58
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导读割裂了《资本论》的政治维度与理论维度,在实践中容易导致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在理论上也站不住脚。马克思本人的提示和当代学者的政治式解读,都揭示出《资本论》商品篇与阶级斗争的紧密关联。虽然《资本论》商品篇没有直接讨论现代社会的阶级斗争,但其中的阶级叙事表现为:一方面,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暗含着现代社会阶级理论的前提预设,勾勒出作为商品占有者的个人所具有的独立、自由、平等和所有权等特征;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商品交换关系的人格化、社会分工体系的作用,以及商品的拜物教性质,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占有者背后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关系。内含于价值理论的阶级叙事构成了《资本论》阶级理论的逻辑起点,划清了与资产阶级理论家的现代阶级理论的界限,因而具有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就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以研究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为客体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和有关著作中广泛使用了“市场经济”的同义词,如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货币经济等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