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特姆和梅森建构的互文性翻译理论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互文性在语篇里的功用,帮助译者识别互文链,并在翻译过程中对互文指涉的转换作出调整。但该理论未谈及译文进入目标语文化系统后因调整的关系而导致目标语原有文化词语的互文渗透这个问题,在此略作补充。  相似文献   

2.
语言迁移是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一种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文化层面上的互文作用,而这种互文关系也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作为一种互文性活动,涉及原文和译文一系列的语境,对于译者,尤其是正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译者而言,则要求他们对母语和目的语、原文和译文的不同层面进行了解,尽可能掌握二者的相互匹配的互文本,这样才能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和中式英语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从互文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介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译文与原文被看作互文关系.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在互文性空间对互文符号的价值作出评估,决定其在互文阅读与表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译语文化空间构建类似的互文网络,这一过程与译者的主体性密切相关,因而译文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译者的主体介入痕迹.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电影片名中的互文现象以及研究一些中英文影片名和它们对应的译文,提出在翻译影片名时可采取的具体的互文式翻译策略和方法。文章认为译者的源语和译语的互文性知识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要轻易地假定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任何互文标志存在着对等关系,以免犯文化上的语用错误。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从互文性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和互相交融,认为每个0文本都存在着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国古典诗歌中充满着互文现象,把互文理论引入到诗歌翻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互文现象及其翻译策略,提出译者不但要能充分认识到诗歌中的互文指涉,更要采取适当策略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理论与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探讨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并运用互文性理论进行分析,指出译者的源语和译语的互文性知识在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彰显着愈来愈强的可行性。不论是从广义的对翻译活动的认识、阐释与批评,还是到具体的对翻译文本互文指涉的探求,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研究都有着启迪性的意义与作用。对此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重点探讨毛泽东诗词翻译中译者作为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中心论得到确认。实践证明,译者的文化意识、审美倾向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成为译者、原作者、原语篇、译语篇、读者之间发生交际和共鸣的"文化场"。这就使关注译者的文化意识、审美倾向成为解析原语和译入语如何互文沟通的关键。佐藤春夫以中国古代女性所作诗歌为原语文本编译的《车尘集》集中体现了他在多元化文化意识下建构审美倾向的过程以及中日两国之于古典文化的互文顺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探讨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联。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联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即译者对原文中互文性现象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译文对原文的正确表达;二即翻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微观层面看互文性与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互文性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及文本中互文参照的分类情况,从微观角度(词、句层面的具体互文性)探讨了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和价值。通过分析原文中前文与现文具体语料的互文现象及其给译者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几种文学翻译策略,即直译、文化替代、文中注释或脚注、省略和音译。  相似文献   

11.
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理解原文中互文性内容的意义,然后将其传译到目的语中。译者张振玉在翻译《京华烟云》时,还原了林语堂英文原作中的互文内容,不仅忠实地传达了文化意义,同时创造性地运用了四字结构和小说体例形式上的改造,提高了译本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度,成功地拉近了读者与原作的距离,使得这一译本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在广义上是指文本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从互文性的视角来考察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可以揭示出在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即阅读阶段、阐释阶段和二度创作阶段,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发挥其主体性的根据.深厚的互文性知识是译者有效发挥其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创而有度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理论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切入点,从文本的互文关系挖掘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具备丰富的互文知识,特别是文化互文知识,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才能确保译文质量。由于归化和异化立足于文化语境之下,二者的结合既可以使译文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又能将源语文化成功地移植到译入语之中。  相似文献   

14.
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源语和译语文化巨大的差异,文化意象翻译的丢失似乎不可避免。然而,源于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缺憾。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进行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正确理解源文本和与他文本间的互文指涉,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适当应用一些补偿手段,处理翻译中的互文指涉。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中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提出为了确保原文和译文的互文连贯,译者应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通过对汉乐府名诗《上邪》的三种英译进行比较,对之加以详细阐述。诗歌翻译在文字、意象及用典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因此达到前后文本在意义形式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理论虽缘于文学评论,但其与翻译联系密切。从互文性视角分析《受戒》英译文中民俗文化的翻译可知:原文本的互文性不仅给文本的理解和翻译增加了困难,同时也给翻译提供了便利,使译者能更深刻地体悟原文本的寓意和深刻内涵。另外,翻译过程中若能充分利用目的语文化和文学作品提供的互文空间,也同样有助于提升译作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中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提出为了确保原文和译文的互文连贯,译者应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目的在于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20.
自译过程就是作者通过视觉刺激提取意象图式,在源语文本辅助下建构译文语篇的过程。自译过程中译者与作者互文语境高度融合使得本源文本得以再现,因翻译导致的信息冗余和流失程度降低,两种文本在语义上的对等度大大提高,互文性与超文性特征更趋明显;作者与译者身份的重合导致译者受到原文本的束缚降低,译者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