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子》一书,虽非专门探讨美学(艺术)思想的著作,但字里行间透射出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艺术)思想,并且其哲学与美学实际上已贯通合一。因此,要对庄子美学思想进行探研,就必须由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入手。老子和庄子开创的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范畴———“道”,可以看作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一块基石。庄子哲学最终要对“道”进行体认,体认的方式乃“唯道集虚”,而这种方式直接通向了审美,形成了他关于美与审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庄子取法于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就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庄子的某些美学思想:其诗在审美对象上,直接取象于大自然;在审美心态上,取法于庄子"心斋""坐忘"的体道观,追求纯粹的心灵上的遨游;在美学风格上,承续了庄子法天贵真、明白纯净的素朴之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  相似文献   

3.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庄子主张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庄子对自由本性有独特的思考:自然本性是美的本源,自觉是主体协调心理而进入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方式,而无为、无己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庄子主张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庄子对自由本性有独特的思考:自然本性是美的本源,自觉是主体协调心理而进入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方式,而无为、无已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哲学上关于真或真实问题的讨论,一般都归属于知识论的范畴。尽管先秦时期的庄子对认知意义上的知是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认为,庄子哲学里完全没有关于真知的思想,只不过庄子所主张的真知并非西方认知意义上的知,而是一种忘知之知的大智慧。在庄子看来,人们若只站在各自有限的角度,把自然万物当成和自我主体相对立的客体来进行区别,而不顾及对象事物本身周流不息的自然情状,那么所形成的观点就只能是有限的。故他认为只有从道的角度来对对象世界进行观照,即以道观之,才能获得忘知之知的真知。  相似文献   

6.
7.
8.
庄子的美学思想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其中"自然"观是其美学思想的主要方面。龚自珍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开拓者,吸纳了庄子"自然"的文艺观,其中"法天贵真"与"淡然无极"对龚自珍的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然乐论在发展我国古代自然音乐观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文章通过分析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天人合一”、“真情自由”美学思想,从而确证了道家自然乐论是中国历史上最合理、最接近人、最接近人民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庄子美学,既是庄子的"美学",又是"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不可大而化之地等同于其哲学,其审美境界亦不可泛化为人生境界。从庄子的哲学到美学,有一个转化与抽绎的过程。"庄子"的美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无目的性、无功利性及直觉体验性等美学共性上,而应当进一步指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庄子的审美境界,在他独特的对"形质"、"功利"、"认知"以至整体的"有"的层层剥离与消解的系统中展开。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和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师郭象都提出了各自的逍遥观。庄子的"无待逍遥"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的逍遥,是一种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自由;郭象的"逍遥"是"适性"的,是一种现实的物性基础上的逍遥,他对庄子的"逍遥观"既有所继承,亦有超越。  相似文献   

12.
庄子认为,作为传播主体的人,受到时间、空间、文化环境、自身认识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传播主体从来都是不自由的。传播主体就像一个带着镣铐的舞者,在种种限制之下,进行着传播活动。庄子认识到了传播活动中的成见,指出对于同一事实,每个人都采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合理的信息加以传播,因此无法表达事实的真相,所谓"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即是说人们由于成见、偏见,而以自我价值为普遍价值,产生纷争。庄子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以明",即去除掉种种偏见,拓宽自己的心灵,客观地、以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观照事物。庄子指出了成见、偏见对于传播活动的影响,指出了是非的标准都是相对的,认为人们应当抛弃偏见、加强沟通,尽量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去观照事物。庄子还提出了"言不尽意"的传播思想,一方面反对拘泥于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又肯定人们能够通过直觉获取某种信息、传播某种情感。庄子还认为传播过程中的"冗余信息"也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3.
道家发展到庄子阶段 ,其研究重点也由自然本体转向了生命本体。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关于个体存在与自由的问题。制度规范与社会秩序的崩溃 ,促成了庄子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庄子认为要求得自由 ,达于逍遥 ,必须抛弃文明与人生所造成的负累 ,与“道”沟通为一。庄子以“道”为理想目标 ,以“文明之灾”、“人生之蔽”为对象物 ,以“逍遥游”的修炼境界为纽带 ,完成了其超越观的理论构架。但由于时代及其自身的局限 ,使这种超越仍不免留有复古、宿命和阿Q式自慰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音乐审美关系与价值关系一样,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协调、融合之中,因此,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协调、融合是构建音乐艺术审美关系的基础。此外,音乐审美客体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而音乐审美客体的内心体验是“不传之道”,是使其产生艺术感染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有两种方法 ,即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先秦老庄道家以“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的哲学的负方法 ,使得道家思想一步步逐渐发展起来 ,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的这种负方法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 ,也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 ,但最终难免彻底滑向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诠释学的方法论,探讨庄子之出入世的精神,并以陈鼓应先生“积极入世”的观点和刘笑敢先生“消极出世”的说法为对照,分析庄子对宇宙与人生的认识意涵,辨析其自由精神和宿命思想,从而以安身立命、理想境界两大主轴,论证庄子之处世观以及庄子精义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7.
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于湖词汲取庄子美学精神,其内涵表现为:对庄子"逍遥游"之旨的追求;于湖词风的旷放傲岸充溢着对主体价值的崇高体认;具有顺应自然、养生怡情的生命意识.庄子的艺术精神造就了张孝祥于湖词独特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8.
《庄子.齐物论》中"彼此是非"一节,历来论者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且由于此段话在文字辩正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遂造成种种误解。该文认为庄子这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谈"彼此是非",因此对此段话作了逐字逐句的考辨,以期形成对它的准确认识。庄子"彼此是非"的思想最出色的运用表现在其生死观上,他并不是一味地将生死等同起来,而是在看到异中之同时,也看到同中之异,其心态和思想十分复杂,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体味人和他所在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音乐审美教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的本质就是审美.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过去,我们更为重视音乐教育的认知功能和德育功能,这两种认识都有悖于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使其更接近它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应用认识论的观点,并根据《声无哀乐论》和《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分析、研究了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审美主体对“认识情境”的选择会导致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审美主体的主导性和创造能力也是音乐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接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