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省20个县(市)农村跨入小康行例江苏省农调队为了反映我省各县(市)的农村小康实现进程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小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65个县(市)1994年农村小康进程测算的结果表明:我省农村小康综合评价得分已达87.7分,距离小康目...  相似文献   

2.
苏北农村奔小康与经济结构转换文/贡凤涛,康长进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徐州、谁阴、盐城、连云港四市)农村社会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小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1994年苏北农村小康得分值为69.7分,其中淮阴市只有62.7...  相似文献   

3.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2005年末常住人口为9248万,居全国第二位;山东也是一个农业大省,2005年农业增加值为1927亿元,居全国首位;山东又是一个农民大省,2005年农村居民为5086万.占总人口的55%。由于山东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所以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任务特别繁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为了科学评价我省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山东省统计局根据国家统计局下发的全国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对山东全省和17个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监测和评估。从监测的结果看,山东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2005年山东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50.1%,也就是说,从2000年开始,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走了一半;恩格尔系数降到39.8%,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开始向更加宽裕的小康迈进。  相似文献   

4.
李晶 《山东统计》2007,(4):21-23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根据全国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对2006年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006年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7.2%.比上年提升7.1个百分点,居省(区)第四位。列山东之前的依次为浙江(68.1%)、江苏(60.1%)、广东(58.3%)。与三省的差距.由上年的13.9、4.2、3.8个百分点,缩小为10.9、2,9、1、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居民小康实现程度分析本文对全国小康目标关键指标逐一进行量化分析,测定1993年的实现程度,筛选出进一步推进小康计划的主要难点。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400元是我国实现小康的主要标志.1993年人均GNP(按照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为2096...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在整个小康实现过程中举足轻重。“十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解决“三农”最迫切的问题,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2005年广东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过半,达53.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继续排在第五位。2005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排位前8名的省(区、市)依此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和福建。一、“十五”期间广东农村全面小康进程情况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广东农村经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是我国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随着2000年的日益临近,人们愈加关注的是:小康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城市和农村的情景又是怎样?为此,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小康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编撰此文,以飨读者。从温饱到小康:我们已走...  相似文献   

8.
实现全面小康.是党的十七大绘制的本世纪头20年的宏伟蓝图。建设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全面小康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四个文明和谐发展.农村全面小康统计监测体系涵盖六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括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9.
一、小康进程的总体分析 截止2000年,包头市小康生活 水平综合测评分值为94.17,即小康 实现程度为94.17%,人民生活水平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目前,已达到 小康标准值的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 均住房使用面积、通公路的行政村比 重、恩格尔系数、成人识字率、人均 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文教娱乐支 出比重、电视机普及率十项指标。仅 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 人均砖混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 日摄入量、城市平均每人拥有铺装道 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村牧 区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旗) 百分比六项指标未达到小康标准,但 已接近小康水平。这表明本世纪初全 市整体平均水平进入小康社会的初级 阶段。我市小康建设成就突出表现 在:  相似文献   

10.
按照党中央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上海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小康”已由奋斗目标迈向现实.参照小康的本质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城市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现将上海城市居民从1980年以来向小康迈进的情况作一表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个宏伟蓝图催人奋进,令人向往。一时间,“小康”成为全国上下十分热门的话题。 其实,早在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等12个部门就提出了全国的小康水平标准,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恩格尔系数等16项指标。国家统计局用综合评分法进行测算,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到2000年,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6%,可以说,全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村奔小康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李百汉到2000年实现小康,是我国既定的奋斗目标。从我国的国情看,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国的绝大多数,所以奔小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最近,笔者参加了由山东省统计局等有关方面组织的对部分农村小康县的检...  相似文献   

13.
一、小康建设,成绩喜人小康建设是统揽整个农村工作的牛鼻子,太原币委、币政府按照“依托城市,建设农村,服务城币,富裕农民”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基本思路,“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梯次推进”,全币上下奋力拼搏,使太原市农村小康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截至1997年,全币累计有66、的县(币、区)、62.65%的乡(镇)、61%的村、80.67%的农业人口达到了小康标准。太原市多数农民由温饱跨入小康,全币农村基本上从温饱型跨进了小康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农村小康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目标进程及差距…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接近国际公认的0.40警戒线和我国的全面小康控制线,即正在接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分界线。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快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小康标准测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克辉 《统计研究》1994,11(2):51-58
对小康标准测算方法的探讨宋克辉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我国到本世纪末要实现的重要战略目标。为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全国和全地区的小康目标和小康目标的实现程度有比较具体的数量概念,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相似文献   

16.
各地区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定了13项反映农村居民生活的指标构成了我国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考察了各省(市、区)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情况.本文还根据各个地区在"最高值"上的隶属度,利用快速聚类法将全国各个省(市、区)划分为6个种类,为在全国范围内有重点地扶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争取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我国农村统计工作随着全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已步入综合配套改革阶段.当前,以建立健全农村统计信息网络为基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了解四川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展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下发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及测评方法,在对2005年四川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测算的基础上,笔者将四川与东部的浙江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省),相邻的重庆市等进行了比较。现状比较据测算,各省市区中,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是浙江省(64.0%),西部地区实现程度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19.9%),四川省实现程度为15.9%,比浙江省低48.1个百分点,比内蒙古自治区低4.0个百分点,也比相邻的重庆市低0.5个百分点。从六大类综合实现程度看,四川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农村资源…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层统计正处在基本建设时期,全国农村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基层统计一套表的发展方兴未艾.当前,农村统计工作重心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试行农村基层统计一套表,进一步抓好农村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农村统计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普遍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小康建设".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以及供给不足的原因,提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