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中流淌着浓重而深致的东方情调,而在这种东方情调的背后,潜伏着贯穿作家创作始终的浓郁而深沉的东方情结。本文力图从分析文本中三位女性人物入手,对张恨水在《啼笑因缘》中流露出的东方情结进行整体性的观照。  相似文献   

2.
盖房“基构”,园林筑建,讲究结构巧妙,钩心斗角,浑然一体。作家写小说,莫不如此,众多的人和事,纷然杂陈,如何使之井然有序,组成“天衣无缝”的艺术品,产生惊心动魄的艺术魁力,精巧的结构是其重要手段。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其代表作《啼笑因缘》情节结构中,既继承了我国优秀的古典章回小说传统艺术,又有自己的独特创新,他为作家构思情节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本文简论《啼笑因缘》结构艺术中的悬念、穿插和照应。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据说,鲁迅的母亲就是张恨水的"小说迷",每逢有张恨水的新书出版,鲁迅一定要买回去给母亲看。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的散文、诗词、游记,共近3000万字,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这样一个才子,生活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也如他的小说作  相似文献   

4.
一《斯人记》在张恨水众多长篇小说创作中是并不特别引人注意的一部,但是从小说的叙事特征角度来看,它呈现出典型的“环境小说”的独特叙事结构形式。所谓“环境小说”,指的是小说的主题与构思重心是环境,而情节与人物都从属于环境。而小说理论意义上的环境指的是“构成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的背景事物和关系”。①同张恨水的其它许多长篇小说一样,《斯人记》也活用了传统的意回小说的形式。如果深入分析一部小说的叙事结构的话,仅仅指出这是一部章回小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章回小说只是各回的标题遵循惯例,采用字数相等的古雅的…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小说的话语与传统因缘有着密切联系。在形式上,张恨水改良了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在描写手法上,注重人物心理和场景的描写;在题材上,描写了市民的生活;在思想上,体现了五四时期的新思想。总之,张恨水小说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既保留了传统小说的精华,又借鉴了西方学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啼笑因缘》成为上世纪30年代上海最畅销的章回体小说与张恨水较强的读者意识是分不开的。面对租界化的上海这一市场,张恨水以读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对鸳鸯蝴蝶派的旧路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别有风味的描写,并通过武侠人物和情节的设置及对纸醉金迷生活的描写两方面赶上了时代的步伐,迎合了上海小市民的口味,从内容上保证了小说热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张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四部小说的探析,阐论张恨水创作思想和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表明恨水的"恨而醒世"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8.
1929年至1939年,张恨水先生承上海《新闻报》严独鹤先生的请求,为《新闻报》副刊《快活林》撰著长篇小说。这就是后来由三友书社用单行本出版的《啼笑因缘》.《啼笑因缘》“是一般社会言情小说”,写的是去北京求学的杭州青年樊家树与天桥卖唱的沈凤喜、侠女关秀姑、官宦小姐何丽娜的恋爱故事,中间穿插了军阀刘国柱穷奢极欲,强占沈凤喜、图谋关秀姑的丑恶行径,以及关寿蜂父女的锄强扶弱的侠义传奇。三十年代,这本书从连载到单行本出版,曾引起当时社会一阵“狂热”,很快成为家弦户诵的读物。“一时文坛竟有‘《啼笑因缘》迷’的口号”。张恨水先生也因此而成  相似文献   

9.
最近,新加坡作家协会为我国湛江师范学院刘海涛教授出版了《叙述策略论》一书。这是继《规律与技法》一书后,新加坡作家协会为刘海涛先生出版的第二本研究小说创作的著作。该书继承了自亚里土多德以来的古典叙事理论的传统,吸收了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有关成果,通过综合的、有机的潜心研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叙事策略理论,特别是小说这种文体的形式分析模式,在我国当代文论研究,特别是叙事学研究中做了有益探索。在各种文学文体中,小说出现最晚,但后者居上,成了文坛上的主流文体。可是小说批评的成就一直难与创…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小说命名形式复杂多样,呈现出复合结构,即由A+B的形式构成:A类指小说的题材或人物、时代、主要情节等等;B类指记、传、外传、志、故事、遗事等多与小说文体、编撰方式或创作观念相关的命名。唐五代小说的命名方式既反映出对唐前小说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体现出唐五代小说文体渐趋独立的进程。唐五代小说的命名受史学传统影响较大,从中也可看出唐五代小说创作与民间传闻的深厚渊源、与唐五代文人生活习尚的密切关系以及唐五代时人好奇的审美心理等等。  相似文献   

11.
面对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过度弘扬所陷入的理论困境,以及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的无度发挥所招致的灾难性后果,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致力于解构作为现代主义深层本质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解构现代主体性的同时,又努力在现代主义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后现代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4.
15.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所导致的“贫困时代”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指示着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切问,体现了海德格尔“反主体形而上学”之思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7.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并不相同。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和民族主义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最初的情感认同过渡到与国家根本属性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现代涵义,呈现出以地域意识为核心、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为表现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三大特征,并形成了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利益认同三个层面的互相叠加、互相包容的语义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