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1927年1月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在职仅三个月,便遽然辞职而去。原因何在?说法有二:一说是“四·一五”国民党右派“清党”,鲁迅提出营救被捕学生,无效,当即愤然辞职,以示抗议。另一说是顾颉刚从厦门大学来中山大学任教,鲁迅不愿与此人合作共事,因此辞职。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觉得这两种说法,虽不无一定道理,但都欠准确,不够全面。为什么第一种说法不准确、不全面呢? 首先,这一说法与鲁迅辞职的日期不合。主张此说者,包括许广平在内,都没有参加过紧急会议,他们都不是这次会议的见证人(许广平当时也尚未与鲁迅同居)。许广平在  相似文献   

2.
16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登陆后所带来的西方观念,冲击了传统思想,动摇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基础,究其原因,它一方面来自于西方异质思想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已开始对自身传统提出质疑与反思,并且已初步具备了接纳外来思想的精神准备。外来思想的影响与对自身文化的质疑与反思的合力,使批判性成为晚明思想的主潮。  相似文献   

3.
厦门时期的鲁迅:穿越学院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到厦门大学的初衷是从事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在厦门他以"学术"释闷.鲁迅在厦门大学期间所感到的寂寞和孤独,不仅仅是因为与许广平分隔两地,还因为他的文化思想与当时的学院文化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和矛盾.通过厦门和广州两个时期的亲身体验,他对当时的学院文化感到严重的失望,这是他后来离开学院派、成为自由撰稿人的主要原因,也是他同左翼作家结盟,开始新的文化斗争历程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夏雨 《华人时刊》2009,(4):64-65
美国的现代演讲与口才事业起步早,水平高,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这次笔者赴美国探亲访友、考察教育之余,同时也得以一窥其门径。在中国,演讲不是艺术表演,而是社会实践,服务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在美国,演讲则主要运用于政治竞选与商务活动。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笔者看到两则新闻——第一条,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学生,自制了高技术含量的火箭模型并发射回收成功。第二条,是杭州的一位航空发烧爱好者,自己打造了一个高规格的模拟驾驶舱。他俩所做之事都离不开"3D打印与建模",笔者在点赞之余不禁懊悔:如果研究生期间自己抽空多研究,或许如今也能动手做些东西。3D打印当时还是一样新事物,笔者出于兴趣,对其做过详细的调研,还设想过在自己研究的化学领域运用这项技术,但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6.
蔡廷锴在福建事变策划过程中曾提出过"拖一二个月"发动事变的主张,这与其"反蒋"政治主旨有关,是蔡廷锴关切福建事变政治命运和发展前途的结果,福建事变迅速败亡的事实证明,蔡廷锴的主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福建事变迅速失败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不能简单指责蔡廷锴个人军事指挥方面的责任。蔡廷锴是福建事变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抗日救国价值观的主导下积极组织领导"联共反蒋抗日"活动,为这一时期爱国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围绕顾颉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观点,费孝通先后提出过两次质疑。第一次质疑是学界所熟知的1939年的争论。这次争论的分歧主要在“民族”的界定标准上:顾颉刚以中华民族为参照对象,更看重主观上的认同意识;费孝通并没有正面讨论中华民族问题,而是立足于西方社会人类学知识,强调不同群体在文化、语言、体质方面的差异性。后来,当费孝通正面讨论中华民族问题时,则接受了顾颉刚的基本观点。第二次质疑是1993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与“古史辨”在思路上存在没有解开的矛盾。这次质疑的关键在于费孝通认定顾颉刚“没有重视一切思想在当时必然有它发生的历史背景”,但事实上,立足于“伪史的出现即是真史的反映”这一观念分析中国古史的“层累造成”,正是顾颉刚考辨古史的特点。所以,第二次质疑更多属于费孝通对顾颉刚古史观念的误解。“古史辨”破坏的是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或前现代叙事,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则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中华民族现代叙事的起点,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解不开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武德九年(625)年六月四日,发生了对唐代历史影响颇大的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究竟是怎样引起的呢?正史将政变发动的原因直接归咎于建成、元吉,而把这次政变中的胜利者李世民所扮演的角色和“周公诛管、蔡”相提并论。千余年来,这似乎成了不刊定论;后人间或对此提出质疑,然苦于史料不足,对其进行全面分析者甚少。读史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对玄武门之变作一全面分析。笔者不敢奢望由此而为定论,只求抛砖引玉而已。  相似文献   

9.
广州港开发较早。唐代广州港,已发展成为第一大港口,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瓷器、香料等大宗商品贸易。随着中国造船术、航海技术的发展,广州与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东南亚各国海上丝路商贸活动十分兴盛。市舶司的设置,建立了与海外更为广泛的联系,广州港口中外商船云集,彰显了唐代广州港商贸的繁荣程度。唐代后期,各国商人聚集广州,蕃坊成为外国商人的居住区。大食、波斯兵围攻广州城,黄巢协助政府平叛,这一事件间接表明广州已成为国际性港口城市,折射的是广州港海路商贸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0.
从《野草》的创作时间 ,结合 192 5 - 192 6年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 ,并吸收借鉴已有的有关鲁迅、许广平爱情生活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野草》是鲁迅用象征笔法记录自己在恋爱过程中思想流动、感情激荡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离不开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引领与统筹作用,尤其是在湾区文化建设方面,广州应大有可为。文章从穗港交流合作的角度,指出了目前广州在引领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发挥机构职能、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做好对港文化交流工作,形成对港的文化影响力;同时借助香港的国际地位扩大广州的影响力,并充分利用粤语增强港人的文化归属感与湾区的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交替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于1917年8月在《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著名演讲中,从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出发,对剥削阶级社会宗教的本质进行了精辟的剖析,第一次明确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并系统阐明美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他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的远见卓识。蔡先生这些进步的教育思想与主张,对当前我国教育的改革,以及批判邪教的本质与危害,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提起“辩证唯物主义”概念时,很自然地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名称表述,几乎没有人对“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本身的表述是否科学提出质疑,本文尝试考察和追问“辩证唯物主义”概念本身是否科学的问题,并求教于同仁们。一、从“唯物主义”概念内涵演变的历程辨析“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熟悉西方哲学史的人都知道,从米利都学派开始的西方唯物主义哲学至今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不过,当时还没有唯物主义这个概念,更没有  相似文献   

14.
<正>即时演讲也被称为即兴演讲,是在主题活动中即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主张的讲话,形成具有感染力的效果。即时演讲的核心是即兴发言,由于时间紧迫,没有太多的准备时间,因此需要我们快速组织语言和临场发挥。这就需要快速打腹稿,根据演讲对象和场合,明确主题与内容,演讲顺序,演讲重点,以当时的人物、事物、景物、物体、情境等作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工作之余,我们这些当媳妇的凑到一块,唠完了各自的心肝宝贝,很自然地就讲起了婆婆。每当这时,我便不再开口。工友小高问我:“小王,看来你婆婆对你挺好,从来没听过你讲婆婆。”我笑笑,仍未开口。我的公公婆婆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我结婚时,公婆的社会职务和家里的经济条件是屈指可数的,可是,却没有迎送的轿车和“摆几桌”的阔绰与热闹。当时,公婆也有老同事老部下在北京、上海,我和爱人商量去旅行结婚。可婆婆说“不好打搅人家,要考虑影响”。结果未能成行。因此,为结婚的事,我曾不止一次地委屈得掉眼泪,心里对婆婆…  相似文献   

16.
曾钰成与培侨中学一起走过了26个春秋的风风雨雨。26年,不是一个小数字了——相比一个人的生命时间,而且是自己真正的黄金岁月。追忆往昔,曾钰成以为最初的选择是付出了代价的,比如每月薪金才600元,比别的中学少一半以上,然而,他也得到了“好处”,比如填简历表时可以很省心:小学、圣保罗·港大、培侨,就这样已经很详实了。简洁,然而绝对不简单。追根溯源,由表及里,包含了一个十足理想主义者的爱国心。1966年,年仅19岁的普*成回到了故乡广州,当时刚从圣保罗书院进入香港大学读大二的膂*成,可谓风华正茂,也正是构画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新媒体革命与“新新文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是指以网络语体创作并首发于网络,适应网络读者需要的文学创作。中国网络文学以1998年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走红两岸三地为诞生标志,至今12年里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也渐入佳境,开始探讨“网络文学学科建设的现实与可能”问题。作为评论者与文学史研究者,现在需要做的是按照“存在即合理”的历史主义原则,对网络文学进行脉络梳理与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8.
1925年3月,东征军底定潮梅后,广州大元帅大本营议决,由东征右翼军总指挥、孙系建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与被击败的陈系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代表,在汕头谈判,取得协议,将潮梅交回陈军驻守,然后回师广州。因此,形成极为难得的孙陈两系粤军妥协的局面。本文旨在阐述此次妥协之原委及其失败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文学评论》一九六一年第三、第四两期先后发表了林庚先生的《山水诗是怎样形成的》和袁行霈先生的《也谈山水诗产生问题》。粽合这两篇文章的共同论点,丰要是:大自然在《诗经》里,只是作为比兴被描写的;山水诗的产生是在宋初。所不同的,主要在于南朝产生山水诗的经济基础和生活基础问题。林先生以为山水诗产生的“条件”,就是南朝的经济发展与水路交通的发达;至于生活基础,在他看来,就是游宦和行旅,而“隐逸正如园林,没有对南朝的山水诗起多少作用”。袁先生的文章对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南朝山水诗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着重针对林先生有  相似文献   

20.
“和律论”之辩答──对蔡、牛二君之相关“文本”李曙明蔡仲德君与牛龙菲君十多年来,对“和律论”(“音心对映论”)提出诸多话难、质疑。现就“比音而乐(le)”,“乐者乐(le)也”两个命题试辩答如下:“比音而乐(le)”之辩答《乐记、乐本》云:凡音之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