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诸葛亮为什么要到隆中隐居,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生活贫困,不可能到地主经济集中的城南、城东去求田问舍,也不会到曹操占领的南阳去躬耕隐居。诸葛亮在隐居隆中10年,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他意志并未消沉。他冷静地分析全国形势,对时局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为了帮助刘备明确政治方向,提出了为后世广为称道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2.
杜甫曾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但是,如今在成都已难寻到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后裔了,那里的丞相祠堂,只不过是一座供后人瞻仰的纪念堂。即便是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和他逝世的陕西勉县,也难觅到他子孙的踪影了。 诸葛亮的后裔,究竟在何处呢? 从杭州出发驱车至兰溪市,沿高隆西行片刻,就可到达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诸葛村。这个民风古朴的村落,居民三千余,却有2700多人姓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目的、隐居的心态和形式,阐明诸葛亮隆中隐居是对中国隐逸文化的一种发展,即从儒道分流逐步走向儒道互补。  相似文献   

4.
苏洁 《社区》2013,(8):57
前不久,我去重庆出差。大学里的同窗好友楚楚在一家当地高档的食府宴请了我,因此我有幸品尝到重庆特有的美食——"诸葛烤鱼"。说起这道美食,还有一个特别的来历。相传三国时期,当时隐居琅琊县的诸葛亮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烤鱼,这种烤鱼其用料和做法与普通的烤鱼多有不同,别具特色。诸葛亮每备家宴时,常邀几位好友共品烤鱼美味。后来,诸葛亮离开隆中,辅佐刘备打天下;一年后,他专程邀几位好友共品烤鱼美味,派人将制作烤鱼的名厨接到身边,负责军中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幼年丧父,由其在袁术帐下供职的叔父诸葛玄辅养成人。诸葛玄被汉帝罢黜后,携眷投奔到其故交荆州牧刘表处。不久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即隐居山林,默然躬耕,据今所知,以后刘表亦未再照顾年轻的诸葛亮。失去父亲、叔父和保护人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现象成因论李明山诸葛亮(181——234)结束南阳的躬耕隐居生活,开始在大江南北驰骋,直到病死五丈原,在短短20多年的政坛生涯中,自我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光彩照人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随着历史的变迁,诸葛亮形象日益高大、伟岸。诸葛亮生前活动区域内,...  相似文献   

7.
正这里讲的是一则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吕布、孙策、刘备等大大小小的军阀各据一方,为了争夺天下,连年混战。诸葛亮原隐居在家乡南阳。他住在茅草房(茅芦)里,埋头读书。下地耕作,不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7,(5):119-121
<正>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国历史》(简称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下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关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己"这段文字(连注释、不含标点)共170余字,该文存在悖史的错误。下面是这段文字:诸葛亮是个很有远见和抱负的人。他读过大量书籍,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深刻见解。为了躲避战乱,他在隆中隐居不出,人称"卧龙先生"。有人向刘备推荐他,并且说必须由刘备亲自去请,否则他不会  相似文献   

9.
苏洁 《社区》2013,(12):57-57
前不久,我去重庆出差。大学里的同窗好友楚楚在一家当地高档的食府宴请了我,因此我有幸品尝到重庆特有的美食一一“诸葛烤鱼”。 说起这道美食,还有一个特别的来历。相传三国时期,当时隐居琅琊县的诸葛亮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烤鱼,这种烤鱼其用料和做法与普通的烤鱼多有不同,别具特色。诸葛亮每备家宴时,常邀几位好友共品烤鱼美味。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论述了有关诸葛亮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流的军事家;二、诸葛亮娶丑妻不是为了政治前途;三、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是真心的而非有所待。  相似文献   

11.
<正>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出师表》一文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由此引出诸葛亮隐居地是南阳或是襄阳之争。这一争论大约已有一千余年,迄今尚无定论。《河南日报》一九八七年八月八日发表了水仲贤先生的《诸葛亮隐居地碑文之我见》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这是诸葛亮隐居南阳说之新见解。对此笔者尚有不同认识,愿提出来与水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2.
宫春科 《中华魂》2014,(24):38-39
唐朝时有个叫卢藏用的人,考中了进士却久久没有安排职务,于是他就到终南山隐居起来,借以博得清高的美名。很快,皇帝就召他去做官了。他把这一方法教给当时住在天台山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却一语道破隐居终南的天机不过是仕宦之捷径罢了。  相似文献   

13.
社会生活中,历史上的诸葛亮不过是普通人。从建安二年(197年)开始,诸葛亮便开始了十年的耕读生活,从事农业劳动之余,诸葛亮读书游学,并同襄阳的亲属和师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躬耕磨砺了他的意志,读书锻造了他的智慧,而通过游学结交名士为师友则为其出山做好了铺垫。婚姻家庭方面,诸葛亮娶丑陋的才女黄氏为妻。他重情重义,严格教育子女。在个人品质上,无论是在作风廉洁还是开诚布公等方面,我们都不难感受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诸葛亮不仅受到了当时百姓们的崇敬,同样也值得今人敬仰学习。  相似文献   

14.
<正> 《诸葛亮隐居处考析》一文,(刊载于《南阳师专》学报1981年第二期)拜读之后,意有未足。觉得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文章一开头就说:“诸葛亮隐居处,素来有两说:一是襄阳隆中,一是南阳卧龙岗。前者的根据是‘隆中对’,后者的根据是‘躬耕于南阳’。前说虽是而流于偏激,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几次隐居鹿门山,每次隐居的感受并不相同,隐逸生活的选择又影响到其对佛理禅意的理解,而认同感的强化激发了他对寺庙僧舍浓厚的兴趣,甚至与方外僧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种心理与现实的交杂互叠进一步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对其诗歌题材、内容和风格的形成均产生了不可忽视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者简介〕诸葛亮(公元一八一年——二三四年),字孔明,东汉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父母死后,随叔父诸葛玄迁居荆州。诸葛玄死后,他就隐居在湖北襄阳隆中,接触杜会实际,接近下层群众,还研读先秦法家著作,对法家先驱管仲尤其佩服。公元二○七年,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仕。从此,他就帮助刘备进行统一中国的事业。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许多世族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文化现象浅论张晓刚,刘霞在我国,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一个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为世代各阶层人们普遍尊崇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已远远超出了他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范围。他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多谋的共名。在诸葛亮...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向往。他之所以选择隐居,主要不是出于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回避,而是由他内在的思想性格所决定的。他是一位彻悟人生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他选择的是一条超功利的审美式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9.
略论刘伯温     
刘基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为官清正廉洁,屡遭打击,后弃官隐居。经朱元璋几请后出山,向朱元璋献奇策,并参与军机要务,多次打败陈友谅,又征服张士诚。并劝朱元璋智除韩林儿,独树一帜,定鼎南京。朱元璋称帝,把他比作诸葛亮。几授相印不受,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刘伯温一生高风亮节,侠骨义风,洁身自爱,后隐居山林,最后被胡惟庸所害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5,(3):123-124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九年级上册《语文》(简称人教版《语文》,下同)中的"南阳"一词注释注错,《隆中对》篇目命错,理应并必须修订。先说"南阳"一词注释注错及其订正。有两处:一是节选于《三国志·诸葛亮传》(简称《亮传》,下同)《出师表》诸葛丞相交代的"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注释为"东汉郡名,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二是《陋室铭》"南阳诸葛庐"中的"南阳"注释为"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这两个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