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民族性"双关文化理论和民族情感,对它的解读有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路:冯友兰的"以理论事"路径,通过"性、习、情"的判别明晰"民族性";张岱年的"中国哲学"路径,以传统"体、用"范畴阐释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庞朴的"文化寻源"路径,借用西方文化学的"发生、阶段、模式"说,从理论上厘清"民族性".学理探究与现实关怀紧密关联,三种不同的解读理路目的一致,即为了"民族自主"的情感重构.  相似文献   

2.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古代起代代相承生活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哈萨克族是一个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以草原文化为依托,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马文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草原文化为依托,以"马文化"为线索,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文化变迁三个不同视角对哈萨克族"黑走马"进行了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也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标识之一."密塔哈"是鄂伦春族妇女给猎手制作的狍头帽子,本文将通过对"密塔哈"特征描述,剖析到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以及"密塔哈"的文化价值以及它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世纪西方文论"两次转折"内在关联的梳理,可以发现对"文"--即形式、结构、符号等文本性因素的关注展示了历史和逻辑的贯通性.这种贯通性源自"文"与"人"的本体论关联,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必然引起"人"与"文"的历史辩证运动.它表明文化研究在深层本质上与文学研究相通,是一种在文化视野的"放眼"中"盯住"文本性的历史修辞学.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化浪潮中,鄂伦春族因为人口很少、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闭塞、狭窄、文化市场小以及文化发展的经济拉动力不大,而不能适应剧烈变化的复杂环境,其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挽救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可能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鄂伦春族"文化保护区".即在鄂伦春自治旗这样的鄂伦春族聚居区内,保留其一定范围的传统"领地",并让生活在其中的鄂伦春人保持其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保留和发展民族文化.我们提议建立的"文化保护区"并非要置现状于不顾,而一味返回到"过去"的状态.它将在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从实际条件出发,吸收国外保留地的相关经验,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因此,它将被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试析20世纪上半叶改土归流与西康建省对"三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岩是康区的一处特有地名.20世纪上半叶,康区发生"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两起重大事件,对三岩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随着印度的崛起,一度弥漫于印度文化中的"大印度教主义"思潮,,期望通过对印度教与佛教关系的重新诠释,来建立印度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此作为"泛亚洲"的文化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宗教、种族、地缘以及国家崛起意识于一体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能否成为当代印度发展的驱动力或是新的障碍,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原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途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人的"天下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单纯 《世界民族》2001,(2):11-20
由于每个民族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经验不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也不同.与西方历史上的公民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多元民族主义相比,中国人在"夷夏之辨"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殊的"天下民族主义".它把文化道德看成民族认同的最高标准,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起着稳定各朝各代的主体族群、维系文化边缘族群与主体族群的亲和力作用,它的"天下"情怀与对世界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认同是中华民族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20多个藏、土、汉族村落,每年农历六月自发举行一次盛大的民间活动--"六月会".它已成为国内外许多从事民俗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等研究的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种奇特的文化事象进行简单的勾勒和浅析.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并延续至今的一些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所形成的"体制锁定",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它使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制度变迁在"路径依赖"的基础上陷入了一种低效率的状态.因此,努力突破当前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所造成的"体制锁定",实现良性的制度变迁,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四川藏区"跳锅庄"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瑾 《中国藏学》2002,(4):79-84
"锅庄"是藏族民间歌舞,它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传统民间歌舞娱乐方式--"跳锅庄"的探析,试图探讨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发展演变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过程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鼎是商周礼器中的代表性器物.在它身上,既凝聚了现实生活的世俗性,又饱含古人的文化想象.本文从其创制入手,通过分析上古文献,阐述商周时代鼎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世俗"二元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格勒 《中国藏学》2002,(3):59-64
"茶马古道"是一条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它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不可低估.它在历史上不仅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为汉、藏以及其他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更加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今天,"茶马古道"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上都是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道,因此它的旅游品牌效应具有不可复制性,拥有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6.
2017年8月8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利川市人民承办的2017年"民体杯"全国髙脚竞速比赛暨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在湖北利川举行.国家民委文宣司卫体处处长张剑辉,湖北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邓汉光,恩施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髙敬佩,中国少数民族体协秘书长陆文梅,利川市长张涛等领导和裏宾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17.
"申遗":传统与地方的全球化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讨论传统与地方这类概念发展的社会史出发,试图理解这些"过去"的隐喻为什么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得以再现和如何再现.全球化本身无法带来同质性的文化却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生产和传统的再创造.如果传统是现代性的对应物或"他者",那么,在当下的语境里,地方必然与全球化互为"他者".所不同的是,地方是"有意识"地与全球化进行互构,它必须通过全球化来显现自我.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申遗"成为这么一种互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徐熳 《中国民族博览》2017,(14):100-101
作为我国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人民在漫长的劳动与生活中凝结了无数智慧,其中萨满仪式"温吉尼"便是赫哲族人民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留下的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本文从赫哲族萨满仪式"温吉尼"的发展状况、历史演变以及演变影响因素三方面出发,对赫哲族"温吉尼"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传承现状,在时间、性质和内容三方面的演变以及两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撒拉族"羊背子"习俗的由来及其使用情况,分析它在制作与使用时的特点,以显示其中隐含的民族性与宗教性,并分析"羊背子"习俗的社会功能,探讨突厥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羊背子"习俗中体现的文化整合现象,以及"羊背子"习俗在撒拉族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后,那善屯"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它包括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择偶方式与婚姻的变化、现代意识的增强等方面."打工族"的出现既是文化变迁的结果,又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