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骨卜辞中的"来"被解释为像麦子之形,是象形字,即"麦"的古字初文,在卜辞中被假借为往来之"来","麦"是为其假借义而造的后起本字,"来"字上面的横画学界多认为是文字学上无意义的羡余符号,即赘笔。本文认为,这一赘笔是具有指示性的符号,与汉字构意有关,它标出了麦子的穗实,指出与其他农作物穗实在外形上的差别,即区别性特征,这体现着人们为同类事物造字构形时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来”和“翌”是卜辞中用来表示将来时间的两个词,二者为近义词,有相似之处。但细分之,二者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即在表示将来时间远近上的不同。通过详细地搜索相关卜辞材料,用数据说明了二者的区别,得出“来”是远指将来某一时间,且主要是指从占卜日起第二旬的期间内;“翌”则是近指将来某一时间,且主要是指从占卜日起的一旬期间内。  相似文献   

3.
同音字或近音字之间的假借,在我国用汉字记载的古籍中是常见的。概括起来,汉字的假借,也不外乎“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这两种假借都是把同音或近音才能相假作为共同遵守的原则,而且往往是两个同音字之问,甲能借作乙用,而乙却不能借作甲用。“本无其字”的假借,是指新词产生了,一时又没有新的书写符号即新字来标记,于是将原有的同音或近音词的字形借来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样使用不方便,于是就另造新字来使之有所区别。也有一直借用而不造新字的。东汉许慎在六书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在这里仅说了“本无其字”的假借,他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108页注解十六,将“璇机”解释为“玉饰的测天仪器”,将“妙尽璇机之正”解释为“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我认为均不妥当,值得商榷。 课本上注“璇”为“玉饰的”,注“机”为“仪器”,显而易见,这仅仅是从文字的角度来处理的,而没有从有声语言的角度来理解,因而是不够科学的。我们认为,根据古音通假的原则,“机”应是“玑”的假借字,而“玑”则是“机”的假借义。“璇玑”是联合词组,不是偏正词组,是北方玄武七宿中斗宿的二星,即天璇与天玑,不是某种仪器。以偏概全,璇、玑二星被用来指代北斗七星,指代玄武七宿,指代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等二十八宿,指代“天文”二字。这是古代汉语常用的借代词格。“妙尽璇机之正”意思是说精通  相似文献   

5.
假借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是“六书”之一,向来被研究语言文字的学者所重视。可是它的定义是什么,学者们却没有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时期,就是如此。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①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②这两家的说法就有些不同。直到今天,仍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不一一列举,只提出几个问题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三、“假借”释义许慎云:“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对许氏这条定义和两个例字,古今学者分歧颇少。虽或有不同之说,但远不如转注之甚。歧纷在乎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而已。主张假借为造字之法的有孙经世等人,主张为用字之法的有戴震、段玉裁等人。其实,这两种观点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因为主张假借为造字之法者,认为“本无其  相似文献   

7.
“假借”作为“六书”之一,历来讨论者不计其数,但迄今为止,依旧歧说纷呈,使人入坠云雾。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个定义本身非常明确,但很多学者对假借的认识却是混乱的。这固然是由于假借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但主要还是由于研究者的分析不够客观、深入。纵观前人对假借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尽管异议迭出,但关键不外是在以下两种关系上纠缠不清:其一,文字之假借与字义之引申,其二,六书之假借与文献之通假。因此,本文主要致力于上面两种关系的讨论,以期能正本清源,辨明是非。文中对段玉裁诸家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主要是为讨论问题的需要,不求系统全面。  相似文献   

8.
通假举隅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曾说:“夫:假借一门,触目皆是,不胜书也。”①假借分为两类,一类是造字时的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是指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为它造字,需要将它形之于书面时,就借另一个现成的字来表示,这就是所谓“本无其事,依声托事,后圣所为济象形、形声、会意、转注之穷,而通其用于不穷者”。②本无其字的假借多为虚词,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相似文献   

9.
假借分两种,一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久长”之“长”假借为“长幼”之“长”,“号令”之“令”假借为“县令”之“令”。本有其字的假借,古籍中存在很多,如“气”与“氟”,“(?)”与“率”。“气”,云气也,“氣”,馈客多米也,经传多借“氣”为“气”,“(?)”先导也,“率”,捕鸟毕也,经传多借“率”为“(?)”。  相似文献   

10.
释“尤”     
通过考释“尤”字的甲骨文形体 ,笔者认为“尤”字“从又”(“又”即手状 ) ,并在“又”字上方的手指处加一短横划。“尤”字中的短横划为指事符号 ,“尤”字属于指事字。“尤”字的字形义指手指上有肉瘤。“尤”的本义为手指上的黑色肉瘤 ,为名词 ,“”为“尤”字的增形孳乳字。“无尤”一词在卜辞和先秦典籍里均用如“无灾异”、“无不利”之义。  相似文献   

11.
近一年来在几种有影响的杂志上刊载了好多篇讨论假借字、古今字、本字的文章,也牵涉到异体字.本文打算谈谈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一、假借字假借字就是同音假借,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也就是许慎讲的“本无其字、依音托事”的假借.例如:“其”本象箕形,但“其雨”、“殷其雷”、“摽有梅,其实七兮”的“其”就不能当簸箕讲,只是同音假借.因为这两个字同音,就借做标音符号了.  相似文献   

12.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论假借 ,主张“通其所不通则为假借” ,即凡假借其双方在意义上是一概不相通不相关的。此论对造字之假借而言是正确的 ,但对用字之假借———通假来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朱氏收列用字之假借 (通假 )实例多与其理论相矛盾 ,而现代许多著名专家不但继承了朱氏的理论而且长期延续着朱氏之矛盾 ,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以朱氏为代表的假借 (通假 )理论应当修正 ,承认通假双方其意义并非一概不相通 ,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  相似文献   

13.
湘潭大学萧艾教授说:“中国文学史应从‘卜辞文学'开始.‘卜辞文学'的确立,将打破中国文学史始于《诗经》的看法,把中国文学史向上推溯六七百年.”近年来,萧艾教授致力于“卜辞”研究.他认为,通过卜辞,可以从侧面去认识商代文学的面貌,某些卜辞之具有文学性质,这无论是从广义或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文学”一词的含义,都是说得过去的.他认定  相似文献   

14.
<正> 古代学者把通假叫做假借,与六书之假借同名,朱骏声说:“夫假借之原有三:有后有正字先无正字之假借……;有本有正字,偶书他字之假借……;有成用已久,习讹不改,废其正字,专用别字之假借…….”①第一种情况指六书的假借,后两种情况指行文中的通假,具有假借之名.近人亦不乏沿袭着,或为区别二者,不得不用“无本字假借”与“有本字假借”、“造字之假借”与“用字之假借”等累赘的区别语.这样的表述,异实同名,除了带来行文的不便和理解的困难以外,更主要的是掩盖了通假与假借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假借质疑     
“假借”是“六书”之一,向来被研究语言文字的学者所重视。可是它的定义是什么,学者们却没有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时期,就是如此。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这两家的说法就有些不同。直到今天,仍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不一一列举,只提出  相似文献   

16.
六书的“假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一表意方式,是用表示另一事物的字形,来表示与之语音相同而在意义上又有其相通之处的此一事物。六书的“假借”,必是形同音同而义近,而音同义同形不同的,都不是六书的“假借”,而是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六书的“假借”,是文字学研究的对象;而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则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问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字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友鼎》之“多友”近年陕西出土的《多友鼎》,以其记载了西周与(犭尹)狁的征伐关系及一些重要的出场人物和地名,受到文物界和史学界的重视。在考证和讨论中,人们对该鼎的主人——“多友”,亦有不同的看法。除了认为是郑桓公这一讲法已被否定以外,同样认为是私名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李学勤认为是“两个字的名‘多友’”,张亚初则谓之“多友多,应该就是……殷代的多氏”,即多为氏,友乃其名。张氏举卜辞多见“妇(女多)”,及“戌多目(贻)执”一辞为其殷代即有多氏  相似文献   

19.
假借是汉字应用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现象.假借关系可以在两对词或更多词之间交叉递相发生.有些汉字之问存在着密切复杂的关联,现今的字词对应关系的格局是经过了两次以上假借关系的发生而最终形成的.如"何"与"荷"、"来"与"麦"两组汉字今天的使用格局.都是经过了两重假借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肺朝百脉"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朝百脉” ,语出《素问·经脉别论》 ,王冰等前人多训释为 :“肺受百脉之朝会”。从情理、文理、医理三方面对此解提出质疑 ,并认为在上古音中“调”与“朝”为定母双声 ,幽、宵韵旁转 ,古音极近 ,具通假之基础 ,更进一步从书证及语境角度证实“朝”乃“调”之假借字 ,“肺朝百脉”即肺调百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