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强化国家认同的理想性动力,国家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结合我国现状和国际环境,我们还需要从四个方面强化国家认同,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战略的强大历史背景,中国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其发展目标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和价值观念。中国梦是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成果。中国梦彰显“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理解中国梦战略的民族文化特色,弘扬“中国精神”,通过多种途径丰富中国梦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反对复古主义与虚无主义,科学地对待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中国梦内涵十分丰富,寓意极为深刻,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要义的中国梦,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愿景,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从而迅速为中国社会各阶层所认同,也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从纵向的历史传承中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从横向的比较中必须吸收“他者”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互容互鉴。中国梦的互文性表明: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的首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美国梦是中国梦的借鉴、补充、修正。世界梦是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和“世界中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交往互动中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的接纳、认可和归属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情感态度。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在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自觉认同。西方文化的渗透、社会流动性增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互联网不良信息加速传播等因素使当代中华文化认同出现危机,从加强教育、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网络导向作用等方面强化中华文化认同,进而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优势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中国梦之所以被人民群众所认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以满足"现实的人"的利益和诉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意蕴。中国梦以保证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为立足之基,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人民共同奋斗为依靠力量,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确保人民群众的期待不落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需要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市场经济活力的契合、需要文化引领下的普遍社会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支持以及需要中国人共有的精神信仰、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诸多思想资源值得传承,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值得挖掘。建议通过继承发展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传承创新系统思想和发扬光大包容精神等措施,以谋求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源泉,中国梦赋予毛泽东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同时,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百姓富民梦和科技强国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必须从多个视角切入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拟从读梦、源梦、溯梦、观梦、追梦五个角度全面解读"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包括中国梦的精神实质、理论渊源、文化传承、全球视野、实践行动五个层面,较为全面地揭示了中国梦的整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其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其本质内涵,生态文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信仰和谐是其重要内容。由其现实性与理想性、民族性与大众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等特征决定,中国梦在增强政治认同、提升精神境界、凝聚信仰人士、激发自然敬畏、引领社会愿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科学、崇高的信仰,中国梦只有遵循认知、接触、认同、归属与践行的信仰生成规律,致力于其理论研究与宣传、经济建设与国际话语权、关注和改善民生、社会公平和正义、尊重劳动和知识等方面的高水平建设,方可将中国梦的现实化推进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北朝音乐系统中,一直有两种文化并行,一种是代表中原正统文化的儒家社会政治文化,另一种则是草原文化。北朝统治者对于中原社会政治文化的继承并没有同步到艺术精神领域。一方面他们以汉化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国家文化形象,另一方面则又保留了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质。具有少数民族特质的音乐文化中的民族性的彰显,正是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其基本内涵,将国家、民族、个人相结合,赋予不同层次的内涵和追求,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第二层次表现在逻辑结构上: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历史、现在、未来的时空坐标中,从历史长河探寻发展的规律,从世界层面来看追求的是和谐、和平、合作、共赢,从国家层面要求处理好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层面强调个体的责任担当。中国梦第三层次体现的是其精神实质,即将中国、世界、人类发展相结合,阐释了中国、世界和人类的关系,将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相结合,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梦的本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诗词创作和诗学理论主张的讨论,这种讨论融入了小说的血脉,成为了小说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红楼梦》所构建的诗学思想体系深受当时所流行的明清诸家诗论的影响。一方面,《红楼梦》对明清诸家诗论的接受与传承,构成了观点鲜明的红楼诗学;另一方面,《红楼梦》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明清诸家诗论进行批评与改造。总的来说,这种接受或批评是客观而辩证的,也是符合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实际的。  相似文献   

14.
国货运动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一场旨在推广国货、以拯救中国民族产业的社会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产品广告也采取了独特的形式,被纳入了民族主义的叙事框架,一方面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则努力建构民族身份认同。而这也成为民族企业及其所有者提升形象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近代西方列强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断抗争与奋斗的历史轨迹,亦即探寻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史,说明反映中华民族共同愿望的中国梦实现之不易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现实性。当代青年学生作为践行中国梦的有生力量,应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思想意识与愿景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理论性、民族性、时代性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素心无奈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的前世身份、现世遭遇及地位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诗人气质,以“情”主生,不以俗事为务;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自我情结,具体表现为既自尊优越、又自卑焦虑。林黛玉虽然已初具近代的自我人格意识,但因与宝玉以共同叛逆仕途经济之道为基础的爱情梦想、人生定位无法实现,最终被种种无形的关系和氛围挤压而致毁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梦,而是有着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二维愿景的复合梦.民族复兴愿景是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对近代民族屈辱感的深刻反思.人民幸福愿景既符合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有着鲜明的“立体感”,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梦的全貌,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多面聚焦方能做到立体呈现。其中,在时间层面上,中国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又面临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现实,也昭示着无限美好的未来;在主体层面上,中国梦既是属于民族、国家的大梦,又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小梦;在空间层面上,一方面,中国梦需要世界,包括世界环境、世界经验与世界力量;另一方面,世界也需要中国梦继续传递正能量,包括中国继续向其输送发展动力、与其共享发展成果以及向其提供发展灵感。中国梦呈现出的是和平之梦、和谐之梦、发展之梦的形象。中国梦带给世界的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之福,也是世界人民之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