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与西方小说相比,中国古典小说预叙极为发达,这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首先,远古时期,巫史不分,这造成史传对以预叙形式出现的占卜等神秘文化的大量叙写,而史传是孕育小说的母体,自然古典小说就继承了史传的这种叙述传统,而以这些神秘文化作为预叙方式。其次,“兴”这一审美思维的导引起启功能,也导致古典小说出现了包括入话、楔子在内的各种预叙形式而古典小说评论家所谓的“弄引法”、“将雪见霰,将雨闻雷”、“隔年下种”、“草蛇灰线”等与预叙有关的手法,也与“兴”密切相关。再次,作者的文化视野,造成他们对种种预叙方式的偏爱。最后,为满足读者的结果期待意识,古典小说以副标题或回目来预叙;作者又巧妙地利用读者的这种审美心理以制造悬疑,于是章回小说每回结尾出现了预叙的俗套,在情节惊险处也经常出现预叙。 相似文献
2.
《史记》预叙(预言叙述)乃扬弃《左传》而来,采用两种方法:神秘预叙和理性预叙。《左传》预叙时,将二者结合,围绕各类历史事件展开;《史记》则将二者分开,用于单个人物传记。但《史记》预叙又有所变化:神秘预叙主要用相术、异象、观气等方法;理性预叙则通过人物行为的描述,展示其性格,与其结局相合,体现性格即命运的规律。经司马迁改革,后代叙述模式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3.
4.
赵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6):97-100
《红楼梦》的预叙叙事,与传统的宗教文化、诗歌文化、民俗文化、曲艺文化关联紧密。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悬念,彰显了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5.
汪树东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6):50-55
新世纪以来,叶广芩比较专注于生态小说的创作,《老虎大福》等小说广有影响。叶广芩具有自觉而鲜明的生态意识,并身体力行着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他的小说不但彻底揭露了现代人对野生动物的残害,而且讴歌了野生动物的高贵与庄严。但是,小说所宣扬的回归自然是以牺牲文化为代价的,对人而言则是可悲的沦落和返祖。 相似文献
6.
代娜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叶广芩和张爱玲两位作家都善于从女性的角度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在她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都带有自身及自己家族的影子,以女性作家的视角关注历史和文化,女性性别的独特性,致使她们更多的关注女性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经验,注重在作品中传达女性的精神需求,并有其区别于男性文化语言的独特性,渗透出鲜明的女性色彩。 相似文献
7.
满族作家叶广芩在其京味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传统女性形象。有独断专权的大家长:舅太太、瓜尔佳母亲和惠生老太太,有封建文化的“守护者”:舅姨太太、二格格和莫姜。作家对前者虽然给予了一定的理解,对她们身上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痼弊进行了犀利的批判,而对后者在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寄予了深切的理解与同情。 相似文献
8.
代娜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0-105
本论文主要从家世与文学的背景和对没落家族文化的批判与眷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叶广芩与张爱玲两位女作家虽然出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其家族小说都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对贵族生活的批判与眷恋。叶广芩通过对落魄贵族心理变化的描写来剖析人性,富于历史感和真实性;张爱玲主要通过描绘人物的特性来展现小说的主题,突出人性的邪恶与扭曲,富于苍凉感,故事大多属于虚构,在虚构的故事中揭示人性,表现虚无。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汉魏六朝时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图谶,因与道教文化形态类似而为道教所融摄。特别是具有鲜明道教色彩的地理博物小说,在内容上大量采纳纬书,仿拟纬书的叙事体例,并将道教圣域图谶化和符箓化。六朝之后,谶纬遭到禁止,但并没有消亡,而是发展为轨革卦影等形式的民间方术,并大量出现于笔记小说中,形成一种展现术技神奇、宣扬天命思想的小说文体。至明清时期,这类故事继续以笔记小说形态呈现,同时图谶思维开始内化为一种小说的结构艺术,丰富了古代小说的预叙手法,完成了从原始巫术到艺术审美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11.
鲁正凤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54-56
写作学界对概叙与细叙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对其概念的认识和运用仍处于模糊甚至混乱状态。本文着重从概叙与细叙的语词、分类标准、定义及其与略叙、详叙的联系与区别几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曹广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158-162
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和英语京剧研究是一个美国翻译界学者比较感兴趣的领域。美国京剧译者非常重视京剧翻译的演出维度,在尊重京剧风味传译的基础上,给予译者较大的自由,对于其中涉及文化差异之处,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允许译者进行替换和再创造,以演出为主要目的,务必使译文具有可表演性、可说性和可唱性。美国译者魏莉莎甚至组织排演了自己英译的京剧剧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要求和客观现实来审视英美京剧译者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和英语京剧实践,对国内的京剧翻译工作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可从中吸取一些教训,以走出国外京剧英译和英语京剧的迷宫。 相似文献
13.
满族作家叶广芩以其独特的家世背景和生命体验为故事底本,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满清京旗贵胄生活的家族小说,塑造了一批极具古典文化意义的贵族形象,鲜明呈现出对于中国贵族及其文化拥有的历史反思与价值重识。值得重视的是,作家努力于中国传统精英文化在满清时代的整体观照,试图提炼、整合、熔铸出中国开始现代性阶段以来一直被有意排斥否弃的贵族精神,并从满族独特的审美视点出发,对贵族精神加以艺术的镂雕与情感的润色,使其别具一种风神韵致。 相似文献
14.
张宏梁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76-80
新编京剧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话剧舞台的改革创新推动的.蒙太奇手法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已非个别现象,而且闪现出多种形式,使新编京剧增添了时空切换和形象拓展上的自由度,焕发出新的审美气息.对于新编京剧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仍然需要以积极的态度给予支持.当然,蒙太奇手法在新编京剧中毕竟只是辅助手段,京剧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所独有的特长,以它特有的唱做念打来与影视抗衡. 相似文献
15.
胡丽心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113-115
京剧服装色彩以其极强的个性特点,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本文试从京剧服装色彩的程式化、象征寓意性和装饰性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京剧的服饰色彩不仅以其装饰性特点令欣赏者赏心悦目,获得极大的视觉美感,同时也以其程式化和象征性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6-63
转叙是违反常规的越界叙述艺术。转叙肆意践踏叙述层的界限,打破传统叙事的和谐性和连贯性,并以此来检验、质疑和反思文学自身的边界。从其哲学立足点来看,转叙是语言哲学在文学园地留下的投影,也是后现代思想孕育出的叙述形式。它与生俱来地拥有一种反思姿态——对语言、符号和媒介生成机制的反思。这种反思和颠覆精神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转化为一股强劲的革故鼎新之力,引领了审美趋势的转变。转叙亦成为当代作家寻求陌生化效果且富有创造力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7.
叙录在徽州家谱文献资源的揭示方面起着较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能够深度揭示馆藏徽谱资源;其二,全面地展示一谱文献的体例与内容;其三,充分地揭示徽州家谱文献的具体价值。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有欠缺,叙录性的研究成果较为稀少。因此,进行徽谱文献的叙录研究,既有开展的必要,也有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袁指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87-91
在阿马尔那时代,埃及的叙巴属国保持着半独立半依附的地位.埃及采取了迫使属国宣誓效忠和扣留属国人质的政策对叙巴属国进行约束,创建了派驻官员的行政监督体系.被纳入帝国轨道的叙巴属国,对埃及负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埃及在叙巴的统治以间接统治为特征,具有能降低统治成本的优点和不稳定性的先天缺陷. 相似文献
19.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36-141
叶广芩在她的秦岭生态文学作品中,以理性的姿态关注着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在哲学内涵上,展现出儒家的成己成物与道家的虚静、坐忘以及民间丰富多元的信仰。在叙事章法和描写方式上,从古典文学中的志怪传奇取藻敷彩,并活用了古典诗歌的对仗结构,也吸收了笔记体与对话体的风格,拓展了作品的想象与审美空间,以其坚实的生态伦理立场参与和推进了民族心理与生态文学的现代建构,为在生态文学这一外来概念中塑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心理与品格的作品,恢复传统文化的魅力,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沙赛红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5):50-52
为了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适时有效地推进京剧进课堂,对京剧的教学内容进行最优化的合理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教学内容素材选择、教学内容最优化组合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把握京剧进课堂的教学目标、紧扣学生特点,层层递进又融会贯通。教师对于三者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其更好地把握课堂,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对京剧艺术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