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养老群体,有效把握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需求是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对915名农村留守老人的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尊、老有所为四个心理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揭示其心理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2.
老龄化、城镇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如何让这些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宝鸡地区464位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分析,针对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与困境,提出了构建与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全方位、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人空巢率迅速上升,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重视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有着重大的时代价值,为现实所必须。但是,由于农村家庭精神养老功能弱化,空巢老人精神自养不足,农村社区精神养老供给缺乏,精神养老政策法规缺位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严重不足。倡导养敬并重的孝道伦理、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提升老人精神自养能力、健全多元养老机制、完善养老法规制度、推动城镇化建设与养老事业协同发展,是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会化养老是我国农村发展的趋势,农村需要照顾空巢老人、失能老人、贫困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来化解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通过对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如何取长补短,发挥个人、家庭成员和社会在农村养老资源上的合理分配,实行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把居家养老、公益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地统一起来,促使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养老,建立起福利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也是当今农村社会养老发展的一种合理趋势。  相似文献   

5.
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社会支持体系逐步瓦解、老人自我供养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亟须重构。在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重构过程中,政府勇担责任,既是有效应对老龄化浪潮的现实需要,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应有之义。在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重构与运行中,政府不仅应承担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顶层设计、组织管理、财政投入及监管等方面的责任,更应采取多种举措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完善农村老人养老保障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法律法规维护老人合法权益,加大财政投入,补齐养老基础设施等各类短板。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严峻的养老形势,家庭养老中对儿子养老的预期有所下降,相对而言,女儿养老在实践中的工具性意义不断提升,日益成为实现老人生活照顾和情感支持、满足老人需求的重要渠道。但传统的嫁娶式婚姻形态和从夫居婚居模式降低了女儿养老的可能性,村规民约对女儿养老也产生重要的反推作用。给予女儿养老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还需要在观念变革和村规民约的修订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农村养老中最大的难题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需要积极探索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新路径。以江西省X贫困县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为案例,研究政府、养老机构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下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工作的推进,结果表明:协同治理是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的有效路径,其关键在于各治理主体在政府引导下进行资源、技术及制度的协同协作,从而提高治理能力,最终实现经济、健康和社会三方面赋能。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农村社会,传统的养老支持明显弱化,政府的福利支持比较匮乏,这就使得目前农村养老面临一系列危机。危机的化解不仅需要发挥传统养老的支持作用,更要发挥政府在农村老人社会福利供给中的职能作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老人社会福利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新农合、新农保和五保供养制度,将老人补助项目与家庭发展政策相结合,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探索土地养老的可行性,整合政府福利支持与非制度化养老资源,以满足农村老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显。文章列举了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与精神安慰等方面的困境,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危机的成因,并对如何整合我国农村的村庄、家庭和个人的养老资源,应对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湖南省特别是农村已进入老龄化的行列,并呈现出数量大速度快、地区不均衡、家庭功能弱化等特点。目前,湖南农村养老主要形式包括家庭养老、五保供养、社会养老,其养老保障也存在着养老资金不足、医疗保健匮乏、社会服务滞后、精神生活单调、法规落实欠缺等问题。针对现实情况,我们提出相应对策:拓展多元融资渠道,老有所养;建立新型医疗体系,老有所医;增加老人社会参与,老有所为;注重农村精神慰籍,老有所乐;加大政府关注力度,老有所保。  相似文献   

11.
农地流转实现的关键在于转出方的转出意愿,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研究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对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地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湖北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关注了农地养老依赖以及个体生命周期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一方面基于对农地养老的依赖,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受到了抑制,但另一方面基于生命周期的约束,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却逐渐提高。对农地养老功能的依赖是影响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根本原因,农村老人对农地养老的依赖程度与其转出农地的意愿呈反比;而生命周期是影响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村老人年龄的增长,其转出农地的意愿逐渐增加。另外,生命周期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其对农地养老依赖的消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海南省)中的237位农村空巢老人进行分析,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呈现总体有效需求不足、对居家医疗服务需求强烈、对居家生活照料服务和居家心理慰藉服务需求较弱等特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农村土地出租或承包收入、社会保障状况、子女情况、老年人孤独感等因素会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基于此,提出重点保障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医疗服务供给、以农村空巢老人中的困难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注重居家养老服务的流动性、转变传统养老观念等措施,以促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外出务工农民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调查了121位农村老人,总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不同模式下,农村老人所面临的不同养老问题。在农民个体向城市流动的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主要以情感关怀不足的为主;在家庭化流动模式下,留守老人承担家庭看护、孙辈照料与家务劳动等任务,存在严重的身体与心理负担,面临严重的生活照料缺失问题。而对子女的牺牲精神则遮蔽了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在举家迁移模式中,随迁老人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异地养老存在严重的城市参与不足和乡村依恋问题,随迁老人生活满意度不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不同流动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需采取类别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11年中国老龄人口健康状况调查(CLHLS)数据,在描述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特征和养老现状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福利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个体特征层面上看,年龄较大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的和自己(或配偶)有房屋的这几类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更容易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从家庭特征上看,留守老人家庭收入越高、地位越高、子女数量越少越倾向于正规化养老模式,家庭出现过迁徙比没有出现过迁徙的农村留守老人更热衷于非正规化养老模式;从社会福利层面上看,所住社区有组织活动和没有参与医疗保险的留守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进入了老龄化的 2 1世纪 ,占全国老龄人口 75 %的农村如何养老已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大问题。分析农村现有养老的利弊 ,目前宜采取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即对农村老人和准老人以互助家庭养老方式为主、青壮劳力以参加社会养老保障为主的主动型养老方式 ,方适合中国农村的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功能逐渐弱化。陕西农村家庭养老整体质量不高,存在老人健康状况欠佳、家庭养老经济负担过重,老人精神生活贫乏、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等问题。必须建立经济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精神生活保障体系,和完善补充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农村地区存在人口老龄化日渐凸显、城乡发展不断失衡、农村社会化养老扶持较弱、养老服务相关主体权责不明晰、供需不均衡和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且在纵向层级上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薄弱。虽然国家相关政策强调应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工作,但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公共服务因缺乏畅通的进入渠道、清晰的权责分工而导致多元化的供给受到阻碍,服务单一,缺乏“自下而上”的决策与反馈,难以满足农村老人对养老的多样化需求,管理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为此,迫切需要研究县乡村三级养老公共服务的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18.
农村老人作为当前农地经营的重要主体,其转出农地的意愿将对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对湖北省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形势下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农地保障依赖与养老阶段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较高,在有承包地的农村老人中,47.4%的愿意转出农地。回归结果显示,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受到其对农地保障依赖及其所处养老阶段的影响。对农地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依赖程度较低的农村老人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处于自养阶段的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最低,其次是处于半自养阶段的农村老人,而处于他养阶段的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最高,也即农村老人的自养程度越低,他养程度越高,其越愿意转出农地,反之亦然。另外,农地保障依赖与农村老人所处的养老阶段相关,处于不同养老阶段的农村老人对农地保障的依赖程度不同,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与农村非留守老人养老的比较显示,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并没有像已有的研究结论揭示的那样严重。研究结论的差别源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已有的研究结论多是子女外出务工前与外出务工后农村老人养老状况比较的结果。这一研究方法因无法剔除时间因素的作用,可能夸大了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老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对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初步分析和探讨了农村老人的养老方式及观念变迁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区域比较。研究发现,“养儿防老”已变得难以为继,多数老人在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自我养老,“土地养老”在部分农村地区较为盛行,但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较为盛行自我养老,中部地区盛行家庭养老,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盛行土地养老。究其原因,可从土地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三个面向对其作出解释。为顺应当前中国农村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的发展变化,从可能性、必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四个层面提出了农业养老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