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张抗抗的知青文学创作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青题材贯穿了张抗抗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她以其不断深入的人性反思,直面知青那一代人起伏动荡的心灵的复杂层面,从而使她的作品具备了直逼人性底层的深度。她的这种持续写作也从侧面说明了知青题材仍然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线索,许多知青运动所引发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回答。  相似文献   

2.
张抗抗作为北大荒知青文学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以挖掘人性弱点、分析人物心理方面见长,尤其是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充满了强烈的内省意识,不仅是对之前北大荒知青文学创作在人性崇高及社会批判方面的超越,也为之后的同类文学创作在人性的挖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再读简.奥斯丁的作品,以奥斯丁笔下人物所经历的形形色色的尴尬场景为例,从全新角度揭示奥斯丁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她对人性的洞察。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戏谑的、私人化的语言表达,富有逻辑、哲思的智者精神世界,创作出了一系列值得多维度品鉴的文学作品.王小波的作品大多以知青经历作为创作土壤,但是他作品中展现的精神质地又不仅仅局限于人们常识下对知青文学精神内涵的认知,超出了知青文学中常有的压抑苦闷与迷茫反思的命题,他用其有限的创作塑造了无限的思维空间,向人们展现了其特有的自我"精神家园".《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知青文学这一母题下呈现独特影像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论王安忆作品对人性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应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王安忆的作品经历了从人物自我情感的展示上升到人性价值的审视这一过程。她通过性爱这一生命现象和女性生存价值的思索揭示人性的真谛。领悟王安忆营造的人性世界才能理解王安忆作品的真义  相似文献   

6.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以温情来叙事,并以人性善为核心,对冲知青年代传递给人的膨胀的压抑感。他秉持人性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在文本中调和了知青内心世界的主体性与时代需求。这一叙事风格是梁晓声对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军垦文化记忆和想象的一种表现方式。他温情叙事的美学选择以现实为立足点,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和温馨的讽刺,使其知青小说成为温暖现实主义文学的标杆之作。  相似文献   

7.
毕淑敏是当代文坛上实力与个性并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深深镌刻上了她人生经历的烙印,无论是最初的戍边,还是后来的从医,她从始至终怀有一颗对世事的"医者仁心",所以问世的作品都受到了文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赞扬。在戍守昆仑的军旅生涯中,毕淑敏强烈地感受到生命是孤独而又丰富的,完成了关于"人性"的书写;在悬壶济世的医者生涯中,凭借着医生沉着冷静的头脑和治病救人的"仁心",毕淑敏完成了关于"医者"的书写;在救赎灵魂的心理医生的生涯中,毕淑敏又通过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生命自始至终的不懈关怀完成了关于"心理"的书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毕淑敏以作家和医生的双重身份表现出的一颗"医者仁心",以及她所赋予我们的审视当今社会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初期,较多作家描写"母爱"都显得较为"理智",张承志却热衷于歌颂母亲。张承志作品中的"母亲"语义是极为丰富的,主要包括血缘关系的母亲、"拟制血缘关系"的母亲、草原女性、草原人民、普泛化的母亲等。这既与他的知青经历有关,也与他的审美期许有关。普泛化的"母爱"及"母亲——人民"创作主题的生成,使得张承志的"母爱"书写拓展为底层崇拜。这推动了他对于个体局限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丁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浓浓的"庄园情结".在她的作品中,庄园是故事开始的地方,是天真烂漫的爱情田野,是追逐名利的场所.在分析作家作品中这种"庄园情结"的同时,探究了"庄园情结"形成的原因."庄园情结"和小说家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出身于牧师家庭,生活于乡村小镇的奥斯丁,不可能摆脱其生活圈子以及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她的作品也难免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1 张抗抗的文学创作,以小说见长。昔日引起轰动的《爱的权利》、《淡淡的晨雾》、《夏》、《北极光》等作品已牢固地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坛的应有地位。近来她的长篇佳作《隐形伴侣》亦是出手不凡。然而在抗抗的文学历程中,散文则是她辛勤劳作的另一面。说来也有意思,抗抗的文学道路是先在散文上“歪打正着”,另辟蹊径的。由于初期的小说作品屡投不中而使张抗抗转向散文创作。不久便有《大森林的主人》刊于《文汇报》。冰天雪地的农场生活,孕育出“原始状态”的《林中日记》,这便是抗抗散文创作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些属于随笔、练笔性充满抒情痕迹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曾有论者将鲁迅的"故事新编"和李碧华的"故事新编"予以比较论述,认为李的作品在语言风格和对于人性、世界的犀利透视上和鲁迅有所相似。然而,李碧华毕竟是置身于现代社会一个大都会的作家,她的文学观也深深地印上了那个社会与城市的烙印。所以,金钱、权力成为了她笔下常见的诱惑之物,很多的对于人性真诚度的怀疑也在笔下流露出来。现代的思想借古代故事的躯壳来表现,让很多读者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作者以《青蛇》的创作特色为切入点,分析香港言情小说作家李碧华"故事新编"小说的创作特色,揭示李碧华的言情小说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作品基本上围绕着人终究是臣服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展开的,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的命运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其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人性真相的揭示与还原.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真相是人跳不出饮食男女的圈子,摆脱不了情欲的支配,由于情欲的盲目性而必须忍受永恒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流言》是张爱玲早期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渗透着强烈的审美现代性,这源于她深厚的中西文化根基,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就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主张,她的作品从女性视角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凡人俗事,从"那些不相干的事"中获得人生所谓的"生趣",表现复杂多变的人性境域,从而丰富了现代都市散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铁凝小说的独特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凝依靠自己独特的发现和理解,构筑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空间。她的小说中充满独特的意味。她对人生的尴尬状态以厦人性中隐秘之处的挖掘,是属于潮流之外的个体思考,她对人性的独到理解以及出色的艺术表现拉近了其作品与经典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汤汤金牛河》是作者知青生活的记录,作品采取连环式结构,具有散文化的特征,塑造了牛汉国、姜阿翠、麻大哥、黄书记、大老李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透露出人性的丰富,延续了沈从文的抒情诗性传统,力图写出艰难时代中的人情人性。  相似文献   

16.
论张抗抗作品主体意识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抗抗的文学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初。在这三个阶段,体现在作品中的主体意识也有所不同。本文按照三个阶段,结合该时期的作品,对主要文学形象进行详细解读,对张抗抗作品主体意识的流变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抗抗是新时期文坛上走在前列的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不少作品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同样《情爱画廊》这部长篇,作者更是通过对现代爱情和婚姻的阐释,表达了其自由、自主、自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日夜书》以白马湖茶场的知青生活和当下社会的生活两部分构成,作者通过对"知青时代"、"后知青时代"两个阶段人物生活的描写,用唯美的笔触为自己记忆深处的朋友做了画像式的素描,如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充满诗意。这是一部记录、感悟两代人的怅惘、幸福和苦难的作品。其鲜活又厚重,读来引人深思、感慨万千。作品里,我们不但可以抚摸到韩少功这一代人的心脏的温度,还能深深体味到他们留在当下社会的背影,他们的思想在感染着这个时代和生活中的人们。这部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9.
作家张抗抗的中篇小说《非红》,讲述的是朱小玲青年时代参加革命的一段人生经历。作品中朱女士的原型,说是作者的母亲。小说寄托了女主人公对革命烈士贾起怀念与内疚的复杂心绪。 贾起是一九四三年被国民党通缉的共产党员,当时他冒着生命危险陪同女友朱小玲回家乡取盘缠以便一同奔赴抗日前线。途中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开始之后,在整个中国社会,阶级性替代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文革"结束之后的几年间,一大批作家通过作品揭示了国人尤其是少年儿童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人性的异化与扭曲,演绎了被阶级浸染后的血缘亲情.尤其是"知青作家"在其创作中所抹不去的"文革"记忆和精神创伤,更是深深印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