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字本位”与对外汉字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处于口语课、语法课的附属地位,"随文识字"基本没有体现汉字教学的特点和汉字教学的规律,制约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为了解决汉字难学的问题,学术界出现了关于"本位论"的大讨论,而"字本位"则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种理论.本文对"字本位"理论以及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需要沟通.其中就有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沟通需要坦诚.同时更需要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3.
“权利本位”理念下的教师专业自主权特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不仅是一个价值范畴,还是一个关系范畴,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享有和行使状况受权利、义务、权力三者关系的影响。"权利本位"理念下的教师专业自主权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合性、权利与权利的平等性和权利对权力的优先性。随着"权利本位"理念在我国的兴起和提倡,教师专业自主权会从应有权利和法律权利走向实有权利,落实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成为教师实实在在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与我国游戏改革方向相左,西方国家近年来更多地开始强调成人参与并指导幼儿游戏,“游戏本位学习”(play-based learning)理念应运而生。它所传达的是将游戏作为幼儿学习途径、载体,但又不破坏游戏自主性的一种学习理念和方式,肯定游戏对于儿童的价值,但同时强调儿童的游戏不能仅靠自己探索,更须借助与成人的社会互动而获得发展,教师指导应在儿童自主的方向上,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基于“游戏本位学习”理念,结合自然观察法,指出我国目前自主游戏指导中存在游戏和学习“两极论”、淡化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局限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等问题,以期“游戏本位学习”理念对目前我国游戏改革从“高控式”极端走向“放任式”极端提供些许现实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法基本原则含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的根本准则及具有一定宣示价值的特别规则中。公平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原则。近、现代民法价值取向的特征分别是安定性和妥当性 ,它们的主要价值取向都是公平和秩序。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民法本位未变 ,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 ,称其为民为本位 ,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 ,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 ,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院校培训模式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乃至削弱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需求。要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以本土化和个性化为发展方向,努力构建适应地方教育发展特征的区域本位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面对国家质量转型、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对职业整合能力的需求,从业者提升职业素养已显得极为重要。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主体,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质量观,不仅是促进自身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然而,当前对于中小学教师“能力本位”继续教育质量观的内涵与养成路径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或难以消解其模糊界定。基于此,梳理中小学教师典型的继续教育质量观,深度解读中小学教师“能力本位”继续教育的内涵和表征,继而基于“能力本位”的增值性质量观,通过以能力增值为评价标准、以提高质量为保障标准等实践路径,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个人品质和能力,就不失为贯彻“能力本位”继续教育质量观的核心要义及重要举措,也可为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提供智识支持。  相似文献   

8.
当代价值观研究中提出的“能力本位论”和与之商榷的“社会本位论”都有“论题价值” ,也不乏有启发性的思想 ,但是二者在总体上逻辑不周延、理论有偏颇 ,在实践上不可行 ,因而难以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在对理论依据和现实趋势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探讨了关于确立“社会价值观核心理念”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提出了把“发展”作为我国当代价值观之“本位” ,认为“发展本位”能够将“能力本位”和“社会本位”二者的合理内核兼容于一身 ,是一个能正确反映我国当代社会及其社会成员现实要求和演进趋势的价值观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9.
"字本位"理论强调加强学生的"字"意识,是语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一条全新的思路,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了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字本位"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运用"字本位"理论指导对外汉字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个体本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一种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个体本位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存在,是集体本位逐步发展的产物。个体本位就是从个体自身出发,肯定个体的存在、尊重个体的地位、实现个体的需求、维护个体的利益的一种价值本位理念。  相似文献   

11.
公共管理存在着政府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公共管理内在的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等特质,决定了必须超越政府本位理念,树立社会本位理念.在政府管理中,应渗透“人本、责任、服务“与“参与、互动、合作“的精神,推动政府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形成完整的公共管理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兰州市E中学施行的学校本位教学视导模式的深入观察,全方位了解学校本位教学视导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以兰州市一所薄弱学校为研究场域,通过课堂观察的方式,全面了解学校为提高办学质量所开展的“学案分组教学法”,及进行学校本位化视导模式的具体运作状态。在兰州市E中学开展学校本位教学视导模式的过程中,学校校长与某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教授专家参与视导过程。主要采取校长主导,专家参与的合作视导方式,对兰州市E中学初中二年级屈老师数学课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观察与记录。实施以学校为本位的合作视导方式,目的在于发现兰州市E中学进行“学案分组教学法”中的具体教学问题,通过大学与中学的合作,开展学校本位视导模式,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增强教学有效性,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一、新视角,寻找低年级语文教学新的突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杜威所表达的"由于民主和现代社会的出现,我们不可能明确地预言20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开创者——黎锦熙在其代表作《新著国语文法》中创建"句本位"并始终坚持"句本位","句本位"语法体系不仅符合教学语法的种种特质,而且在汉语教学语法学史上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被我们推崇为经典教学语法。  相似文献   

15.
“人格本位”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在我国是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提出的 ,当时是针对中小学“应试教育”而言的 ,是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改革以及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域 ,已由原先的仅仅是基础教育大大地拓宽为整个大教育。关于素质的涵义 ,随其作用的扩大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 ,已由其原指先天性的生理条件 ,发展延伸为先天与后天的结合 ,而经过拓展了的涵义是指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即人的素质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是针对人的思考和行动能力而言的 ,通常对于素质的理解涉及三…  相似文献   

16.
◎聚焦:精读一则案例 作为经验介绍,某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在《大力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从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入手,推进四项校本教研制度,其中一项是教学反思制。内容节录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存在着一个令人诧异的教育学误解:卢梭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者。卢梭其实并不是以儿童本性为基础来阐述他的教育学说的;他提出的“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一种观念假设,他理想中的教育也并不是以此作为追寻的目标,“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为批判卢梭所反对的社会而服务的:他理想中的教育实质上只是为知识分子处于统治地位的集权政治服务的。总之,他不仅不是一个个人本位论者,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者,是为知识分子专制进行辩护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8.
从能力本位出发的项目教学法是利用一个典型的工作过程为背景,针对学生一次就业岗位和二次晋升岗位的知识、能力目标设计教学项目和项目内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沟通与合作。在项目实施手段设计上力求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使学生全员参与、关注,成为教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标志着我国教师培养价值取向由伦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基 于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目标是培养“五会型教师”;为了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设计与之相匹配和适应的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由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理念和培养教师素养等几大板块课程所组成。教师 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应当做到:确立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制定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案,设计模块化的课程结 构,实行必修与选修结合的选课制度,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供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我国因病或非因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退职的人员被社保制度边缘化的现状,有必要设立病残津贴制度。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病残津贴制度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保制度的改革轨迹,应从病残津贴的界定、覆盖范围、资格条件和待遇给付等四个方面,建立我国的病残津贴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