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个案研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此书时,在归化和异化策略间转换,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异国情调,译者对中西文化的领悟力令人赞叹。本文从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展现了在东西方双重文化影响下,译者的翻译总是处在两种文化意识的博弈中,试图在两者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有效地传播东方文化,又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喜爱。在这两种文化意识影响下,对原著和原作者的责任、对目的语读者的责任以及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成为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举例考察林氏《浮生六记》英译本对原文文化元素的处理,希望能为强调翻译这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以及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曹丽莉;王凌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03-205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文拟从林译《浮生六记》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其中的运用,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林译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5.
张冰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9-11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符际、跨时空的活动,其涉及的主体范围较为广泛.鉴于汉语文化负载词语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无法诠释的现象,以《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及其在两个英译本中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对文化负载词语进行分类,探索《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及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福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86-88
学术界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呈现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相结合、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但研究视角相对粗糙、研究方法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7.
胡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7-94
《京华烟云》作为我国20世纪初的一部优秀小说,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其成就虽不及《红楼梦》,但堪称是家族叙事小说中的杰作。《京华烟云》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叙事手法、语言表达及所传达出的悲剧意蕴等方面对《红楼梦》都有所借鉴并在主题上有所深化。因此,关于《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借鉴与继承的研究,其意义不仅涉及小说影响史研究范畴,更对文学创作及艺术风格研究具有极大借鉴意义,其中蕴含很多值得挖掘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杨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0-41
《玉合记》源自唐传奇《柳氏传》中的韩柳故事,是明代中晚期传奇“文词派”作家梅鼎祚的代表作品。《玉合记》的问世具有非凡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从中可以看出,明代理学思想盛行,对女性“贞节观”的高度重视;明代传奇文学创作中叙事艺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顺应时代潮流加入传奇创作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译者惯习”理论体现了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学视野,其主要探讨特定社会语境如何塑造译者知识与个性以及形成的知识总和如何影响翻译活动。目前,“译者惯习”研究发展迅速,但相关研究在其结构化影响的对象和方式上仍没有达成共识,也缺乏实证对比研究。通过分析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可以发现,译者惯习的结构化功能存在于原文本选择、翻译策略、译文的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并对翻译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展现了在东西方双重文化影响下,译者的翻译总是处在两种文化意识的博弈中,试图在两者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有效地传播东方文化,又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喜爱。在这两种文化意识影响下,对原著和原作者的责任、对目的语读者的责任以及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成为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举例考察林氏《浮生六记》英译本对原文文化元素的处理,希望能为强调翻译这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以及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胡明贵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8):154-157
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定武,这种定武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就像基因一样遗传延续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或族群中显现出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自适自慰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理定武作用绵延不断,对他们的性情及心态也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文化塑形功效。因此分析老庄思想对《浮生六记》的作者及其爱人和林语堂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心理定武作用的个案.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原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I.A.Richards的“细读”理论,分析了《浮生六记》原文的字、词、句和篇章结构特点,并针对文化专有项的讨论,揭示林语堂翻译的政治经济学,论证文学翻译‘似’与‘半’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4.
陈骁文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1):90-93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此论将译文置于与原文平等互补的地位,译者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张扬了译者的个性。《静夜思》三种译本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译作,拓宽视野。从这一角度来说,解构主义翻译观是突破了传统的。 相似文献
15.
沈忱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7-81
《古韵》是凌叔华取材其童年生活的自传性作品,小说的写作是在跨文化语境中完成的。中英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仅促成了《古韵》的写作,该书后来在英国的出版和走红的过程,也无不是异质文化相互吸引、相互诉求所产生的结果。作者在文本策略上也显示了其对西方趣味的主动迎合,作品中对女性问题的批评和思考也受到了异质文化背景影响。这些都反映了作者游走在异质文化间而想要表述自我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6.
游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208-211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林语堂选择翻译《浮生六记》是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浮生六记》译文是林语堂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等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产物,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及适应性选择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英译《浮生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见解深刻独到的翻译论文——《论翻译》里。首先就其论文中阐述的翻译思想本身进行评介,然后以最见其翻译功底的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为基本素材来分析林语堂是如何把他的翻译思想成功地应用于翻译实践的。 相似文献
18.
刘华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8-120,124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引入文化身份研究方法,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身份构建。以其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行为为个案分析,研究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文化身份研究为全面客观评价林语堂及其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使西方人了解到了一对中国夫妇恬淡而可爱的生活。此书的译成是早于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出现的实践性的跨文化交际成果,该成果源于译者独特的价值观和翻译观,且无论从其交际内容、交际层次还是交际作用上来分析,该译本都可谓是实践性跨文化交际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刘福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
在<浮生六记>英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十分注重使用异化策略,力求真实传达源语文化.但是,系统抽样结果显示,在对文本中的修辞手段进行处理时, 林先生的翻译却是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这一现象并非林先生主观所能控制,而是由翻译的本质决定的,是翻译规律作用于翻译过程的结果.对此,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可以做出合理而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