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北京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的研究主要围绕燕文化和玉皇庙文化展开,并对贯穿两种文化的遗迹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从中发现,燕文化贯穿春秋战国始终,而玉皇庙文化仅存在于战国时期。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和研究,不仅可以对东周时期的历史有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将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召公封燕及其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燕国历史和燕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根据大量考古资料,主要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一大批青铜器铭文的发现,结合史籍的有关记载,特别是北京琉璃河考古发掘的成果,可以确定,西周燕国的建立是在商代子姓燕国的基础上建立的,西周燕国的历史始于召公奭之封,地点在北京琉璃河董家林古城,时间在公元前1042年.召公封燕的确定对燕国历史和燕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黑石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甸子乡小黑石沟村,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大遗址。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赤峰市宁城县博物馆编著的《小黑石沟考古发掘报告》,近期在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小黑石沟考古发掘报告》一书,以宁城县小黑石沟历年考古资料为主,加上历年来征集和采集的实物资料,对这一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夏家店上层文化做了详细介绍和总结。全书分4章、共76万字、300余幅图。这是近年来我国考古界发表的一部内容丰富的研究中国古代北方草原青铜文明的考古学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所发现的魏晋北朝时期遗迹不多,相关的考古学研究也比较薄弱,未形成综合系统性的研究,以致在考古发掘和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偏颇。基于此种情况,从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概况入手,对魏晋北朝时期的墓葬以及宗教遗迹进行简要梳理,并且将遗址遗迹的形制特征和出土器物情况做出总结,希望能够为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横贯甘肃省境内,在其沿线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的考古发掘资料,将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的具体线路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对这些线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相关遗迹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奈良国立文化财产研究所(简称奈文研),是日本全国唯一的国立不动文化财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古代遗址、建筑结构和园林庭院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研究所还负责对以上文化财产实施保护和利用,借以对人们进行日本历史的教育。奈良国立文化财产研究所创立于1952年(昭和27年),位于日本奈良市春日野町,本馆占地8860平方米,建筑面积2720平方米,场地总面积6721平方米。研究所隶属于日本文部省文化厅,下设平城(奈良皇)宫遗迹发掘调查部、飞鸟藤原宫遗迹发掘调查部、历史研究室、主要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的古建筑研究室、培训指导地方专业人员的考古工作中心、展示考古文物文物的气鸟历史博物馆和一个用以支持这些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普及  相似文献   

7.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巫山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的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专家分析,这一带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然而最近十多年来,在巫山发掘的东周楚墓在数量上多于同一时期的巴墓,对巫山地区东周楚墓墓葬的形制、随葬赛物及组合等进行研究,可以对该地区东周时期楚文化的西进及巴楚文化的交流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九江市文物工作者经过文物普查和考古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古文化遗址达二、三百处;发掘了一批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资料。本文就此作一概述,籍以为九江市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铜岭矿冶遗址  相似文献   

9.
长春园遗址的考古发掘,较为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宫门区、澹怀堂区和含经堂区的各种遗址和遗迹,大到殿堂楼阁的基址,小到花盆树坑的遗存,是历年来圆明三园中考古发掘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成果最为显著的一次,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最为重要和直观的资料。在对已发掘的长春园遗址进行研究时,尽可能地结合与利用保存至今的文献和图像资料,从而进一步明确遗址的时空存在。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境内生活着义渠、乌氏等北方少数民族,统称“西戎”,因而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文物主要以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风格鲜明的动物纹北方系青铜器为主。秦汉时期,固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出土文物的文化风貌与中原一致。文章从考古资料探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固原地域文化的变迁,认为地理环境和政治意识形态是此阶段该地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玉皇庙文化是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分布于冀北山地一带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属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段迄今发现的晚期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性遗存。玉皇庙文化命名的形成是一部该文化发现与研究史,因与族属认识相杂糅,其间经历了反复曲折。族属问题一直是该文化的热点问题,结合时空位置定位和文化来源等认识来看,该文化位于桑干河谷邻近的西区当系代戎部族的遗存。代戎是以狄人为主体融合了众多来源不同的人群形成的一个新的部族,人群构成及其变化过程都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位于燕山腹地的东区族称一时还难以确指,这里很有可能是代戎与山戎并存、代戎逐渐取代山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鄂东地区出土的有完整发展序列的春秋中晚期楚器的型式分析,以及与邻近地区同时期出土器物的比较,认为鄂东地区沿麻城、黄冈一线在春秋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典型楚文化特征一致,即该地区在春秋中晚期为楚国的坤舆。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可以看出,鄂东地区在春秋中晚期为楚国东部边境,是楚国与其东邻诸国争战的前沿;目前发现的鄂东地区麻城、黄冈一线的春秋中晚期遗存与楚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作为史书的春秋有泛称、专称之别,既可指各诸侯国史,又特指流传至今的鲁国史《春秋》,同时又存在其他形式的春秋类文著。这些现象表明当时春秋类文体的复杂性。《春秋》、《左氏春秋》、《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相关文献文体初步勾勒出先秦时期春秋类文体演变之轨迹,即由单纯记录历史事件的结果发展到记载历史事件过程,重视历史因果关系的探寻;从记载诸国军政大事到专门记录个人言行事迹;由重视史实的载录发展到对形上理论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殷周人神关系之演进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周人神关系问题是历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史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认识方面的许多分歧皆与此相关.本文以殷墟甲骨文为据,论证了殷代的神本文化及其主要特征,指出在殷代及其先的神本文化条件下,不可能产生高于神或与神并肩而立的"英雄";接着论述了自殷末、西周到春秋中期的文化特征,这一阶段应是由神本向人本的转变时期;中国人本文化是春秋中期之后确立的,并考察了中国人本文化的特点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指出了研究本题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晏子春秋》作为一部反映晏婴生平事迹的文学作品,对于书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采用了多角度立体的方式,对于同一个人物能够选取多个材料来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得人物的形象丰满而富有感染力。本文从《晏子春秋》的结构入手,通过具体篇目的分析,论述了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采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钟离国史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离古国,文献有记载但仅只言片语,不成系统。近来钟离国君墓的发现使人们对于钟离国史产生浓厚兴趣。本文将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对钟离国缘起、地望、氏出及其春秋时期的有关史事进行辨正考察、综合研究,提出钟离古国灭亡不晚于春秋中期、钟离君柏墓葬可能要早到春秋中前期的新认识,并就《左传》和《史记》中几处有关钟离地望的记载,重新做了推定。  相似文献   

17.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近年来,随着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的不断出现,不仅向世人充分展示了红山文化丰富的内涵,而且对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红山文化、探讨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也提供了宝贵资料。红山文化玉器是我国史前时期一个独立的玉器系统,是红山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红山文化玉器认识与研究的状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将有助于我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展开,进而解决红山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解决的是年代学问题 ,因此 ,当时讨论的考古文化只涉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北京等地区 ,山东不在其列。但从历史学角度看 ,山东古文化实与夏商周王朝关系密切。在夏王朝时期 ,其主要的附属方国穷、寒浞等均在山东。商王朝时期 ,商王南庚、阳甲曾都于奄 ,据考证 ,当时的奄就在山东兖州、滕州一带。据甲骨文记载 ,商末帝辛时曾“征夷方” ,结合青铜器铭文可知其具体路线为兖州———新泰———青州———潍坊。西周时期 ,山东有许多重要封国 ,齐国、鲁国之外 ,还有纪国、莱国、滕国等等。到了春秋时期 ,各地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开始疏远 ,但山东地区的诸侯国则仍与王室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源远流长的长江三峡文化,是我国诸多优秀地域文化中的佼佼者之一。它不仅有现代水电文化和大坝工程文化,而且也有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的早期历史文化,如洪荒时期的旧石器文化、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上古时期的早期巴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等等,都有十分精彩的内容,影响颇大,无不受到人们的赞叹和重视,同新建的三峡水库大坝一样,将永远存在长江三峡文化的宝库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析了《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巫术宗教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又与时代的主流文化及意识观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及内涵。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左传》记录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