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考察与"看"有关的常用词演变研究,"看"在先秦文献出现较少,而"视""见""观"等使用较多,且在现代的发展中义项不断增加。"看"虽然出现较晚,但是构词能力不断增强。"见""视""观""看"等常用词的相同义项之间的互相侵占、影响,共同构成新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2.
"深喉"在美国英语中本指一种性行为,并用于美国电影名;后来指水门事件里的"告密者"。汉语借入这个词,指熟知内情者、举报人等。本文指出这个词词义的发展演变是换喻和隐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解释了它在汉语中广泛使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软"和"硬"是一对反义词,在义项、构词等方面呈现出对称性和不对称性。从词典的义项来看,"软"和"硬"的义项都在不断增加和细化。"软"的义项在近年增加得更加明显和迅速。从标记理论来看,"硬"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频率大于"软",被认为是无标记项。但是按照现今的语言事实,"软"的使用频率和分布范围并不比"硬"小。"软"和"硬"没有哪一个是明显的无标记项。语言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方位标“里”、“内”、“中”的历时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方位标"里"、"内"、"中"的用法功能是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方位标"里"、"内"、"中"使用的纠结现象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时演变特征;造成"×里"、"×内"、"×中"使用上纠结的原因,语体和文体的影响只是外在的因素,其内在的因素是受到了与人类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认知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明富 《东方论坛》2013,(4):104-109
古代涉"建筑"义动词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等作用,古代涉"建筑"义动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之中。到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主要有"建"、"造"、"盖"、"建造"、"搭建"等。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大数据分析,分别从古今语义发展、句法搭配异同、语用以及认知角度对"程度"与"水平"的搭配差异与动态分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语义发展线索的梳理发现"水平"表示知识、文化、能力等高低的意义是后起的,在近代以前这一意义都用"程度"来表达。通过句法分析"水平"与"程度"搭配项的重合、交叉与互斥情况,在表示"在某一方面达到高度"这一含义时,"水平"的使用频率更高、使用范围也更广。从语用角度来说,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水平"可以带有感情色彩,而"程度"无此用法。通过共时与历时的两相比较,"水平"与"程度"之间存在竞争,从"水平"表示知识、文化、能力等的高低这一意义出现至今,二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水平"在此竞争中之所以逐渐占据上风是由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所促动的。  相似文献   

7.
语言中存在的同义词,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范围上存在着差异,它们的区别使用也仅靠母语的语感,因此对外汉语中留学生的误用情况很普遍.就误用较普遍的一组汉英对应同义词"美丽"、"漂亮"与"beautiful"、"pretty",以<人民日报>和近现代英文版小说为自然语料进行随机检索、计量统计和对比分析,既对"美丽"、"漂亮"进行汉语内部的横向对比,又同"beautiful"、"pretty"进行汉英纵向对比,通过辨析它们充当不同句子成分的频率和与不同类型名词的搭配使用等,找出它们的内在区别和联系,为对外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找出一种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六合区坚持聚焦高质量发展,以基层统战实践创新和能力提升为着力点,持续探索和发挥园区留学归国人员的智力和资源优势,全力画好"同心圆"扩大"朋友圈",助推产业质效提升。坚持"一盘棋":高位推动增强基层统战凝聚力加强政治引领,提升认同感。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等,推广使用"学习强国"app,强化理论铸魂;组织开展红色教育、主题观影等活动,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论述"考"皇考"显考"的意义来源、词义发展及使用情况时,兼及古代文化常识在古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文”及相关术语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这一术语在训诂实践中存在着"同名异实"、"异名同实"的现象,在使用过程中也常常与"互文"、"变文"、"连文"等有关术语混用纠葛.这些都应当加以规范、限定,以顺应训诂学科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来"和come,"去"和go在词性、词义、句法和搭配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对"来"和"去"、come和go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来"和"去"、come和go的使用,既涉及实际空间距离的理解,又涉及心理空间距离的理解.故在实际运用中,既不能把"来"和"去"、come和go绝对地对立起来;也不能把"来"和come、"去"和go简单地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水货"一词迅速被人们所熟悉和使用。其词义最初表示通过水路走私的货物,发展到后来表示一切非正常渠道销售的货物,再发展为表示劣质商品,在现代商品市场中,"水货"又表示平行进口货。通过对"水货"词义演变的考释,可以看出词义在演变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历史原因、词典规范作用的影响,普通话词汇系统在对方言词语的吸收过程中应吸收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普通话词汇系统中欠缺而方言词义明确、语言形式符合使用者审美要求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也罢"有两种用法,一是单用,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有"也就算了""也行"的意思;一是两个或多个隔开配对使用,表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如此。考察"也罢"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情况,并讨论"也罢"虚化的过程与动因、"也罢"与"也好"的关系、"也罢"的语法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到底"在现代汉语中有三个副词义项,但其最初用作动宾短语,释义为"到达底部"。为探究"到底"由短语语法化为副词的动因与机制,从历时角度对"到底"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表明:动宾短语"到底"在韵律制约、句法位置改变、主观性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唐代发展出表"毕竟"义的评注副词用法和表"究竟"义的疑问副词用法;宋代时,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到底"又进一步发展出表"最终"义的时间副词用法;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上升,副词"到底"在清代发展成熟,完成语法化。  相似文献   

15.
人类左、右的分工很早就有,一般的都是右手有利,从左、右引申出的相关意义也是"左贬右尊",但在汉语中为何"左前右后",是否违背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文章从左、右的汉字结构,语言使用中"右"、"左"的引申含义及左手和右手在使用过程中的差异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左前右后"的原因,指出汉语中的"左前右后"并没有违背人类语言的认知性原则--首位原则.  相似文献   

16.
"反唇相稽"与"反唇相讥"是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出现的意义上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词语。二者的语义和用法基本相似,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差异。具体的语言环境、"类推造词"的心理与"重新理解"的机制是"反唇相讥"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两词使用混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先秦以来,"饴糖"类语义场在数量、使用范围、词义引申、搭配组合等方面有很大发展。"饴糖"类语义场主要呈现出复音化、词义引申类同化、成员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并受语音、语义和社会三个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典"、"典当"、"倚当"、"质"等这些中国古代存在的民事法律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存在一定的交叉.也有很大的区别.从中国法制史的角度,对这些民事法律行为关系予以梳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各种民事法律行为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东北与各地之间的交流的不断加深以及东北节目在全国的热播,东北的一些方言词走出了东北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也得到了传播使用,形成了"东北方言热"。东北方言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着特殊的发展历程,这让东北方言形成了风趣幽默、节奏感强等特点。本文将以东北方言程副词中的"贼"字为例,分析其意义的变迁及其具体使用情况,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东北方言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雾霾"是近年汉语中出现的新词语,中日和日中辞典中都没有相对应的日语表达方式。通过搜索中日文相同内容的新闻报道可以知道,"雾霾"在日语中有三种表达方式,分别是"濃霧"、"煙霧"和"スモッグ"。其中"濃霧"不能独立使用,必须和"大気汚染"等修饰或限定成分同时使用,才能表示"雾霾";"煙霧"和"スモッグ"可以独立表示"雾霾",不过"煙霧"的使用频率远低于"スモッ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