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杜荀鹤年谱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诗人,其《唐风集》尚无人校注与编年,其生平事迹亦存在诸多疑问,尚未完全解决。本文将杜荀鹤的生平与杜诗的写作时间、地点结合起来加以系统的考辨,有助于《唐风集》的研究和整理。  相似文献   

2.
清代顾彩所著《容美纪游》是一部反映容美土司地理山川、风土民情诗文并茂的旅游日记,但有关土家先民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均有涉及,实际为一部价值较高的地方历史文化典籍。李书诚先生在湖北省馆藏抄本序中即云:“此稿虽游记体,而于容美兵刑礼乐制度,甄述綦详,足备掌故。至轶闻琐记,亦足资劝诫”。新近湖北人民出版社以独特的视觉,为弘扬地方历史文化,推出了吴柏森教授的《容美纪游》校注本(清·顾彩著,《容美纪游》,吴柏森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以下简称《校注》),确实是一件有利学术和社会的事情。通览《校注》全书,给…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人们反思致用的产物。晚唐是一个反思的时代,咏史诗就是这个时代反思精神最突出和敏感的结晶。晚唐咏史诗注重现实关怀,其情绪不像怀古诗那样伤感,而趋于冷静。诗人或探寻历史规律以印证现实、或寻找历史与现实间的悖谬启人思考、或在规律之外去叩问那偶然之于命运的莫测。虽有如此种种创作心态,然与怀古诗所表现出来的怀疑人生、怀疑价值意义的倾向不同,晚唐咏史诗中充满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亦可谓“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相似文献   

4.
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唐代玄奘原著,季羡林等整理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1989、1995年重印。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高僧。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是他从印度归国后,应唐太宗的要求而撰述的一部名著。在这部书中,玄奘根据他...  相似文献   

5.
评薛瑞生《乐章集校注》黄炽(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柳永终其一生并未给历史留下斧声烛影之谜,人们却为他争论了1000年,褒贬不一。为这样一位颇具特殊性的人物的作品作校注笺证,诚非易事,这需要勇气、胆识,更需要功力和负责精神。西北大学教授薛瑞生不畏险...  相似文献   

6.
晚唐咏史诗的取材与当时社会背景、审美风尚、诗人心态等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在晚唐倾覆衰颓的社会背景下,晚唐诗人的矛盾心态造成了他们偏重悲剧美的审美情趣,进而在咏史诗选材上也偏重"悲剧性",并从中反思历史、伤悼今时,把对史实的熔铸与意义的提炼结合得空前完美。  相似文献   

7.
晚唐杂文,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归根到底,不过是晚唐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社会矛盾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所以研究晚唐杂文,不得不首先研究它们的作者,研究他们和时代的关系。清人章学诚说得好:“不知古人之世,不可遽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妄论其文也。”  相似文献   

8.
从唐末至今 ,论者对晚唐诗大多持否定态度。反思这种带有明显历史惯性的批评现象 ,不难发现 ,不是晚唐诗缺乏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而是其出现的异于此前诗坛的人生哲学、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艺术思维和艺术风格 ,不仅使那些视文学为伦理、政治奴婢的封建文学观念批评者难以认同 ,也使那些对思想文化史发展缺乏认识和分析的批评者 ,难以理解出现在晚唐诗中的种种变化 ,因而导致千余年来的批评失误  相似文献   

9.
王彦坤所撰《路史校注》校勘参检六家版本,或择善而从,或新出己意,皆力求详尽精审;注释有源必溯、求真求切,疏通文义怡然博洽。《路史校注》的出版是彪炳古籍整理史册的大事,不仅填补了相关校注的空白,还为当今的文史研究者在利用《路史》时提供了上佳的校注本。  相似文献   

10.
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方回对"晚唐体"了解颇为深刻,他厘清了"晚唐体"的发展脉络,细致剖析了"晚唐体"兴盛的主要原因和创作技法,使南宋以来对"晚唐体"的混乱认识逐步趋于统一,在"晚唐体"接受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中后期的诗人马之骏,在当今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无人提及,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其实他在当时颇有诗名,并同竟陵派的钟惺互为诗酒之友.其留有诗文集<妙远堂集>四十卷.后人曾于清代重刻其诗歌选集<妙远堂诗钞>五卷,收马氏诗800余首.  相似文献   

12.
在《西游记》研究中,《朴通事谚解》常被引用来证明《西游记》在元末已经基本定型。文章认为这个证据要大打折扣。刊印于1677年的《朴通事谚解》的祖本虽成书于元末,但它作为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却经历了明清两代的修改,这些修改反映了汉语以及汉语背后的时代社会的变迁,它包含了元代同时又加进去了明清两代的东西。因而不能把它作为纯粹的元代文本加以引证。与《朴通事谚解》比较,今存的元代和明代前期描叙唐僧取经的杂剧和美术作品,故事都要稚拙得多,令人怀疑《朴通事谚解》对《西游记》平话的叙述可能经过了明清人的改动和增益。  相似文献   

13.
元代在唐诗接受史上上承宋金,下启明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王维作为盛唐诗歌大家,在元代的研究接受是很有限 的,主要集中在《瀛奎律髓》及《唐音》等选本著作之中,元代对王维诗的接受从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呈现出一个递进发展的过 程。研究元代前期的王维接受情况,对于明确元代在整个王维接受史上的地位,以及唐诗在元代的接受情况,推动王维研究与 唐诗研究的向前迈进,都是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14.
《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重要的民俗典籍 ,它的作者与注者都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与文化条件。作者、注者对公元 6世纪南北民俗的记述 ,为我们保存了当时中国岁时民俗的真实面貌。本书自南朝著作完成之后 ,流传于隋、唐、宋时代 ,元初已经亡佚。明人重新辑佚成书 ,清代有多种刻本传世。  相似文献   

15.
古代赋的兴起、繁荣、发展及现代辞赋的创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喜爱《花间集》由来已久,晚年更为其作了评点。曾有学者批评汤显祖的评点"内容极为贫乏",窃以为不够恰当,事实上汤显祖的评点覆盖面相当广:在内容方面,不仅阐发了花间艳词的情感内涵,而且揭示了花间词丰富的内容,以事实证明"词为艳科"之说是片面的;在艺术方面,对花间词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多角度探索,选择了词境与诗境、词境与画境相比较的批评视角;在词史方面,探讨了花间词的艺术渊源,也探讨了花间词对宋词乃至元明曲的影响。鉴于汤显祖在文坛的地位和评点本身的质量,他的评点不仅扩大了《花间集》的影响,推进了词学及诗词曲研究,而且为我们探讨他的戏曲创作道路、创作特色及其成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汉唐时期,史书数量和门类增多,史学范围逐步拓展,图书分类问题就凸显出来。史部成为独立的部类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从汉代的《别录》、《七略》到魏晋的《中经新簿》、《晋元帝四部书目》,从南朝的《七志》、《七录》到唐代的《隋书·经籍志》,史部逐步从其他图书门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类。这反映了史部书目在目录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重视,体现出史学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的趋势。文章试图从对汉唐目录学经典著作的阐述,分析这一时期史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8.
发达的明代出版业造就了无数名人,汤显祖就是其中之一。汤显祖的一生与明代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繁荣的出版业带来了家族丰厚的藏书,使汤显祖早期慧根得以开发;蓬勃兴起的印刷业,使汤显祖一时间文名远播,为后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汤显祖,也丰富了中国文化史的内容;汤显祖为人写序、整理文献、校订《册府元龟》、重修《宋史》、点评并出版《花间集》等大量的编纂活动,都与出版事业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杜甫书法论     
杜甫在唐代艺术史上以诗歌著名 ,其涉及书法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把握唐代书法史。他从褚遂良、薛稷书法出发提出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观点 ,实际就是对唐代开元以前书法史的概括 ,他在诗歌中吟咏的张旭草书、李潮八分书以及他所反对的崇尚肥厚的风气都反映出开元间书法状况 ,由此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书法创作楷、隶、行草兼工 ,整体以意行之 ,赞赏古而雄壮的风格 ,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 ,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 ,从其诗歌中还可看出他的书法创作观无疑也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20.
《厨院新池记》系唐大历五年余杭天柱观处士李玄卿所作。宋、清两朝皆避讳“玄”字,将作者改作“李元卿”。今据《文苑英华》、元至大年间旧钞本《洞霄图志》等相关史料,考证《厨院新池记》确系李玄卿所作。明《八代文钞》“李华说”,《全唐文》“李勉说”,今人“李幼卿说”都是不正确的。版本学、避讳学对于文献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