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哲》2021,(3):124-128+254
唐代小说开始出现有意使用虚构手法的现象。其虚构手法可分成两类:第一种是为了将故事情节趣味化的虚构手法,第二种是作者将心中所思所想具象化而使用的虚构手法。唐代小说可区分为三类:一是继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作品,二是盛行于中唐时期以男女恋爱为主题的小说作品,三是汇整于中后唐时期的一系列小说、笔记作品。裴铏《传奇》大体属于第三类,是以展现诗才、史才、议论之才为目的而编写的,它所运用的是单纯的第一类虚构手法。《传奇》采用了不少六朝小说、笔记等作品中的情节,但对其内容表示否定的态度,同时又对唐代第二类传奇小说表示一半肯定、一半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3.
元小说的写作技巧展示了小说的创作过程,探求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元小说的创作手段出发,来分析莱辛在《金色笔记》中所使用的元小说技巧。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叙述者不能与作者相等同;同时,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以及人物又往往与作者有着某种关联,有可能通过它们出现不同形式的作者自我虚构,形成为独特的艺术虚构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探讨其小说中作者与作品、叙述者与作者、作者的自我形象与作者自身的关系,以及以作者名义出现的叙述者在作品中的修辞意味,作品中实现作者自我虚构的不同表现等。  相似文献   

5.
张学松 《中州学刊》2006,14(6):178-181
韦庄名诗《秦妇吟》具有小说化的特征。一是它的虚构性,诗篇在历史背景真实的情况下虚构了人物、情节和环境;二是它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虚实相间的叙事艺术。其小说化的手法又是为表现其“志”和“情”服务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秦妇吟》可谓第一篇小说化长诗,它的出现与文体互渗、中国小说的成熟———唐传奇的繁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感情是欲望性的,它显示了"五四"新文化的性爱解放性质。但是"五四"的人性观、爱情观也包含了"灵"的成分,它不可避免地要对欲望进行限制。对欲望的解放与压抑的倾向在"五四"两性关系小说中扭结在一起,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爱情心理与观念就突出展示了这两种线索的矛盾性,这篇作品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对"五四"时期"灵肉一致"的人性观、爱情观的一种拷问与质疑。  相似文献   

7.
8.
9.
郝敬 《兰州学刊》2011,(1):108-114
文章选取成书时间与《史通》相近和稍后的《史记索隐》与《史记正义》,将其置于《隋志》和《新唐志》之间,对其引书中与“小说”相关的22种书予以重点考察,然后结合刘知几对采“小说”入史的态度,探讨分析了唐人所持的“小说”观念:以“道”为核心判断标准,外围概念随不同时期或不同史家对表达之“技”的认可程度而存在动态增减。这种以阐述“小道”为核心的“小说”观念,经由《汉志》《隋志》《旧唐志》《新唐志》直到《四库全书总目》,始终是史家著录小说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夏伟  夏中义 《东南学术》2011,(6):258-272
围绕《阿Q正传》这一鲁迅学案至今值得争议,因为这部小说的思想意蕴暨叙事魅力同样迷人。能从阿Q读出"思想家言"的智者当属珍贵,若进而从阿Q读出"小说家言",即读出鲁迅注入阿Q造型的思想是被小说化的,这就更经得起咀嚼。这亟需了解两条艺术规律:一是作家的初始动机对创作全程未必具决定性;二是小说的思想基因对作品不应具限定性。  相似文献   

11.
对六朝轶事小说 (志人小说 )的综合研究 ,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 :关于轶事小说的子类划分 ;关于“世说”体小说兴盛原因及审美特征的探讨 ;关于“杂记”体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 ;关于“笑林”体小说的独立地位及审美特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传记属于文学,文学的任务是塑造形象,形象塑造需要虚构.美国作家埃德蒙·莫里斯的<里根传>作为传记文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适当采用了虚构的手法.但传记作品的虚构不是任意的,要讲究"度".对度的把握要做到三点:一是人物必须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曾经有的人物;二是事件的细节应当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三是语言风格可以风趣幽默,但不能过于戏谑、戏说、演义,传记写作无法避免"戴着镣铐跳舞".  相似文献   

13.
范长征 《理论界》2007,(4):197-198
《天秤座》中的原虚构手法在叙述方式、符号象征、涉及领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历史与现实题材相结合及人物性格的自我矛盾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尤炜  赵山奎 《人文杂志》2003,(2):118-123
从《尚书》中的时间标度可以看出先秦人的时间意识是具体的 ,与天时物候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其中充满了“本源时间”和“时机”感 ,保持着天人之间的张力和谐。同时《尚书》的历史叙述中存在着循环和永恒的两个时间维度 ,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却又和谐并存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先秦人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5.
李芳 《阴山学刊》2002,15(2):31-33
沈石溪成长小说本着文学向“人学”回归的理念 ,着力反映少年“性”意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与高涨 ,体察成长的烦恼和痛苦 ,以浓重的悲剧色彩再现少年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在中国知识体系的构架中几经迁移,由数术略形法家移植到史部地理类,转而又与“小说”这个类目建构了亲缘关系。《山海经》与“小说”完成对接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它叙述“遗事”的体例特征,怪、异的美学风格,以及诞、幻、虚的成书性质。《山海经》还与《穆天子传》《搜神记》等聚合成为知识统一体,这成为《山海经》与“小说”形成亲缘关系的外缘推助力。《山海经》演化成为中国“小说”的源头,这实是承续、顺应了它在中国本土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归类逻辑,以及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7.
李芳凝 《社会科学家》2023,(11):126-131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哲人卢梭的代表性哲理作品,被誉为一部“教育小说”,它融合了理论论述与小说叙事两种书写策略,在文本中呈现出一种论述拖出叙事,叙事承载论述的动态互动模式。在此模式中,小说叙事始终服务于哲理的阐发与接受,实现了修辞意义上“劝说”的功能性运用。一方面,小说叙事通过演绎抽象的理论论述,用故事对理论观点进行论证。另一方面,小说叙事将文学想象与虚构内嵌在文本的整体性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哲理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并借此在读者接受上发挥优势。由此,通过分析《爱弥儿》中独特的小说叙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启蒙时代哲理与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为重估文学在启蒙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绣像小说》共刊载“时调唱歌”二十一首,语言俚俗,感情真挚,具有晚清的思想启蒙色彩。作者劝告百姓及早戒烟,劝告女性不要缠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醒世意义。歌词还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及日俄战争时期朝廷的腐败昏庸、官兵的明哲保身、百姓的麻木不仁,为我们提供了一副真实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9.
项静 《学术月刊》2023,(5):168-177
近十年来,中国重要的门户网站创办了众多非虚构写作平台,刊发了大量素人作者书写的自我和他人的故事,被媒体称为素人写作。素人写作以其多层次多维度的生活经验、写作者的自我形象、晓畅真挚的表达风格、新媒体传播方式,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学现象。本文以素人写作中具有较大社会关注度的范雨素和陈年喜为例,分析了两位素人作者作品中“真人真事”自述的特质,文学表达上借鉴和融合纯文学的方法,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自我形象塑造中表达出社会底层劳动者独特的经验、美学形式和思想谱系。素人写作在新媒体时代融贯了启蒙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传统,实现了对社会问题和“众声”的表达,提供了我们这个时代思想文献的基层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凤仙 《东岳论丛》2014,(4):166-170
《小说丛报》是民初重要的文学杂志,其对辛亥革命的叙述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中"革命加爱情"的叙事形态复杂多样,其革命叙述中的民族国家话语表现在小说文本的叙述声音与小说文本人物形象的建构中,其革命叙述中的人道主义话语表现为叙述者对革命者亲人生死别离之悲苦的关怀与对战争中平民苦难命运的书写。《小说丛报》对辛亥革命的呈现与反思构成了民初小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小说也以自身的话语行为参与着民初社会思想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