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汪荣  荣霞 《北方论丛》2012,(4):108-112
唐末五代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又一次大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杨师厚是唐末五代社会巨变中,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枭雄,后来成为朱梁王朝的股肱之臣。杨师厚对朱梁王朝的兴衰成败和五代十国的历史进程至关重要,他在推动朱梁王朝的建立,稳定朱梁王朝的统治、平定朱梁王朝的叛乱等方面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贾玉英 《中州学刊》2006,(6):147-151
唐太宗提出了“山川形便”道制区划理念,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打破了这一理念,宋朝出现了“土地形势”路制区划理念。唐宋时期道路区划理念变迁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唐中期以来土地制度及赋役制度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宋朝路制区划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辖区跨越山水”、“辖区互相渗透”、“辖区近割远连”、“设置特别路区”等理念,不仅对防止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是中国古代地方区划理念之精华,对后世地方区划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略论唐五代商人和割据势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问题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颇有进展。但是一般论者都忽视了商人在割据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商人和割据势力的关系,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有助于对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有进一步的认识。五代十国政权是唐后期藩镇的延续,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本文兼及五代时期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9,(12):126-135
唐末五代,新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而传统的贡献制度也应时而变,买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买宴的史料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并在五代时期大行其道。买宴的主体是方镇,朝臣也一度参与其中。后周太祖时期,中原王朝内部的买宴,随着方镇力量的衰弱而最终消亡,而中原王朝与南唐间的买宴,却在后周世宗征淮南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后周、北宋与南唐外交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买宴的背后,涉及了较多的中原王朝与方镇、中原王朝与属国这两组政治关系的维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经济史切入,从侧面考察唐末五代政治史的不错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以往学界并未说清楚的与黄巢起义相关的诸问题进行了冷思考。从辨析黄巢起义性质入手,本文逐一考察了黄巢身份、中坚分子成分、流动作战形式及起义过程中的各种事件,认为,黄巢起义不是一场农民起义,而是一个有儒学背景的武装贩盐首领所领导的以游民为主要成员的起义。尤其对作为起义队伍中坚分子的工商杂类及士人的来源与作用等问题,本文从不同侧面做了中肯分析。本文还考察了与黄巢队伍博弈中唐文武官员尤其儒家士人的蹊跷行为,并将随着中唐古文运动而走红的孟轲理论与之联系,尝试从中摸索出晚唐五代思想史的走向。本文采用了比较参证法,剔抉并探讨了传统史书有意无意所躲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唐宋之际军队中兵将骄蹇跋扈现象引人瞩目,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过去,史学界仅仅着眼于唐末五代骄兵问题的研究,认为宋代社会中兵骄陵犯之习荡然无存,不予问津。近年来,治宋史者突破了传统研究的固定模式,对宋代骄兵问题已有专文论述。众所周知,唐末五代骄兵悍将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中央集权式微,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外重内轻。宋代社会是中央集权政治,不存在足以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骄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拟从宋代募兵政策、养兵政策和用兵政策入手,通过分析其治军政策的矛盾,以期求得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从安史之乱到唐宪宗中兴这一时期 ,是唐中央和藩镇对抗的中唐时期。这一时期经肃、代、德、宪四朝 ,唐中央和地方的藩镇势力相对抗 ,几经周折和反复出现了宪宗的中兴 ,使唐王朝有了回光返照的迹象。但是由于唐宪宗朝的藩镇政策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只能是一个暂时的盛世 ,而矛盾却在激化。这一中兴 ,使唐王朝结束了和藩镇对抗的中唐时代 ,进入了藩镇割据之势横流的后唐时期  相似文献   

8.
陈志明 《中文信息》2013,(6):122-122
在唐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灿烂的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百花盛开、全面繁荣的局面,各种文学体裁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诗歌最盛,犹以盛唐为最,可谓“盛唐气象”。但随着唐王朝土地兼并的加剧,社会矛盾又趋于激化,加之玄宗日渐昏庸,沉湎声色,任人失当,终于在八年“安史之乱”中一蹶不振,落得个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政局急转直下,面对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残酷现实,诗人的浪漫豪情再也找不着了,他们带着理想前途的无法实现、人生失意的痛苦和对光明的执着追求不得不对现实社会作一个深沉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正> 唐朝末年,山东地区群雄竞起,相互兼并,朱温战胜朱瑄、朱瑾,降伏王师范,笼络罗绍威,击走刘守光,将山东全境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从907年朱梁代唐到960年北宋代周,山东历经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这一时期山东的历史演变,迄今尚无专文论及.为此,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抛砖引玉,以期有助于山东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于唐代文学的研究,自宋以后,学者多从盛衰正变观念出发,将文学与社会政治的盛衰相联系,高倡盛唐诗,礼赞中唐文,贬抑晚唐,鄙弃唐末五代,导致唐末五代文学研究相对沉寂,缺乏唐末五代文学整体研究的力作。李定广先生《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不囿于成见,从文化学角度切入,以唐末五代百年乱世文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析了唐末五代文学迥异于温李杜时代的独特个性和新变特征,揭示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学史意义,开辟出新的价值视角和价值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导向意义。大致而言,该书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  相似文献   

11.
宋代统治者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首次在路这一高层政区设立多个互不统属的机构,如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等,它们共同掌管一路内的各项事务.在处理地方日常事务时,路级机构间存在一定的职责分工,而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路级机构间又必须紧密联系、合作共事.宋代路级机构在地方政务中的分工与合作,推动了宋代地方事务处理的专业化,降低了工作强度,同时权力的分散与交叉也有效防范了地方分裂割据,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金朝时期所辖的陕西五路,在历史上亦称作秦陇。秦陇自周秦以降至唐中叶,一直是历代中原统一王朝的政治重心所在。唐末五代以来,随着政治重心向东、经济重心向南发展,秦陇一变而为中原统一王朝的西北边区。不过北宋时期因与西夏文兵,秦陇首当其冲,国防战略地位亦是举足轻重,因而从周秦到北宋,历代统治者都曾大力经营该地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元112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率众揭竿而起,推翻辽朝建立大金政权,次年灭亡北宋,至1131年金朝奄有北宋原陕西之地。那么金朝对陕西经营的如何呢?目前似无人讨论,故本文试作探讨,略称管见。  相似文献   

13.
不少论者从多方面论证了唐中后期的危机,诸如宦官专权、朋党斗争、藩镇割据,等等,就王朝统治而言,这些情况确实是困扰统治者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我觉得,它们尚属于政治层面上的“临床表现”。当时真正的“病理性”危机是: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失序,王朝的政治结构面对这一变化未能产生必要的回应,从而导致了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阻断,并最后将王朝引入深渊。  相似文献   

14.
东胡—鲜卑—契丹。这就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历史发展的简单线索。唐代末年,中原纷乱,藩镇割据,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也乘机统一各部,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并存的时称契丹时称辽的王朝。契丹王朝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的历史,部曾有过重大的影响。以致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语言中把“契丹”当做“中国”的同义语。例如俄文中的“中国”一词就是由“契丹”音变而来。据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是寻访契丹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15.
唐末五代文人的心灵普遍承载着深重的悲剧意识,具体表现是乱世之悲、亡国之悲、命运之悲和人格之悲。唐末五代文人消解悲剧意识的各种方式促使文艺彰显出独特的时代特点:入骨讽刺以发泄悲愤,由此形成唐末讽刺文学的高度繁荣;冷眼旁观以求平静,这给唐末诗文带来了清醒的哲理性和历史穿透性;皈依宗教与隐逸山林,由此造成唐末五代大量诗歌具有空寂色彩和淡泊情趣;沉湎酒色和世俗娱乐,唐末五代城市文艺的艳情化和世俗化与此是互为表里的。  相似文献   

16.
北朝至唐末五代时期室韦的物质民俗及其经济类型的转变张久和本文试图叙述北朝至唐末五代室韦人的物质民俗(包括居住、生产、饮食、服饰、交通等习俗)及其变化过程,并从中阐明室韦的经济类型及其转变。这对理解蒙古高原各部统一前后室韦──达旦人的经济状况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契丹与渤海关系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0世纪初,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走向覆灭,中原各地陷入分裂,藩镇割据,互相角逐,已无余力北顾,这为北方草原契丹民族的迅速崛起和大肆扩张提供了契机。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建立了契丹王朝,并立即开始了东征西讨的大规模军事扩张。首先是西进,先后征服...  相似文献   

18.
作者探讨了敦煌通俗文学作品<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题记的文化史、佛教史与敦煌地区史研究价值,认为唐末五代时曾有大量西川经籍涌入敦煌,对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题记中有关<金刚经>版本流传的记述表明<金刚经>经文的分段、添加分目,及据菩提流支译本增补鸠摩罗什译本等事件均发生于唐末五代时期;该题记中"于唐天复八载"的写法可确证其时金山国尚未成立,作者提出并论证了金山国建立于909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研究繁复记载于旧史而疏淡于当今史学界的岐秦政权与李茂贞,探究存在于唐末五代近60载的岐秦政权成败兴衰的奥妙以及李茂贞的功过是非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岐秦政权兴衰存亡不仅能够反映出唐亡的直接缘由和唐末地方与中央、中央内部南衙北司斗争实情,亦能折射出唐末五代社会嬗变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状貌与流变.  相似文献   

20.
北宋军法实际操作问题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中州学刊》2003,(2):115-118
北宋建立后 ,为了革除唐末和五代以来武人跋扈、骄悍难治的积习 ,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军法体系。北宋军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受整个政局形势的影响 ,一方面有效地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 ,由于统治者在具体执法时存在着种种问题 ,以致到北宋中期以后 ,军政上出现了军纪不明、“将懦兵骄惰”现象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使宋军在与周边民族的冲突中一直处于劣势。这是最终导致北宋王朝虽然没有亡于“内患” ,却亡于“外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