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玲散文论     
由于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和意想不到的社会动乱,二十年代的老作家已经所剩无几,三十年代的老作家也几乎寥若晨星。丁玲发表处女作在1927年底,远远晚于冰心而稍稍早于巴金。她走上中国文坛,眼看就六十周年了。1979年“七一”前夕,丁玲刚刚复出不久,在《“七一”有感》一文中,丁玲这样写道:“我这个新归队的小兵,将振奋我的永不消逝的活力,向同志们学习。刻苦努力,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五年多来,丁玲正在实践自己的诺言,他的确表现了惊人的“永不消逝的活力”。她每年贡献给读者的,都不下十几万字。今年新春伊始,她又和老作家舒群一起创办了大型文学刊物《中国》,而在创刊号上,正有她亲笔撰写的人物特写《一代天骄》。一个八十一岁的老人写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这本身就十分值得玩味。内容姑且不论,仅就这个年龄差额而言,就充满了谐趣,它未尝不可以作为丁玲”永不消逝的活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俯瞰丁玲作品,可清楚地看到,她创作的情感历程大致有五个阶段,走过了一个“S”型的路程:早期创作满含着孤独倔强与幻灭痛苦的“叛逆的绝叫”;左联初期创作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与蓬勃向上的精神;《意外集》①急转直下,流露出冰凉的心境与哀怨的情怀;抗战初期创作则峰...  相似文献   

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的行列里,丁玲是站在浪头上的弄潮儿。她像一株饱经风霜的松树,屹立在祖国的大地上。她给人力量,催人自新,使人奋发。研究这位贯串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长河中的女作家的创作是很有意义的。有人这样评论:丁玲所走过的曲折的创作道路是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所走过的创作道路的缩影。这是颇有见地的。而探讨丁玲早期创作的特色应该是研究整个丁玲创作的起点,客观地评价其得失对于社会主义文艺是有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论丁玲创作内容的演化□聂国心总观丁玲创作的内容,明显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对都市文明由向往而至绝望的矛盾苦闷,其代表作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二是对封建伦理、封建意识的愤激批判,其代表作是《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等...  相似文献   

5.
论延安时期丁玲的女性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本该为丁玲的女性思想提供最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但是 ,丁玲的女性思想却在升华的同时被迫停滞了。这其中的原因即有外部环境的制约 ,又有丁玲个人性格因素的影响。丁玲的女性思想是超前于时代的 ,作为一代女性思想的先驱 ,丁玲做出了自己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丁玲是随着她成功地塑造了莎菲的形象而一鸣惊人、蜚声文坛的.莎菲是丁玲早期创作主调的集中形象体现者.其他形象无不是这一主调的变奏,她们与莎菲一起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致使"追求一幻灭一再追求一直至最后幻灭"的主题得以反复和深化,表现出作者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的深度.追求与幻灭的主题,病态与变态的人物性格,都决定了丁玲早期作品必然重细腻的心理剖析和自我意识的发掘,这就形成了作者早期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在中国现代史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生死大搏斗的年代,是国民党实行反革命“围剿”的年代,也是共产党坚持反“围剿”的年代。在劳苦大众的血泊中建立起来的蒋家皇朝对中华民族的精华——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杀  相似文献   

8.
丁玲《意外集》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在丁玲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意外集》是比较不为人知的。她说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是“在极不安和极焦燥的里面”写的。集子中除了附录的《莎菲日记第二部》、《不算情书》和《杨妈的日记》写于她被捕以前外,其他几篇,包括《松子》、《一月二十三日》、《陈伯祥》、《八月生活》、《团聚》,都写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她被国民党反动派绑架幽禁的三年间。这些作品有小说、速写和报告文学,也有属于抒写个人生活与感情的日记和书信体的散文。她在序中还说到自己很不满意它:“我实在不希望读者花钱来买我这本书,我汇集起来不过作为我自己的一个纪念。我以后大半还要写文章,也许写得更坏,但将不写这一类型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9.
丁玲回忆,瞿秋白曾鼓励她说:“你是一个需要展翅高飞的鸟儿,飞吧,飞得越高越好,越远越好。”瞿秋白对丁玲精神气质的这个评价确实是恰中鹄的。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鹰意象,在丁玲作品中多次出现,正是作者最喜爱的自我人格的象征,自我胆力、志趣和自由性格的审美观照。丁玲曾把自己这种精神独特性概括为“总是不满现状,总是爱飞”,用以形容她最喜爱的人物性格。这种精神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作家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及其艺术创作的审美品格,而且还使她既能在“时代的滚滚浪涛中饱受风雨,跨步前进”,又能在新文学交响乐中弹奏出自己的独特音程。  相似文献   

10.
丁玲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社会良知"出发,丁玲热情地探索女性的人生道路和执着地追求文学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1.
丁玲与陈染的创作 ,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均具有所谓“摩登”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主要体现在 :自我的强调与张扬 ,性爱的自由与彰显以及偏于“颓废”的美感特征。在小说叙事上 ,她们的创作都带有“反文化”色彩 :丁玲早期创作中男女主人公性别角色倒错的现象 ,已初步构成对传统社会性别格局的反讽 ;陈染的“黛二系列”则有着更为鲜明、强烈的文化颠覆色彩。她们作品中对女性同性恋的书写 ,同样具有反文化秩序的意味。与此同时 ,丁玲和陈染的同类创作在不同时代问世后所面临的不无相近之处的文化际遇 ,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昭示着她们的创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另类”性质。女作家的创作所储存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2.
李云安 《兰州学刊》2009,(Z1):188-190
丁玲文学作品的口承民俗叙事是逐渐累积生成的。早期只是无意识的、浅尝即止的都市方言采撷;转型期的则为湖湘口承民俗援引,这拉开了民俗叙事的序幕;"回家"后作品,则是自觉地将轻快雄壮的陕甘口承民俗予以集结。这种动态生成,对口承民俗的教育功能体认是其表层原因,而对民间的发现、体认则是其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3.
陕北前期,在对文艺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上,在对文艺表现目的和表现对象的理解上,在对作家知识分子立场的评判上,丁玲均表现出了鲜明的二重性.一方面,她宣扬“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大众”和“改造知识分子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她又申张文艺的独立性质、文艺“化大众”的责任和创作主体的知识分子立场.这说明,在丁玲此期文艺思想中同时存在着以政治为核心的功利型文艺观和以个体为核心的启蒙型文艺观的元素.二者的并置,缘于其自我身份的复杂性及其思想意识的矛盾性;同时,在那一时期也具有其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侧论元载     
吴毅 《人文杂志》2002,(3):124-129
执掌唐朝乱政十五年之久的元载 ,为肃代二朝有较大影响的重臣 ,以恶贯满盈的佞臣定论于历代史册 ,虽然无法也无意将其“大恶”翻案为“大善”。然而 ,遍检史籍资料 ,从其铲除阉宦、建策抵御吐蕃等执政大举 ,反观这位唐中期宰相的矛盾形象 ,对于重新解读元载 ,不但有所裨益 ,而且抑或能给治唐乃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些许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丁玲与萧红的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一,丁玲的个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相互交错、此消彼长;萧红由一位激进的左翼作家转变为自由撰稿人。二,丁玲顺应主流意识需要刻意展示农村革命进程与农民心理变迁,萧红关注东北农民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革命意识与民族意识觉醒。三,丁玲依据政治理念,从社会分析角度对生活作出评价;萧红从生命体验出发描摹农民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文化心理为视角,论述了丁玲的意识构成、人格构建、审美选择及其对创伤的影响。文章认为:自我意识、群体意识、阶级意识是丁玲的主要意识,多种意识的消长形成丁玲创作的景观;丁玲既有女性的阴柔气质,又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形成其创作的刚柔并济的特色;现代性、主体性、开放性是丁玲的审美选择。诸种文化心理,构成丁玲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7.
生死不渝:丁玲与王剑虹在论述瞿秋白与丁玲的交谊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述及丁玲与瞿秋白的前妻王剑虹的一段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她们早在中学生时代就认识了。1918年丁玲在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的预科班学习。王剑虹(原名王淑,出生在四川酉阳,后迁居湖南。)那...  相似文献   

18.
丁玲和鲁迅     
我不愿讲死无对证的话,更不愿借鲁迅以抬高自已,因此我一直沉默着…… ——丁玲  相似文献   

19.
一丁玲走上中国文坛,是以她具有独创性的短篇小说打动读者的;丁玲获得世界声誉,是以她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赢得更广泛的国内外读者的。由于她在小说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使得国内外的丁玲研究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她的小说的研究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切不可忘记,丁玲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她写的许多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散文,以其真挚的深情、浓郁的诗意深深地感动着读者。她的散文,不但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应有足够的评价;就是对当前的散文创作,也有着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丁玲研究领域里,运用女性文学批评方法切入研究客体,十分活跃。这种研究的引入无疑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尤其对于丁玲这样一位以塑造女性形象、表现女性人生见长的女性作家的深入探讨,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让我们多层次、多角度探索丁玲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复杂的思想内涵,也可以促使我们的文学批评方法与世界文学批评思想接轨,从单一性向多样性拓宽,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丰富性,更接近于研究对象——艺术客体的真正本质。 但是,如果仅囿于引进而不消化吸收,陷于与女性文学批评密切相关的,必得同时引进的女权主义之中,把丁玲限定为一个女权主义者,而把丁玲笔下的女性人物视为女权主义的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