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载境界哲学的独特品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载“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 ,“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大心境界 ,诚明两进的中正之道 ,知礼成性的行为践履 ,体现出强烈的群体关怀和积极的淑世精神。与理学家普遍执著于内在的心性修养相比 ,张载的境界追求更多地凸显出原始儒学的本色 ,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2.
学问与性情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自视甚高,有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一点,从宋代哲学家张载《西铭》中的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可看出,从寥寥几语被广泛而持久地引用亦可看出.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32-37
张载在"太虚即气"的本体论基础上构建其"人学"的基本思想。他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批判道教和佛教的"知人而不知天"的谬论,用"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分析说明人性的善恶良丑,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理想,高扬人的主体自觉大旗,是人对自身力量的一种自我觉醒和一种高度的自信。  相似文献   

4.
学问与性情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自视甚高.有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一点,从宋代哲学家张载《西铭》中的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可看出.从寥寥几语被广泛而持久地引用亦可看出。  相似文献   

5.
在思考当代学术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时,人们大多习惯于从外部来谈论问题,而很少有人从学术主体的社会责任上来作分析。就每个学术个体来讲,学术首先应该是自己社会良知的一种表达,然后才是如宋人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文化在经历了  相似文献   

6.
魏冬 《船山学刊》2021,(3):92-102
在张载的视域下,孔子固然为圣,但并非"生而知之"的"天纵之圣",而是"困而知之""蒙难正志,圣德日跻"的圣人.孔子成圣,是其道德日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个人道德之美和社会教化之功是孔子圣人境界的两个维度,而"为去圣继绝学"的远大志向、"道不远人"的社会情怀、"抱道不易"的坚定信仰、"先事后得,先难后获"的道德原则,是孔子成圣的内在原因.孔子为去圣所继的"绝学",以"礼"为核心.虽然孔子不用于世,但他在文化、政治、教育上均有才能与贡献.张载对孔子人格的诠释意向,是张载将自我生命感受投放于孔子的人格映照,也是张载人格养成的理想基准、"以礼为教"主张的人格体现.  相似文献   

7.
肖发荣 《天府新论》2014,(4):142-147
"横渠四为句"即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四句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版本,而这些版本的主要差别在第二句,即或作"立道",或作"立极",或作"立命",据此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版本系统。"立道"系在文献中出现最早,当为张载原本,自宋代流传至今;它最能体现张载"当自立说"以"造道"的哲思追求,代表了第一代理学家"以道自任"的时代精神。"立极"系在南宋中后期最为流行,它集中体现了处于内外交困世局中儒家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与承担精神。"立命"系自明代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它不仅是理学家人格理想的象征,而且也成为近世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它虽然不是张载的原本,但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上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丰富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载从《易》出发,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本体论观点,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体系,把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推到了新的发展高度。在张载的研究视域里,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密切的伦理关系,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观点对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儒张载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李强先生在积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历程中,毫无保留地体现出这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社会关怀。作为李强老师的学生,从本科时代算起,我已经很荣幸的跟随他学习了6年,而相识则有10年之久。光阴荏苒,与李强先生相处的日子总是令人难忘,一起冒酷暑于南国,趟泥泞于中原,穿梭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在一次次的调查和讨论中,深深地感受到在他温和雍容的形象背后,始终坚持以一个学者的责任和情怀致力于研究解决中国…  相似文献   

10.
经义二篇     
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义嗟夫。世道之衰。人心之坏也。人心之坏。正道之微也。正道者帝王圣贤之大经也。经维(?)天下万世之庶民也维(?)天下万世庶民之世道人心也。经不正则邪慝起焉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道所为是者而邪慝或以为非道所为非者而邪慝或以为是是非之颠倒孰有甚于此哉。愚庶民之耳目猶浅愚庶民之心思实深左道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