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玉国 《社会》2001,(5):40-42
现代福利哲学的启示告诉我们 ,生产的社会化需要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本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表明 ,个人的贫困不完全是自身的原因 ,相反“这是社会的失败 ,而不是特殊的个人或集团或阶级的失败”(Brockway1999:10—12)。这就需要传统意义上由私人和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转为由政府来承担。然而 ,美国社会保障体制在当代出现了一些问题 ,需要进行改革。本文考察了美国妇女在现行社会保障体制下的状况以及未来各种社会保障的设想对妇女退休收入的影响 ,并对改革设想进行了哲学上的反思。当代美国社会保障的两大问题1935年…  相似文献   

2.
随着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华人利用空闲时间加入义工队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摆脱一些人对华人不入主流的陈旧印象。年轻的也罢,年老的也好,在纽约的华人义工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服务社区。学生义工学经验William Wang 是纽约大学下城医院的义工部主任,10年前开始做义工领导工作。10年前,当 William 刚刚来到下城医院工作的时候,医院只有几个华人义工,而如今已发展到每年约350个义工,  相似文献   

3.
吴松林 《学术交流》2005,(10):176-178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裔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文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华裔文学仍然处于西方主流文化的束缚和抑制之下,而华裔作家内心既非美国人,又非中国人,而是处在夹缝中生存的变形的他者,他们所创作出来的形象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华夏文明的传承标记,是该文化的变种或对立物。因此,美国华裔文化依旧是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1989,(10)
1989年8月8日,北美华裔社会学人协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当代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邀请美国、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等地华人社会学者参加。会议分四部分分组讨论:1.中国工业化,2.中国社会制度,3.中国体制改革,4.传统与变革。出席会议的共有60多名社会学者,都以极大热情关注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卓 《学术交流》2006,(3):160-163
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美国华裔作家,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颠覆被美国主流文化“他者化”的华裔形象。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中,不仅将美国主流霸权文化“他者化”,而且在主观上区别华裔文化与中国文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矛盾态度表明,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目的不在于承传中国文化,而旨在建构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形象,在“东方主义”的裂缝中为华裔开拓出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1975年国际妇女年以来的10年中,随着各国政府在保障妇女就业、改善妇女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各国妇女,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联合国组织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亚非拉三个地区妇女的绝对就业人数呈增长趋势,而各项相对指标则存有较大差距.其中非洲就业妇女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略有下降:1950年为32.9%,1985年降至32%;亚洲、拉丁美洲就业妇女占劳动力总数  相似文献   

7.
1948年,印度独立。随着整个民族的解放,印度妇女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到如今,40年过去了,印度妇女在家庭里,在社会上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境状中?妇女为了自身的解放做了些什么?本文试图根据手边的资料,如实描述。印度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度。悠久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一层层积淀,形成了其独特的,错综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社会中的美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是公认的信息大国,具有强大的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优势包括信息资源优势、信息传播优势和信息控制优势。美国的信息优势决定了美国在世界信息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国在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经济学与信息产业、NI和NITERNET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妇女     
苏联《社会学研究》杂志1983年第4期报导,1962年妇女占美国职工总数的38%,1972年占43.2%,1982年占52.9%。30年当中增加的就业人数:妇女约2,500万,男人只有1,300万。有些职业几乎全部由妇女担任:秘书和打字员(98.3%),旅馆、饭店的服务人员(97.3),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9世纪末以来具有代表意义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论述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认同的变迁,即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她们所面对的族裔、文化、性别认同的困境及她们所选择的立场和采取的策略.这对正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我们在选择身份立场和采取文化策略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1年,赵小兰出任美国劳工部长,成为美国首位华裔内阁部长,她不但为美国华人参政树立了新的丰碑,也圆了好几代人的"美国梦".她在劳工部长听证会上说:"我是美籍华人,当然希望能成为美中交往的桥梁,为两国的友谊和发展贡献力量."在她8年的任期中,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R.罗蒂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1931年生于纽约,曾在普林斯顿执教20年,现在弗吉尼亚大学任教。他早年的研究旨在沟通和比较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分析哲学和以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欧洲哲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华裔作家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影响了他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步伐,极力摆脱传统文化的桎梏.到了70年代,他们开始反思中国文化,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己所用.而在80年代之后转而回归中国文化,以全球化的视角、跨界的态度,企图在东西两种异质文化中寻求支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美国华裔小说文本中既有客观的、正面的延续,也有主观的、负面的断裂.  相似文献   

14.
欧阳彬 《唐都学刊》2007,23(3):121-124
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追求根源于马克思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重要思想。当代社会认识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三个层面:日常的社会心理;阐释的社会理论;决策的社会规划。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美的眼光来感受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审美设计、管理美学、社会发展美学等新兴学科对日常生活审美加以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和谐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规划的审美理念。研究当代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改变着我们身处的环境,在环境中所处的劣势和承受的压力使得当代女性的身心健康逊于男性。注重与加强妇女的身心健康与保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庄礼伟 《社会》2001,(9):44-46
当前美国华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充满了政治气味和政治情结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的起伏跌宕 ,使美国华裔不得不以更为急迫的心情来思考 :如何适应乃至驾驭居住国的政治环境 ,如何通过参政来保护自己 ,如何通过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来改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移民态度波动的时代背景与直接原因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移民的态度波动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 ,那就是由于拉美裔、亚裔和具有伊斯兰教背景的近东地区移民的大量涌入 ,以及他们的高出生率、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某些族群的强大的竞争能力 ,使得以土地主人自居的WASP…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是通过男性视野和女性视野两个谱系进行的.以赵健秀和李健孙为代表的华裔男性作家致力于重塑父系英雄传统和华裔男子的阳刚之气,旨在打破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男子"女性化"的刻板印象.作家们对男性主体及不同父子关系类型的描写揭示了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内核,以及新旧移民在异质文化中所面临的困惑、矛盾和挣扎.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这些研究和思考对今后的父子关系的定位和走向,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和学术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暴力犯罪(其中包括谋杀、强奸、抢劫和严重打架斗殴)是美国长期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美国暴力犯罪率相对稳定,六十年代初开始上升。1965—1970年,暴力犯罪率上升得最快,每年增加16%以上。1975—1978年,增长速度大大放慢。但1978年又重新回升。1979年上半年的统计表明,严重犯罪事件比1978年  相似文献   

19.
全球性大规模移民已成为世界日渐走向全球化的显著表征,由此不仅造成全球人口结构的重新组合,而且带来诸多新生的文化现象,散居族裔(diaspora)便是其中的显例."散居族裔"原本是特指概念,指被迫流亡海外并分散寄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犹太族群.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散居族裔已成为泛化的当代文化概念,指离开母国而寄居他国的少数族群,而在后殖民主义研究视阈中尤其指向寄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世界移民群体.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妇女社会地位的边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燕 《学习与探索》2005,4(4):104-107
直接或间接导致我国社会转型期妇女社会地位边缘化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建构与主观认同两个方面,即劳动的性别分工、社会性别分层与科层制社会结构、性别权力关系市场化、法律政策规定的性别视角缺乏以及女性对社会性别文化的认同、女性价值观形成与自我期待等等。扭转妇女社会地位边缘化的对策是:完善市场经济,调整家庭分工,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社会性别文化的新形态和新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