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农村贫困问题是困扰我国社会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农村贫困实质是缺少自由、缺少生存发展机会与能力的可行能力贫困。传统的反贫困政策以问题为导向的补缺型公共治理,其直接的目标指向于生存意义上的经济贫困,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凸显不足。发展型社会政策是一种与发展理念及目标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政策模式。对我国农村反贫困而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嵌入为我国农村扶贫开辟了社会政策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本质上说,我国农村贫困是多维度贫困的综合状态,农村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被剥夺,发展机会丧失,发展权利缺失。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反贫困政策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补缺型"政策模式,偏重于经济上的救济,而不注重培育发展的理念,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的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发展型社会政策将"发展"要素嵌入反贫困政策,符合我国农村社会政策的转型方向,是构建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传统话语中,妇女"被"形成了"头发长、见识短"的刻板印象,在村庄的具体生活场景中,这一判断被具体化为妇女只关心自己家中的一亩三分地,社区参与中只有男性在唱独角戏。现实中,由于农村男性劳动力被市场经济抽离,女性群体在社区中的身影开始活跃起来。调查发现,性别差异对于扶贫政策的有效性感知具有明显影响。男性群体更倾向个体特征的提升,而女性群体则更强调社区层面的发展。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在于女性较少的外出机遇和传统的女性角色期待、传统观点对于女性缺席社区参与的误读、女性对于政策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扶贫政策制定需要关注社会性别差异,促进贫困妇女性别意识的觉醒,引入社会性别敏感的理念和建立贫困妇女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AF贫困测量法,结合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四个维度出发,将各维度对应指标均匹配到国家关于老年人或妇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据,识别出我国农村老年妇女在非收入层面的多维贫困现状——医疗服务不足、卫生条件简陋、互联网生活匮乏是当前我国农村老年妇女面临的三大生活困境;量化分析收入贫困与文章定义的非收入多维贫困的关系,从个体、家庭、地区层面找出影响农村老年妇女的致贫因素——年龄、学历等个人因素和区域因素明显影响着多维贫困的发生,收入、家庭成员等变量与老年妇女晚年是否陷入非收入多维贫困也存在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方略下的农村弱势群体减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农村弱势群体的精准脱贫是打赢整个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本文总结了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特点,分析了农村弱势群体减贫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提出了提高农村弱势群体减贫政策瞄准精度,分类实施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措施、拓展农村弱势群体收益来源,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健全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发现,妇女贫困问题有其特殊性,妇女较男子更为贫困,其所面对的贫困问题更加严重。文章以贵州省扶贫实践为基础,探索其扶贫过程中对女性需求、妇女发展的关注。研究发现:政府相关政策文件纳入了助推妇女脱贫的内容,精确瞄准、精准助力、多途径助推贫困妇女脱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妇女反贫困仍然面临诸多政策困境,妇女反贫困要真正进入政府扶贫政策决策主流,普惠贫困妇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推进妇女反贫困,应把性别平等纳入扶贫政策系统;实现精准扶贫,应把妇女列为关键目标,反贫困政策应把妇女作为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西北乡村贫困女性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最底层、最无发展机遇的弱势群体之一。研究从她们的生存环境、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五个方面出发,对西北乡村贫困女性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就如何去关注和审视农村贫困妇女的生存与发展问题,逐步形成和扩展她们的社会支持,有效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恶性传递与循环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妇女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项重大命题。作为后现代妇女发展领域的主流范式,女性赋权理论对我国缓解农村女性相对贫困具有借鉴意义。在深入阐释女性赋权的理论内核和减贫逻辑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农村女性相对贫困的多维表征及内在致因的详细剖析,尝试建构以“国家-市场-社会-个体”为赋权框架的长效减贫机制,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赋权的综合性常态化治理格局,最终实现贫困女性主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家庭贫困留守妇女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是农村脱贫道路上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帮助贫困留守妇女脱贫的方式有直接物质补贴、促进就业、鼓励和扶持创业等多种选择.从各种扶贫方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看,帮助农村贫困留守妇女脱贫最好的方式是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鼓励和扶持具有创业意愿的留守妇女创业....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贫困理论的视角,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贫困发生之间的关系,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运用2006-2012年新疆17个边境重点贫困县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贫困发生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地理条件对农民收入和农村贫困率有显著影响,政府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可以缓解自然地理环境对贫困效应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贫困率的减低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女性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全球蓬勃兴盛的可持续发展浪潮相适应,女性高等教育也应持续发展.促进女性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应关注女性基础教育,重视女性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同时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予以革新.  相似文献   

12.
作为女性发展运动的组织者,女子社团通过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提升了女性的自我性别意识和参与意识,并开始形成了女性的自我人格.同时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又推动了女子社团性质的变化.二者的互动最终实现了妇女阶层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民间妇女组织的兴起与妇联组织的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妇女组织在中国社会的蓬勃兴起有其结构性原因。民间妇女组织在服务妇女群众的同时。对于妇联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最大程度地增进妇女福利、团结妇女的目标,妇联组织应该主动与民间妇女组织合作、联合,以形成服务、团结妇女的组织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妇女法学是妇女学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妇女法学的学科地位,首先必须研究其学科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文章结合从事妇女法学的教学实践,提出妇女法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阐述妇女法的基本原则、地位和职能、妇女法学的形式和体系,对妇女法学的学科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男女平等理论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妇女解放的道路上,自始至终都矗立着一个明晰的路标或参照,那就是男性。因此,历史上一切有关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都要放在男女平等的理论框架内作出分析和评判。男女平等作为妇女解放的一面旗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重点考察分析了男女平等理论对中国妇女高等教育的影响,指出男女平等理论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观念,有着鲜明的历史阶段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作为女性学期刊的代表,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2000-2003年引文、作者等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该刊作者在各地的分布、发展情况和作者的发展潜力,以探求女性学科的发展前景,以及女性学研究的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角色变迁迈进了现代化的新阶段。以角色变迁理论来审视,可以看出,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照,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女性的角色变迁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一)角色变迁理论:“回家”与“就业”的论争;(二)角色变迁机制:法律与组织的保障;(三)角色变迁目标:平等与发展的整合;(四)角色变迁态势:挑战与机遇的并存。这些特点体现了女性角色变迁与社会改革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篇对于北美妇女学专业总体特征的概述。妇女学专业发源于60年代末的女权主义运动并在北美的大多数大学中得到发展,目前已达到上百个。除了具有传统的高教专业的特点之外,这些多学科交叉性的专业以其勇于揭示和论证妇女在各个知识领域以及社会实践中的贡献,置疑既定的知识体系,呼吁女性的平等权力和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而独具特点。赋予这些专业以生命活力的种种思考反映着女权运动的各种倾向。寻求性别平等、视性别为具有不同利益的社会阶层、强调性别之间的差别,根据这种差异性,女性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它的融入将促进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妇女NGO与农村妇女参与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妇女NGO可以通过对农村妇女进行性别意识教育、协助经济发展、推动成立组织等方式促进农村妇女的参与意识。在这些妇女NGO的促发下,本地农村妇女民间组织将呈现出“从分散到联合,从外力推动到内部自发,从松散到紧密,从混合到独立”的发展路径。值得强调的是,农村妇女民间组织的出现可以帮助妇女在现有的体制内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作为弱势群体的代表,这类组织需要获得资金、理念等诸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首先分析《红楼梦》中袭人等8个女奴被改名的原因。进而阐述《红楼梦》对众多女奴被改名的描写的意义:反映了女奴的悲剧命运,表现了作家同情女性命运和关注女性问题的思想情感。最后阐明,曹雪芹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时代潮流的推波助澜,更有作家使命的强烈驱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