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冲突有两个来源,一是宗教与超自然主义的关联,一是宗教世界观和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的冲突.克服这种冲突是过程哲学的目的之一.怀特海为克服这种冲突提供了一种新形式的、拒斥了超自然主义、把宗教观念和科学观念等同起来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2.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3.
共情心和慈悲心应该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心型!学家费什巴赫对共情理解的疏理,依据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给予共情一界定,共情是一种具有更广大慈悲情怀的深度共情,包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及关爱他者,深度地感受到他人的感受。怀特海的哲学为这样一种更宽广的深度共情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撑。在怀特海那里,宇宙是情感的海洋,感受他者的感受是我们与他者建立联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怀特海过程哲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质素,其有机统一的自然观、动态和谐的美学观、内在共生的价值论,规定着怀特海哲学从过程到生态的内在精神趋势。过程、经验、生态,是怀特海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几个节点性的概念。过程具有生态性,生态具有过程性,通过经验范畴的承载和中介,过程哲学的生态性质得以凸显并最终实现。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当代启示在于,要保护生态多样性,呵护生命共同体;促进生态整体性,激发环境生产力;营造文明生态,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道德证明:康德与哈贝马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道德证明是现代性道德哲学的最高理论成果。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道德哲学继承了启蒙哲学的理性传统,在现代之后的理论背景下,重新为道德客观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看中国宗教的超越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和中国宗教有没有超越性 ?这是世界性的文化学和宗教学的重大课题。郝大维与安乐哲出自一个特殊的目的 ,即把中国宗教解释成西方宗教的互补物 ,认定中国文化没有严格超越性 ,只有所谓的内在超越性。这和事实不符。只要是宗教就是严格超越的 ,中国宗教和中国文化也不例外。例如 ,荀子的哲学就表现出明显的超越性倾向。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用自然和历史的两分法确立了一种新的超越性和内在性平衡的关系 ,为解读中国哲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萍 《学术交流》2006,(12):19-21
白银时代俄罗斯哲学是西方文明与俄罗斯民族文化冲突的产物。传统的民族精神与现实困境促成这一时期哲学具有典型的宗教性质和人道主义特点,具体内容上表现为关注人的存在、人的精神、人的自由和人的神性;思维方式上注重直觉和信仰,强调理性与信仰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环境进入伦理"必然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即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之争.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道德哲学方案,其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它作为"环境进入伦理"的基本问题之争,实际上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从这一意义上看,环境伦理学不是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非此即彼,而是"思"入"环境一伦理之论题"并进而探索"环境进入伦理"在实践视阈中呈现的道德世界观之改变与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实践的哲学或哲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王立志 《求是学刊》2013,40(5):33-38
摄入概念在怀特海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澄清这个概念是理解过程哲学的枢纽。怀特海重建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为欧洲科学和文化的危机从传统内部寻求出路,他的这一目标是通过对从笛卡儿到休谟这一阶段哲学思想的再发现来实现的。怀特海通过创造性地解读培根、洛克、贝克莱的哲学著作以及雪莱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完成了从自然机械论向自然机体论的转变。对摄入概念的历史性考察再现了这一思想历程。以"摄入"概念为突破口进入怀特海的思想世界是研究过程哲学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10.
但昭明 《唐都学刊》2015,(3):121-124
长期以来,加之于怀特海身上的"神秘主义"往往只是被贬斥地理解成科学主义的对立面,这种是此非彼的思维模式妨碍了我们对怀特海哲学之整合性的理解。事实上,怀特海正是立足于科学自身的超越,试图将神秘主义理性化。这种消解对立、同于大一的哲学诉求恰好又应和了神秘主义的原初内涵。只有在此意义上,才能合理地理解怀特海的神秘主义。  相似文献   

11.
吴衍发 《唐都学刊》2013,29(1):110-116
唐君毅主张以道德自我为中心,从形而上出发,从哲学的高度探索考察中国历史文化,以重建和发展中国传统之人文精神。他将道德自我与文化相联系,强调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且为其分殊表现。道德自我构成种种文化意识的灵魂,成为唐君毅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心观念,贯穿于唐君毅的道德哲学、人文精神论、宗教观和人生论等整个文化活动之中,从而使得他的文化哲学体系涵摄了更为深广的内容。唐君毅的文化哲学观是一种超越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具有统摄中、西、印三系思想中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西方近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而把中国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发展到现代阶段。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绵延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前提、含义以及把握绵延的方式等问题。同时,文章扼要地分析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理论要旨,从而揭示柏格森哲学对怀特海思想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任济东 《阅江学刊》2014,(2):142-147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那些散布各地的明清古村落正在衰退甚至消失。中国现存的明清古村落在村庄整体布局上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建筑雕刻方面处处透露着“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审美理念,在建筑色彩上遵循道家哲学中的朴素为美的美学观点,朴素、大气、恢弘,灵动中透露着严谨,古朴中透露着奢华,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皖南古村落和晋东南古村落是中国境内尚存的明清古村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形态之一。“建设性”与“解构性”相对 ,意在强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正在为现代世界提出一种积极的选择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解构性的后现代的诸多特征相冲突。关键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拒绝应当伴随着重构的主张。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整体 ,特别是把其自身理解为一个过程。怀特海哲学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构想提供了最系统明确的说明。包括科学和哲学的基础、后现代科学等等。在此基础上 ,作者也同时承认其他观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Since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Jürgen Habermas's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have been increasingly turning toward matters of religious and theological relevance. This article weighs up the import and coherence of Habermas's recent reflections on religious belief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eason and modernity in Western philosophical culture.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analysis stands Habermas's conception of appropriate “limits” and “boundaries” between the domains of knowledge and faith and the possibility and desirability of a process of “discursive translation” of contents of religious language into forms of secularized, universalizing moral argument. The article defends the thesis that Habermas's project of a rapprochement between contents of religious language and norms of scientific thinking founders on its attempt to reconcile too many different, conceptually centrifugal tendencies. However, these difficulties and inconsistencies in Habermas's recent thinking remain instructive and ought to continue to engage the interest of scholars concerned today with the question of how far the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can and cannot accommodate commitments to theism in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高云球 《求是学刊》2006,33(2):49-53
20世纪后半叶哲学的后现代化运动风起云涌。人们对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后现代思潮赞赏有加,却忽略了以肯定形式出现的过程哲学对后现代化运动的特殊贡献。后现代主义以颠覆传统形而上学为己任,单子论与二元论是其两块基石。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以关系实在论、事件本体论和内在价值论建构起来,这正是对单子论和二元论的有力批判。过程哲学在后现代运动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生态"本质上是自然意义的,"文明"本质上是社会意义的,实践把对立的二者贯通起来,使生态转化为文明。强调生态保护,既是对人与生态关系认识的科学化和深入化,也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沙文主义的反思和纠正。生态保护在哲学观、思维方式和价值目标上具有明显的缺陷,因此,必然要被更符合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生态支持战略所取代。生态支持是促进生态进步和促进人类进步的辩证统一,强调生态与人的实践关系,强调促进生态进步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强调生态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同构。生态支持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既体现了生态优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也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和发展战略,有利于对立的生态与文明相互贯通,生态由此文明。  相似文献   

18.
李衍柱 《阅江学刊》2010,(4):135-142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最大的革新是精神理念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文明史观与创作理念的颠覆性和挑战性;二,文史哲交融的大文学观,将议论、历史考评文字作为小说构成要素;三,立足于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起点,形成和确立了"历史发展是文明形态的演进"的审美判断,形象地呈现了民族文明形态演进的轨迹。作者对议论思辨、考证文字的运用,成为《大秦帝国》这一充满生命气息的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有些繁多的考证文字和图示,容易冲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予读者的审美意味;最后的"祭秦论"部分,在与整部作品的情感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性、人物事件的连贯性与加深、提高、升华作品的历史哲学意味方面,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因而,只能作为一篇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存在于世。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马克思与怀特海的理论契合,揭示了以强调动态的变化、和谐的关系、整体思维和对人类社会的前进性发展抱有深刻的乐观态度为特征的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创造性地解决当代世界特别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难题所具有的理论指导意义,提出中国应走一条整合式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