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潘霞 《理论界》2012,(3):113-115
黎简是清代广东著名的诗人,与冯敏昌、张锦芳、吕坚并称为"岭南四家",其诗歌对宋诗派及黄遵宪都产生一定的影响。黎简诗歌孤峭幽深,同时因佛老思想的浸润,也呈现出清新舒畅、微妙精深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潘霞 《理论界》2012,(2):116-117
黎简是清代广东著名的诗人,与冯敏昌、张锦芳、吕坚并称为"岭南四家"。他终生不仕,但诗名远播中原,海内名士多奇其才,并以不获一见为恨。黎简诗名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文藻等众多师友的推荐、盛誉。目前学术界对黎简生平的若干问题尚无定论,本文主要从诗歌文本角度,辨析黎简与李文藻相识时间,并分析其对黎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废名的诗歌创作曾一度被人遗忘,但是作为废名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却不应该被忽视。在其诗歌创作中存有大量的佛禅思想的影响,导致其诗歌由于阐发哲理、佛禅思想较重而难于解读。在难于解读的背后,体现的却是废名的要在镜中建立一个美好的禅境,并以此来引导自己在镜外负担的沉重却又淡泊的现世人生。  相似文献   

4.
杨吉华 《中州学刊》2024,(1):143-151
在唐宋审美转型背景下,王维与苏轼诗词中对于佛禅“空”境书写的新变,从写作手法、审美意蕴和内在精神追求三个层面,折射出佛禅“空”境文化气质的唐宋变化。王维通过以画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自我与宇宙万象浑然天成,圆融无碍,蕴含着一种空灵蕴藉的灵动之美,充满对宇宙自然世界美的发现的一往情深,是王维诗歌禅意盎然的重要体现。苏轼采用以禅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则大多于世事沧桑的自我人生经历中,伴随着对宇宙人生空幻寂灭的持久体验,始终关注对自我个体生命的内在超越,从而使其诗词中的“空”境,在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空幻寂灭之悲剧色彩的同时,也蕴含着性命自得的内在精神追求,具有较强的禅理意味。  相似文献   

5.
陆游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也是成就最大的诗人.他一生都深切关怀着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陆游后期诗歌中的闲适成分多于前期,但是闲适并非后期诗歌的唯一特征,它的闲适中更渗透着其他的要素,而且也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这些都可以从他的后期创作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生活在佛禅大炽的时代背景下,自身亦有亲近佛禅之意,其诗歌作品自然满蕴着佛理禅意。他以佛家不二分别、众生平等思想抒发对女性的真挚情感,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在求之不得的爱情中体会离别之苦。同时其作品中也展现出为官之路坎坷多变、升沉不定,这恰恰与佛家“无常”观相契合。难能可贵的是李商隐能在困境中转身回向,超脱一己私利和现实困境;他在政治诗中对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其在展现佛家慈悲之心的同时,亦体证了佛理禅意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7.
金批《西厢记》受佛学禅宗影响甚深 ,金圣叹用“赵州无”公案阐释了艺术创作中超越艺术构思之“有”“无”的充分自由的特定创作规律 ,并由此揭示《西厢记》所潜涵的超越意识观念之“有”“无” ,从而达到无住无念 ,精神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的思想意旨 ;用佛禅的虚空、梦幻观念解析了《西厢记》人生如梦及追求随缘任运的人生境界的思想内涵 ;用“极微”论等阐释了《西厢记》小中见大的创作方法。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艺术解析是立足于作品实际的科学阐释 ,而对思想的解读则完全是出于寄托人生感慨的自我需求  相似文献   

8.
建构“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应将苍梧的牟子“佛”文化,与肇庆、云浮甚或北江韶关的六祖“禅”贯通,并将西江流域的龙母、三界神、北帝、洪圣等水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对接。因此,要开发“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必须以禅学和龙母信仰以及其他民俗文化为切入点,重新审视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合理利用和整合佛禅民俗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袁枚诗歌的禅影踪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玲 《文史哲》2002,(1):86-91
袁枚的诗歌腾跃着鲜活的生命气息,灵动洒脱,清新自然,在清代乾嘉诗坛独树一帜 。综观袁枚诗歌作品,禅影踪迹不时闪现。拨开袁枚“不喜佛禅”的表象,即可看出他从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表现内容等方面都对禅宗有所吸收与扬弃。  相似文献   

10.
<古诗归>是明代竟陵派领袖钟惺、谭元春评选的一部古诗选本.该选本大量选入古逸诗、<易林>、郊庙乐府等隐语式诗歌,不仅在表达方式上与佛禅话语相同,而且在思维方式上,<古诗归>也体现出竟陵派对"精神"本体的追求与禅宗自悟体道的内向超越之路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元和体指白居易、元稹通俗诗歌所体现出的平易浅切的风格特征 ,其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 ,是元白在中唐佛禅 (主要是洪州禅 )世俗化倾向的文化背景影响下 ,在以俗为美审美观指导下 ,在诗歌创作上追求一种任情直吐、率意而成的表达方式和老妪能解的通俗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诗歌审美追求与创作效果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欧阳修在诗歌理论上, 追求并推崇“奇险”、“险怪”, 在诗歌创作上也努力尝试写“奇险”、“险怪”风格的诗歌, 但是诗评家们却大都认为他的诗歌主体风格是平易。奇险和平易是两种完全相反的风格范畴, 欧阳修的诗歌在审美追求和创作效果上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主要是由欧阳修的个性和修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张小明 《船山学刊》2010,(1):117-119
王阳明与禅关系较为密切,对佛禅思想进行取舍融合,使儒禅深刻地交织在一起。如此,让他对人的发展、人格境界的追求问题有独特性,其理想人格并非仅是伦理品格的,还应有佛禅思想的一面,从而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一种超越道德人伦世界的人格。因而,其理想人格具有二重性,是道德人格与非道德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诗俏禅门原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家族的所有成员中,唯诗歌与佛禅结缘深长。诗俏禅门原因有三:一是禅家“不立文字”和“不离文字”的深刻悖论,使其终于找到了“不确语”亦“不诳语”的诗歌,诗歌那种似无指证的含混性,正是禅家旨意得以传达又免除了尴尬的那种“文字”;第二,两者在思维的直觉方式上合乎逻辑地走到了一起,诗家称“费尽心机做不成”,禅家认为“理奥绝思量”,他们都借重于直觉把握世界,诉诸“妙悟”而“不涉理路,不落言銮”;生命传达的诱惑以及为这种诱惑所驱使的生命之实行精神,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浑整的第三教外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于梧州“岭南古代佛城”的文化定位和弘扬“牟子精神”,创议两广共建“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佛禅及民俗文化资源相通的特色突出明显,以构建文化带的方式串接起来,可以促进珠江—西江水系地区及辐射地区,乃至海内外的佛禅及民俗文化的交流合作,并从文化和民间友好交流上对接与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子墨 《江淮论坛》2010,(1):140-144
曹丕的诗,被有些诗评家认为有“文士气”。本文通过对曹丕诗歌所蕴含的感情、诗歌题材的取舍以及生平行止的研究,发现他的诗歌还带有儒士的色彩,诗歌艺术的追求上有明显而自觉的对儒家文学观念的继承,思想跌宕起伏却不悖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因而模仿“文士气”的说法,认为曹丕的诗歌还有“儒士气”。同时,考虑到他对诗歌意象的选择和对文学的重视,也能对“文士气”做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7.
与浪漫主义诗歌不同,哈代诗歌中的自然充满阴郁、冷漠、伤感和残酷.对人类中心主义、理性文明和疯狂欲望三者的批判构成了哈代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整体、和谐与仁爱的人文追求是生态思想发展的结果,并成为他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18.
艾青诗歌中表现了“救世者”、“创世者”的宗教情感,这种情感的形成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其社会思想、审美思想、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使其诗歌具有世代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角度,对龚自珍诗歌所表现出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对个性解放的执著追求、对“新”的人生理想的热烈歌颂等思想内蕴,作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挖掘与展 示,凸现出了龚自珍诗歌所具有的近代特征及其对中国诗歌近代转型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19,(3):97-101
诗僧惠洪于北宋文士中极为推崇苏轼,在其流寓生涯中,不止一次地通过诗文称引苏轼。海南之行,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与心理困境,惠洪曾亲自寻访东坡行迹,创作多首补苏轼之遗的诗歌,追随与效仿苏轼的诗歌风格与人格精神,对苏轼的接受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与深刻的内涵。在相似的人生经历下,以佛禅思想为接引,惠洪与苏轼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