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55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四次变迁,从分析变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必须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应着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变革,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家族制度对当代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尤其是南方农村的不少地区出现了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家族组织重建的现象,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它保留了原有的家族制度的一些落后因素,因而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努力注入了某些迎合农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新元素,以适应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尽管从外在特征和内在本质上看,当前农村出现的家族组织与传统社会中的封建家族制度在特征、成分、结构以及社会功能和影响作用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但对于当前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并与日俱增的。因此,理性看待并正确引导当前农村中存在的家族现象,对于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与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农村再次面临土地改革问题。或许此时正是我们认真评估“十七年”作家关于农村题材、关于土地集中问题的思考和现代化想象,而不应因“政”废言。因为当年“十七年”作家正是与新世纪的作家一样面临土改之后,农村土地再次集中与农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重估“十七年”作家这一方面的探索有助于新世纪作家创作中对农村土地现代化问题、农村改革问题的把握。“十七年”作家对于农村土地集中的可行性探索,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对互助组的需求;二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三是土地集中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农村文明进程加快等。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城乡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农村将面临乡村传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突等。对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合理的改革方案,大力创造就业岗位,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可以说是推陈出新之作,该书从详尽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中挖掘出可以理清近代中国农村的一条主线,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核心概念,围绕乡村中的各种文化网络,如宗族、宗教等典型标志,与权力,包括国家权力和乡村自身权力的结构的相互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陆益龙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以《发展与滞后的并存:中国农村建设60年——一种农村社会学的视角》为题撰文:新中国农村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其面貌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其间成功与挫折、发展与滞后并存。前30年,土地使用权在农户之间均等配置,同时又维护农户独立自主经营体制,农村生活及发展问题成功解决;而集体化的挫折则说明用政治运动化方式来推进农村建设和极可能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对农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老解放区,山东省自1946年即开始土地改革,至1949年全省已有72%的地区进行过土改.新中国成立后,土改从1950年冬在新收复区进行,到1951年3月全省土地改革完成.土改结束后—集体化高潮前,中共对山东乡村地权交易的政策经历了从鼓励—限制—全面禁止的急剧转变.期间,农民的地权占有和使用状况、土地经营方式的规模、主体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家庭生存策略及其社会性别维度是一个既关乎历史也触及现实的命题。"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对农村亿万芸芸众生来说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尽管这场"生存保卫战"主要是以家庭为中心展开,但迄今有关家庭生存策略及其社会性别问题的研究仍付阙如。陕西农民侯永禄不间断写了六十余年日记,作为见证人和当事人,他为我们留下了有关这场生存危机的一些原始记录。从社会性别视角来解读,侯氏一家人应对大饥荒的生存实践、行动逻辑及资源权力不尽相同,他们的生存策略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本文从社会性别视野勾勒了一个普通农家生存之道的大致轮廓并着重描述了农家妇女的独特作用和贡献。这些微观经历不失为其时千千万万农村家庭普遍经历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11.
试论近代中国的地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国内大的环境下,近代中国的地租受着多种因素,诸如自然环境、收租人、收租时期、收租种类等的影响。地租的变化,说明到了近代,封建土地制度对农户的限制已开始减轻,佃农们拥有了相对多的自由。通过对地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探究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国家立法对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价值,社会保障立法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农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制定和调整注重农业职业特点,制度制定合理分配政府、社会和农民个人的权利(力)义务.对于我国而言,应当吸收借鉴其经验,强化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意识和危机意识;合理进行制度建设,体现公平公正与人文关怀;合理确定政府、社会及个人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权利(力)义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的社会功能与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中国正在进行着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使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当前 ,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不仅货币补偿标准低、数额少 ,而且缺失有力的就业扶持措施和基本的社会保障 ;很多失地农民陷入了“失地又失业”的境地 ,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急剧下降。但中国农村土地的性质有其复杂的特殊性 ,更附着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等特殊的社会功能 ,征地补偿方式也难以直接沿用国际经验。因此 ,征地补偿政策调整的重点应当置于长期的就业补偿和社会保障补偿 ,针对不同年龄段失地农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探索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货币补偿、就业培训与安置、创业扶持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在战争与中共革命的双重影响下,晋西北农村土地呈现出快速流转的态势,具体表现为土地纷纷由农村富裕阶层向贫苦阶层或由地主富农阶层向贫雇农阶层转移,其转移结果使整个农村土地日益“均化”。土地发生流转的因素很多,但中共推行的减租减息和负担政策乃是主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房屋销售价格、土地价格和租赁价格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房屋销售市场、土地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这三个市场背后存在着隐含有效房价这样一个共同因子,且三个市场的价格均被该共同因子内在长期驱动。在长期,采用了Gonzalo和Granger永久—瞬时模型和Hasbrouck信息共享模型来测度三个市场各自对隐含有效房价的贡献度,并得到三个市场间的价格引领关系。在短期,利用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而言,房屋销售价格在决定隐含有效房价中起主导作用;在短期,房屋销售价格和土地价格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房屋租赁市场在房价的形成机制中相对独立、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1949~1999)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项研究通过对农村经济与家庭、土地、集体、市场、社会诸多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 ,将新中国成立 50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过程划分为集权化保障、分权化保障、制度化保障三个阶段 ,并对各个历史时期下的各种保障制度的形式及其特征、绩效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为建立与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全面转轨期的中国城乡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发展的转轨时期。中国转轨进入了经济社会全面转轨,并以社会转轨反促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在经济社会全面转轨时期,城乡协调发展,事关未来中国发展全局和宏观走向。 相似文献
18.
目前, 人们对地价波动与股价波动的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也缺乏一致, 有人认为地价与股价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的趋同性;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关系很难确定, 因为有很多时候股价在持续下跌时,地价却在稳定上涨。那么, 股价波动与地价波动到底什么关系呢? 本文在对日本 2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回归和检验的基础上, 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 即地价与股价的波动关系是一种短期滞后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中国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建立后,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变革,与之相对应,农村城镇化进程也有许多变数。承包制对农村城镇化的贡献与制约并存决定了农地产权制度必须持续创新。农地股份合作制是有利于城镇化的一种创新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孟存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3):35-37
农村土地问题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从法律上都向现实提出了挑战,成为"三农问题"的关键,能否妥善解决,事关重大。通过对农村土地问题的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与土地资源利用出现矛盾,土地经营权长久不变产生了新问题,土地承包纠纷多发,土地征用款发放不到位以及被征土地闲置、宅基地闲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调查结论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正确处理农村土地问题提供现实依据,切实保障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